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护理配合研究

2018-10-11张一帆高小庆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心内膜炎瓣膜感染性

张一帆,高小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手术室,北京100029)

感染性心内膜炎表现主要是患者心内膜表面微生物存在感染现象,作为感染性疾病之一,会导致患者心脏瓣膜受到较大的磨损,造成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机体的器官功能发生障碍,增加了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由此开展在治疗中有效的护理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则对纳入研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开展围术期护理配合方法的效果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为本次研究的患者对象抽取时间段为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开展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患者4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参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满足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相关诊断标准;均存在发热、食欲不振、贫血、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有心内膜炎累及主动瓣9例、二尖瓣7例、双瓣7例。其中参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为27-64岁,平均年龄为(45.5±1.62)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为27-62岁,平均年龄为(44.5±1.58)岁。比较参照组及研究组患者一般资料中各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方法。研究组实施围术期护理方法,护理方法内容有:(一)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展开对患者基本信息的掌握工作,提供疾病健康教育资料。术前开展患者血培养和药物敏感测验,并开展抗菌素药物治疗,对诊断结果中有较大的赘生物、脓肿形成和心力衰竭不可控制、抗菌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尽早制定手术治疗方方案。对于抗菌素药物治疗良好的患者在接受1-2周的治疗后,待病情稳定后开展手术治疗[1]。(二)手术护理,两组患者均在右侧心房或者上下腔行静脉插管,进行主动脉插管转流。对患者开展瓣周和瓣叶组织的赘生物全面检查,在消除赘生物前进行常规的培养,使用碘伏消毒和清洗,对累及瓣膜的患者分别开展心瓣膜置换术和心瓣膜成形术。在手术中如果食管超声心电图有瓣膜关闭提示时,应及时改为心瓣膜置换,其余症状根据原发疾病展开手术矫治。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患者的相关准备工作,进入手术室后协助其维持舒适的手术体位,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配合主刀医生手术实施的各项护理工作[2]。(三)术后护理,1.以患者的血培养及赘生物培养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治疗时间维持4-6周。定期开展患者血常规、血培养的检测,在患者经持续3次血培养结果呈阴性,血象无异常,机体无发热时表示患者情况良好。2.呼吸机护理,机械辅助患者呼吸具有重要意义,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应控制在15h左右,并留意患者对呼吸机的耐受性,每隔1h定期开展对患者呼吸音的听诊,并检查气管插管情况,做好刻度标记工作。待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将呼吸机撤离。3.心功能改善护理,护理人员严格遵医嘱开展多巴胺、硝普钠等药物使用,控制药物注入速度,使用电子注射泵于中心静脉管道开展推注,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中应单独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标记。患者病情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随后酌情转为床边活动[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使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开展调查,分为很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为百分率,使用 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9.1%,差异明显( <0.05),详情见表1。

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2 比较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很满意17例、满意5例、不满意1例,护理满意度为95.7%;参照组患者很满意12例、满意3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为65.2%,差异显著(x2=6.7688,P=0.0093)。

3 讨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疾病程度较重,病情发展迅速,使得患者的心功能减退,且病程时间较长,不仅需要临床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应开展对患者围术期较强护理工作,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成效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7低于参照组患者的39.1%(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7%高于参照组患者的65.2%(p<0.05)。整合围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应用成效显著的原因有:护理工作的开展注重于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维持,在早期治疗中药物的选择更为慎重,术后关于多巴胺等强心性药物的使用,在注射中侧重于液体外渗性损害的发生,通过建立独立的静脉通道,降低了对药物浓度及药物之间反应引发的管道阻塞几率;补液操作也以微量注射泵进行控制,建立了在交班时使用注射器对深静脉置管的抽吸环节,确保了管道的通畅性。在患者的围术期阶段,开展了对治疗工作的良好配合,为各项治疗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4]。

综上,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行瓣膜置换治疗中开展围术期护理配合方法的应用,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整体质量,可在临床中大力借鉴。

猜你喜欢

心内膜炎瓣膜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7》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烂”在心里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效果观察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