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8-10-16李建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研究性驱动课题

李建 孟延豹

前言:

我们一直希望学生的学习要有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由于目标、方法、路径的错位,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的李建老师在这方面有他独特的见解,本文中李老师对教学APP的应用只是一笔带过,更多则是紧扣研究性学习和任务驱动,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教学方式变革的纲,纲举才能目张。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没有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学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

概念及特点

近些年在教学方法中提得比较多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针对学生的学法则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前者是教学方法,后者是学习方法,我们要应用,就要知道什么是任务驱动法,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和发挥。

1.任务驱动教学法

(1)定义

“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从完成具体真实的“任务”出发,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该教学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探究式教学方式,符合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教师角色由“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职能由“教学”转向“导学”,学生的地位则由被动地接受转化为主动地参与、发现和探究。

2.研究性学习

(1)定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2)特点

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是主要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

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分工协作。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

要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应用于课堂实践,就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结合。

1.提出任务与课题设定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在一定范围内提出合理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这个任务来选择并设定课题。这个任务一般可以用开放性任务,以便学生有更大的思考空间。

2.分析任务与课题分析结合

教师对所提任务进行分析,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分析来分析自己或小组的小课题,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什么样的方法能达成这个目的,达成目的要用到哪些知识,如何更好地完成课题等。

3.制订方案与内容设计结合

方案及内容均应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及所要学习的内容而设计,同时要对学生强调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

4.明确方法与策略设计结合

教师在此环节要明确达成任务的方法,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学生则按要求制订可行性策略,在不断应用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践创新,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5.总结提高与学习评价结合

完成前几个环节后,教师要对学生所做的东西给予合适的总结,以便于学生的提高。学生则相互评价各个环节的得失,从而知优点、改不足。

实际应用

笔者利用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APP,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与任务驱动结合的学习任务下进行能力的培养。课题的应用平台选择用“印象笔记”,方便学生成组、教师管理、信息分享、头脑风暴等工作。

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主要让学生利用Excel等软件进行项目规划的设计工作,并将文本上传平台进行分享互评,并方便教师评价。

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主要利用Being进行信息的处理。

開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分阶段让学生以小论文、小讲演形式进行,将Word、PPT等工具无形地应用于探究活动中,发动学生在印象笔记小组中充分地沟通协作,并利用投票工具适时了解学情。

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互评能力。

总结、汇报、交流阶段,组织学生做PPT或者小网站并鼓励分享,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后记

李老师在新的多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将任务驱动法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而形成的方法在实践中是有一定的生命力的,并且是很容易应用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通过观察,笔者发现,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业成绩,在应用的中后期,还会减轻教师的负担,虽然体力活减少了,思考却一定要跟上,思考多了,对教师的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

猜你喜欢

研究性驱动课题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