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理论下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2018-09-20张东文肖华

西部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就业大学生

张东文 肖华

摘要: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开发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以促进其就业有利于弥补其在社会资本方面的劣势。相较于城镇籍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方面表现出自我效能感、乐观和韧性水平较低,希望水平较高,形成心理层面的“眼高手低”。开发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围绕心理资本的四维结构,从个体、家庭、学校和社會各个角度多管齐下,形成系统化支持,以促进其更好地就业。

关键词:心理资本;就业;农村籍;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6-0066-03

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成定势,据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20万人,创下近10年新高。在这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形势中,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就业难、就业水平不高的报道屡见不鲜,相关研究论证也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兴起,心理资本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甚至被视为是一种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极心理因素。[1]基于心理资本的理论,研究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特征和就业能力开发,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

心理资本是由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提出的概念,最早兴起于经济学和投资学等领域。Luthans,Youssef和Avolio在积极心理学思想框架下,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结构。[2]

国内学者中也不乏对大学生心理资本和结构维度的本土化研究。如张轩辉提出的乐观、希望、韧性、自信和成就五维结构理论,[3]王蓓等人提出的成就动机、自尊希望、乐观幸福、责任意识、自我效能、情绪智力、坚韧自强、包容宽恕以及创新能力的多维结构理论,[4]柯江林等人提出的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理论。[5]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结构维度界定尚未完全统一,不论是四维结构说、五维结构说还是多维结构说,均源于Luthans等人的四维结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进行筛选、添加。本文将借助Luthans等人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的心理资本概念理论,对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就业影响、开发策略进行分析。

二、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征及对就业的影响

(一)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特征

本文采取综合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进行研究,面向我国东西部10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11份,有效回收率达94.8%。被调查对象包括男生323人,女生388人;城镇户籍353人,农村户籍358人。

许多研究表明,农村籍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方面普遍显示低于城镇籍大学生,在希望方面则存在争议。例如潘清泉等人采用心理资本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97名贫困大学生和343名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及各个维度均显著较低;[6]彭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心理资本量表对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明显较低。[7]石艳华以614名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贫困大学生在希望因子水平上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8]

笔者在问卷调研中也发现,在城镇籍大学生中性格“开朗活泼”的大学生比例比农村籍大学生超过10个百分点;对“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希望”的品质认同中,农村籍大学生对前三种品质的认同略低于城镇籍大学生,平均约1个百分点,而对“希望”品质的认同,则高于城镇籍大学生3个百分点。这与贫困大学生更迫切希望通过读大学找工作改变命运和改善将来生活状态的现实情境较为相符。

综合以上文献和实证研究表明,相对于城镇籍大学生,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较低,希望或高于城镇籍大学生。

(二)心理资本对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影响

根据笔者的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心理资本水平总体较低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目前就业状态,包括工资薪酬、公司福利、住房情况、办公环境职位和人际关系等10个方面,选择“很满意”的百分比均低于城镇籍大学生,平均低4个百分点左右。文献研究也表明,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满意度等结果有重要影响。

一是心理资本整体水平低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存在消极影响。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是影响心理资本整理水平的最主要因素。王尧骏通过对2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韧性、乐观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9];杜晓静等人通过对475名“90后”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低的毕业生心理状态略消极,自信心不足,遭遇就业困境时更容易将其进行内部归因。[10]心理资本整体水平高的大学生,在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就业成功方面的更有信心(自我效能),对就业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更趋于内部归因,在遇到就业挫折和困境的时候更倾向外部归因(乐观),并能够在逆境中迅速调整状态,恢复自信和斗志(韧性)。相反,农村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水平较低的状态,对其就业竞争力存在更多的消极影响。

二是希望水平高对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存在积极促进作用。Youssef的研究显示,个人希望水平与个人绩效、工作满意度、工作幸福感等存在正相关,高希望水平往往意味着高应对技巧和正常的情绪体验。[11]在原生家庭和自身内心期盼下,很多农村籍大学生具有高希望水平,对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得个人成长、成功具有更强烈的意愿。

三、基于促进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

农村籍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状态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一种矛盾:高希望水平对其就业意愿有着正向预测作用,但是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较低又对其求职行为、求职毅力等方面存在消极影响作用,形成了心理资本上的“眼高手低”。开发农村籍大学生心理资本应结合其心理资本的结构特征、从不同角度多管齐下,构筑全方位的支持系统。

一是个体主动提升自我。农村籍大学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是就业的绝对通行证,心理资本对就业和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首先,农村籍大学生要抓住机会积极锻炼,例如担任社团学生干部、认真参与科技竞赛等,体验努力与成功,提升自我效能感。其次,要塑造平和心态,农村籍大学生要理性分析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合理树立求职目标,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及归因,提升乐观水平。再次,要敢于直面挫折,理解挫折的非可耻性和非永恒性,提高抗压能力,提升韧性水平。最后,要开拓视野,认识到世界舞台的广阔,树立远大目标,同时积极寻求身边榜样,拉近自己与远大目标的距离,自强不息,稳定希望水平。

二是家庭提供心理资源。农村家庭在社会资本薄弱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给孩子提供心理资源,即爱和安全感。要让家庭的爱成为孩子敢于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感来源,注重对孩子的陪伴与呵护,避免孩子因孤独而过分关注内心体验,给予其探索外部世界的勇气和动力。父母要让家庭的爱成为孩子遭遇挫折时的情感支持,保持对孩子的肯定与耐心,学会欣赏孩子的品质与表现,同时重视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保持较为紧密的心理联系。

三是学校构建开阔平台。大学的可贵并不仅仅在于给大学生教授专业知识,也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对心理资本的认知,建议采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打造心理健康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关注特殊农村籍学生的心理状况等措施,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农村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拓展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平台,包括组织学科竞赛、成立学生社团、提供创业平台,针对农村籍大学生还可以设立职业礼仪、形体与舞蹈等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帮助其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在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应提供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的就业指导,例如组织大学生就业沙龙、创业导师的创业讲座及针对就業困难农村籍学生的跟踪辅导等等。

四是社会营造良好氛围。除去个体和家校影响外,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也有助于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建议政府出台合理的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以平衡农村籍大学生与城镇籍大学生在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方面难以避免的差异,例如对就业困难的农村籍大学生开展就业援助,对愿意回乡发展的农村籍大学生予以政策鼓励和一定的经济补贴。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给予农村籍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保障招聘公平,对城镇籍大学生和农村籍大学生一视同仁,减少招聘中的权力、人情影响,做到招聘和晋升公平、公正、公开,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熊猛,叶一舵.心理资本:理论、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

[2](美)Fred Luthans.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

[3]张轩辉.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效能感、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12.

[4]王蓓,苗元江,蒋苏芹.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及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1(4).

[5]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

[6]潘清泉,周宗奎.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

[7]彭燕.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8]石艳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状况及提升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9]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3(1).

[10]杜晓静,李慧娟,王智红,沈占波.心理资本视角下“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3).

[11]马亚静.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J].现代教育管理,2014(2).

作者简介:张东文(1991—),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肖华(1980—),男,广东梅州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高校党建,本文通讯作者。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7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课题编号:2017GXSZ013)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就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