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创时代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径探索

2018-10-20张译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

张译之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中提到:“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1]高等学校承担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的重任,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创新型人培养的质量,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背景入手,阐释其内涵与作用,分析产学研存在的障碍,为产学研指明可行性路径,旨在更好地促进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关键词:众创时代;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7-0016-03

一、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

2012年3月22日,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标志着协同创新已经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2017年11月12日,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李克强总理在大会上做出“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的重要批示[2]。提出了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为依托的口号,全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举大众之力,加速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力促进科技难题攻坚和成果转化,为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做出新贡献。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于1969年提出“协同学”一词,1971年创立和发展了协同学。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此后,协同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还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产学研协同创新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共同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是以共同目的为纽带,并在政府、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大力支持下进行科技研发创新活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科技和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高校產学研协同创新的作用

我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取得了国家重大战略性技术攻关的突破,如“两弹一星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等。由此可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同一般。

(一)有利于促进高校与产业机构的合作

我国高校是聚集人才的地方,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力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主要向产业机构提供科研、技术支持服务,向用户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各种培训咨询服务等三种形式。高校培育的人才质量越高,高校的声誉就越好,获取有利的资源就越多,经济效益也会更好。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科技创新和高校产业孵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推动政府与高校产学研合作

政府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定政策,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府在对产学研的合作方面有着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及信息互换服务等功能。政府为产学研创新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并利用资源优势,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建立相应的激励体系,并在过程中控制协调发展态势,从而实现一体化、协同创新和经济发展等目标的联合行动,进一步推动政府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三)有利于拓展高校的创新空间

高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将自身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创新发展。同时,高校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育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还能够拓展高校的办学空间,使高校站在科技创新的前沿的同时,走特色化发展路线,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由此还产生了一批大学的独立运作实体,如清华大学的清华紫光、北京大学的北大方正、浙江大学的科技园、长春工业大学科技园等等。

四、我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存在的主要障碍(一)目标导向模糊,积极性受限

我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着力点虽然是放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上,但是对企业的服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不够。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制不完善、高校对于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明晰,以及高校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受限等诸多因素,导致高校服务于企业的目标意识模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尽管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产学研各主体之间并未建立起一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一些产学研的合作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开阔的格局,仅仅建立在双方或多方短期利益的追求上,未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敏感的利益关系上,难以建立起产学研双方或者多方的契合点。企业求生于市场经济中,看重的是能马上投入到市场中创造经济效益的人才,很难把重心放在培养大学生人才上,自然也不会考虑到是否给大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而高校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大学生的理论教育和知识传授,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也有很多高校和企业合作,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但是这些所谓的“实践”很多都是为大学生的毕业“通关”,仅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更难为社会培养大量急需的人才。其次,缺乏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设计。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由于目标不明晰,往往存在缺乏动力机制、合作关系不规范、不稳定等特点,不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足发展。

(二)我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不足,缺乏规模宏大的产业群和学科群的接洽,建立的技术联盟也非常少,多层次和多高校之间的联合攻关也较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起步仍然比较晚,经验也不足,未有核心理念做引导;没有大局观,对以创新为主导的知识变革认识不全面,对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契机改变知识格局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国家创新体系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理论各自为战、各成体系的局面长期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象存在多是流于形式,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任务”。高校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也存在短期化、形式化、松散性等严重的问题。更有甚者,部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还存在协而不同、貌合神离、有名无实等现象,无法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影响了协同创新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立法相对滞后,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每项重大举措推进的障碍都不得不提到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落后。我国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立法仍然摆脱不了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通病。现有的法规难以落到实处,较多的是建议性的内容,或者是宏观性层面多,可操作性不强。对于协同创新的最终成果的归处,比如专利授权、专利所属权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欠缺法律层面的支撑和保障。不仅如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还需完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法律法规是不健全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投融资服务体系、负责监管产学研合作资金机构的建设迫在眉睫[3]。

