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10-20戚森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产教融合

戚森源

摘要:产教融合指的是将产业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并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来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双主体的作用,从而达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生产效益提高的目的。基于此,阐述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并讨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针对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力依据。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院校;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067-03

一、引言

目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采取的必然对策。为了实现该目标,重点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队伍能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所具有的特色。但是也要认识到,产教融合背景下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还要面临诸多问题,如:不健全的政策机制、高职院校有待于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等。要走出当前的困境,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围绕着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来制定策略,即完善组织管理与制度体系、探索“政—企—行—校”多元合作办学模式、联合企业共建“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提高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这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趋势。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定义

对于“专业化发展”一词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非专业人员发展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潘懋元教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他根据我国当前的文化背景及教育发展水平,将我国高校教师的发展内涵分为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提升师德三个主要方面。还可以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给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主要是指教师现实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企业实践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在办学中整合政府、学校、产业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等几方面的资源,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与产业部门实现深度融合的创新协作机制就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内涵是校企互动、产教一体,在教育教学中,高职院校能与行业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环节实现深度对接,从而彻底打破职业与教育、工作与学习、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壁垒,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提升技能、素质培养等功能与行业企业的科技研发、生产设计、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一系列功能融为一体,形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赢的局面[1]。将产教融合的含义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促进高职院校将发展方向调整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第二,有利于快速转化高职创新研究成果,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专业平台;第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实践课程平台。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产教融合重点强调的是对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两者进行深度融合,体现出合作范围、合作内容、合作形式等。分析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以产教融合的内涵特征为依据来概括,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几下几个问题存在:

1没有清晰地划分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边界,因此很难区分高职教师的类型,也很难认定他们的专业要素,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结构不能做出科学分析,这样就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有体系与高职教师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将高职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向定位于“双师型”教师培养,既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就充分体现出高职教师这一职业的独特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并没有全面了解,而是存在着误解,或是将“双师”等同于“双证”,也就是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或把“双师”等同于“教师+技师”;有的学校将从企业招聘来的教师划入到“双师”之列[2]。由于没有认清教师專业发展的内涵,从而导致不能明确定位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也使其专业发展的内容更加模糊不清,专业知识、专业认知、专业能力等高职教师本应具备的能力就无法反映出来。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就无法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将理论知识、技术研发能力、实践能力融合为一体。

2为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采取的形式仍较为单一,培训和学习理论是主要手段,要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整合,仅靠培训方式及单一的培训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很难在培训中去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对教师还在采用形式层面上的培训,缺少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培训平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都在主抓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工作。但是培训方式仍是零散的,并不系统。还有一部分形式层面的培训项目,起不到很好的培训效果。还有很多其他方式的培训,课堂上由培训教师来主讲,不仅忽视了教师参与环节,更忽略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针对这一事实,高职院校所提出的安排教师下企业开展实践锻炼,其评价标准未起到真正的效用。因为教师的工资由学校来发放,所以,有一些企业碍于人际关系不得不配合着教师下企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近几年中也陆续下发了文件,但是仍避免不了部分教师将下企业直接当成混企业来做,为了满足形式而已,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

目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尽管我国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理念上对教师专业发展还未给予足够的支持,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始联合企业一起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并且将出发点定位在提高学生就业率上,而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并未包含其中,没有完全重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职院校内开展了多种培训项目,也印发了相关材料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尽管这种传统培训方式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却不能有效帮助高职教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我们在研究职业教育体系发达的国家可以发现,像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具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在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时,行业协会与企业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出了全面支持,如:支持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研发活动、高职院校中设立产业教席职位,以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人员或中高层管理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等。对比来看,我国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所采取的途径仍是比较单一的,以校企合作方式的核心仍是以教师带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的实践活动。通过分析当前校企融合的现状发现,企业和高职院校对校企融合深化过程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缺少正确认识,应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融合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师与企业间合作研发体系、转移教师的知识产权等几个不同的领域建立起一个开放的合作机制[3]。