五、众创时代高等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之路径分析

(一)明确目标,培育协同创新文化

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应当与时俱进,对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要有清醒认识,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和走上科技强国之路的重大历史意义要有深刻理解。要把协同创新作为全面提升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推动我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进步和发展重要战略手段。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共同应对机遇和挑战,保障合作主体的利益。各主体方经过协商,取得一致后,再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合理分配利益,实现互信互惠、合作共赢的协作目标[4]。高校应倡导求真务实、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风尚,把“创新”和“协同”作为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将“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理念从一而终地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去。政府应加强宣传、引导和支持,使协同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积极创新、共同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高校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首先,政府应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通过宏观政策的指导协调,促进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积极主動的合作。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面临“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复苏的严峻考验,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了促进日本科技强国的重头戏,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我国政府也应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支持新产业创造技术,保证高校创新技术成果创造的经济效益有法律依据作为支撑,实施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造有利条件等。对于一些为地方经济做出较大贡献的高校,政府可进行扶持和资助,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项资金,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以大学为中心,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合作的模式,在实践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发挥应有的作用[5]。其次,应抓紧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平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各主体间的利益,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现。还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包括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权益分配制度,技术共研共享制度,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等制度规范。

(三)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

1建构协同创新的网络平台

应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网络平台建设,将网络平台作为促进产学研各学科间深度融合的便捷手段。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和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来打造网络平台,将着眼点放大到整个社会的需求上来。面向社会打造与产学研相关的信息网,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企业可以发布自己的合作需求,在考察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研究特色以及科研产品的应用前景等情况的基础上,遴选出更适合自身需求、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对象进行合作,以此逐步形成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为核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还应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融合和资源整合,从而加快创新产出[6]。

2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沟通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尽管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有力的信息渠道平台了解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领域、成果等,但是很难与科研队伍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反之,科研团队也很难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找到合适的对象。而产学研合作办公室的建立,为各合作方节约了时间成本,也成为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互相沟通和信任的重要载体和媒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不仅能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还能积极促进和拓展具体的合作内容。通过不断收集企业需求和深入挖掘校内科研资源,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可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科技项目需求的接洽和合作,包括邀请专家和学者赴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调研、现场咨询服务,举办特定行业的项目发布会,组织企业来高校参观,与科研团队交流,提出技术方面的建议和合作方面的意见等。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清华大学在淮安市开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就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各高校亦可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帮助青年教师挂职任职、协助组织人才进修培训等。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才与企业包括企业研发人员开展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发现、解决问题,不仅能为企业攻克大量的技术难题,还能为企业与高校建立相互信任、深入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挂职任职的青年教师,通过其自己的努力工作,成为了高校与合作地沟通合作的桥梁。高等院校优渥的教育培训资源在产学研合作中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一些能力较强的企业科研团队成员也可以作为技术骨干被选派到大学实验室,与课题组成员一起合作研发,共同完成课题任务,进一步推动了后续科研成果的顺利实施[7]。

3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学科优势和地方政府资源的优势,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市场、技术、信息资源等要素的融合共享。如上海市杨浦区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为目标,打造了2个区属高科技园、7个大学科技园和6个专业科技园区,并将这三类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推进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联合,打造了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这一模式往往是本着就近原则在科研院所内部或附近设立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广受科研院所欢迎。

参考文献:

[1]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4):52.

[2]林正荣.高等学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2):128.

[3]冯叶成,刘嘉,张虎.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68—69.

[4]费艳颖,姜国峰,王越.美日韩大学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学管理与研究,2014(2):107.

[5]陈涛,曾良才,孙伟,吴世军.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42.

[6]习近平,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2.

[7]王志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N].人民日报,2017-12-07.

Abstract:The guidance book of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s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innovation education,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create a large scale entrepreneurship team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courage to take risks in innov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force bea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furthe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promoting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ains its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s, analyzes the obstacles existing in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and points out a feasible path,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the times of popular entrepreneurship;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責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高职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