3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缺少完整的结构,制度设计缺少系统性,实施也没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路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结构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源性要素,外部结构则是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及环境支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联直接关系到整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质量。从我国高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体系构建情况看,当前的形势并不乐观,仍是处在一个滞后的状态,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还不够完整。目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内容、路径、方式、评价标准及考核方式等环节上都是一个碎片化的发展状态,要合理地整合系统间的结构要素也不容易。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实现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1建立研发平台—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三结合的机制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三种能力,即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必须要建立三结合机制,并确保实现这三种能力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尽可能多创设一些有利条件给教师,尤其是一些校内校外的创新科研活动,应引导教师多参与其中,在职称评聘、政策导向、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他们鼓励;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起自身的社会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参与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去。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自身在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方面的独特优势,支持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融合进实践情境教学、行动研究等不同方式。教师灵活地运用学分替换制度和学期制,在行业企业的生产及研发的过程中将教学活动直接安置其中,由此可以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也能对企业实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以产教融合发展要求为依托,教师培训体系和机制应不断完善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国的政策还相对比较完善,这些政策虽然满足了教师在科研能力、专业理论、教学知识方面的发展需求,但是在教师培训的其他方面则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专业实践能力、协调不同社会组织的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它所起的作用,使之成为对内提升教师三大能力和实现三大能力融合的平台,对外能够作为桥梁,连接起教师与外部组织,实现教师能力融合。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可以采用多种创新性的方式,包括:行业培训、课程进修、组织论坛、企业项目实习、教师学习共同体等,对培训体系予以全方位发展,尤其是对在职期间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必须要重视起来。由于教师发展中心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因此,高职院校对该组织还处在摸索的状态。功能较齐全的教师发展中心一般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通过全面实施“五师行动”,包括:师徒帮扶、师德提升、塑造师楷、助推师能、展示师绩等,重点突出教师能力提升及培育师德等工作内容。二是教师互助模式的推行。动员名师、骨干教师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师发展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出“传帮带”作用;为了引导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利用专题研讨、午间沙龙等工作项目,促进教学、科研活动的进行。通过网络管理和学习交流平台的搭建,建立起一套信息丰富、形式多样、内容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进而使教师的培训机制得到完善[4]。

3阶段性和长期性实现统一

推动高职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仅依赖于少数几日的培训或一门课程的进修是不够的,其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将有更多灵活多样的合作。高职院校通过深入地与产业部门合作,教师在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也要不断提高。

4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构建“三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企业加大力度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要符合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方面,企业对人才培养所投入的资金得到的预期收益要比其所投入的成本高出很多;另一方面,要注意人才培养中企业的收益率。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这一压力的促使下,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必然就要有企业的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认真考虑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条件,与企业主动联合起来一起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使其在企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由校企共同建设的用于实践教学的体系还应依托于学生技能水平的递进规律,最终形成合理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三层次—递进式”体系。

概况来说,“三层次—递进式”体系的第一个层次面临的任务主要是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教师一边教,学生跟着一边学一边做,并从中融入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学习,最终实现“教、学、做”的教学一体化模式;该教学实践体系的第二个层次面临的主要任务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为重点,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顶岗实习来进行。以“工”为主的“学”得以实现是企业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以岗代训是指由专门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指导,加强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第三个层次的主要任务是在开发新产品以及革新技术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为重点。在研发新技术时,需要学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学生与高职教师一起来完成,企业的真实项目是其载体,“技术员带生”或者是“师带生”是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评价是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为标准的,通过研发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自身的综合技能能到根本性提高。

参考文献:

[1]许丽丽.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8).

[2]李红.浅析当前产学研融合背景下高职教师应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J].时代教育,2017(1).

[3]高海霞.对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

[4]吴微.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研究[J].高教探索,2015(4).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er the task of training th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bringing the role of the dual subjects of educating people into full play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finition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discusses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olutions for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strong evid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专业化发展高职教师产教融合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