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8-09-19姚国芳

国际商务财会 2018年8期
关键词:创新研究管理模式

姚国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人文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社科类科研经费当前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为推进社科类科研经费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311

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国发[2014]64号)等一系列文件。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及中央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意见,目的是为了加快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促进充满活力的科研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建立。2017年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财科教[2017]6号),充分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

一、社科类科研经费目前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央顶层政策设计优化了宏观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顶层政策设计方面优化了科研经费管理宏观环境,一方面进一步严格科研经费管理;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加强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为国家和社会多出优秀科研成果。

特别是政策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加以区分,同时对哲学社会科学部分科研项目的特殊属性,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探索。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措施上,明确提出了通过提升科研人员知识价值收入,这一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科研创新、激励科研人员多出优秀成果具有积极意义。多项改革举措,切实增强了各地区从上到下贯彻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很多省市陆续出台改革办法和实施细则;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二)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落实不到位,改革成效不显著

中央和各省市地区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研改革的政策文件,就是为了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改革过去不合理不适用的管理方法,以加快推动科研改革。但在实际操作中,似乎总是离目标还差一公里,有些问题总也解决不了。尤其对社科类科研经费改革来说,一些省按照中央精神,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但似乎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从巡视、审计、自查等反映的问题来看,科研经费改革已迫在眉睫。比如,科研人员在涉及农村问题的课题调研上,吃住问题无法解决,农村的一些家庭旅馆无法开具正式发票,需要自行解决,自己支付相关费用;在涉及旅游课题调研中,会涉嫌借公务到旅游景点以及节假日到旅游景点度假等问题。

2.现有制度规范不明确,实际操作性差

在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只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管理使用、结余经费管理、简接费用统筹使用、审核等作了详细具体规定,但对绩效支出、劳务费分配比例及科研奖励激励机制则规定的比较含糊,实际操作性差,无法充分发挥国家给予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实际激励作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校虽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是依然存在:制度规定的过于宏观,规范性不强,缺乏相关配套制度辅助实施;机制建设流于形式或者尚未建立等问题。所以科研人员报账难的痛点,政策和制度建设仍没有得到改善。

3.报销制度操作灵活度差,能报的花不掉,花掉的不能报

由于报账约束太多,程序冗长繁杂,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周期过长,占用了科研人员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故出现“大多高职称科研人员宁可从事常规的工作,也不愿为申报课题的经费支出得不到报销而劳神费力”的现象。同时,一些实际发生的票据因手续不全,无法报销,科研单位又不能为诸如此类的开支开绿灯,造成正如有些基层科研人员说的:“花掉的报不了,能报的花不上”、“干的活越多,自己搭进去的越多”,在很大程度上,由于收支严重不平衡,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科研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4.科研经费监督制度和管理機制存在缺陷

由于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内部制度和机制建设依照上级主管单位要求建设,实践中,经常需要对纪检、宣传等管理部门负责和汇报,特别是当前巡视、纪检、审计等部门过重于对科研资金进行“一刀切”审查方式,致使科研人员对实际发生的支出无法报销,或者觉得智力劳动不被尊重、没有价值。所以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工作若无法真正消除实际发展中的痛点,就会使监督审查起不到整改作用,反而成了发展的桎梏。在使用项目经费时,由于监督、审核非常严格,科研人员为了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只能想尽办法,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科研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科研人员的负担,对开展科研项目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究其原因

(一)社科类科研经费使用的特点

科研项目大体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基础研究项目,探索性是其基本特征,具体科研活动可能会随时根据科研进展发生调整。不同类别科研项目的成本构成、研究目标、社会效益有很大不同。在现实科研活动中,在项目申请和批准时,则需按规定明确科研经费的详细用途,执行中又非常重视细节性的外部控制,这与科研活动的探索性要求不相适应。在基础研究过程中,特别是自然科学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成本是购买科研设备,而社科类主要以研究者个体脑力劳动为主,重积累、重文献,经费使用主要体现为间接费用和智力报偿的需求。所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当分别予以安排。

(二)政策未真正落地

中央出台系列科研管理改革制度政策,在各级地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部门和各科研院所层面,存在政策解读流于形式或解读不及时;改革制度政策贯彻落实行动迟缓或达不到文件核心要求;中央或地方所出台的制度政策措施到达基层不全面或不及时等问题严重。中央的改革精神迟迟得不到真正地落实,科研经费改革一度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在实际中无法显现。

三、社科类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创新对策建议

(一)深刻认识把握社科研究特点,创新社科类科研经费体制机制

1.要認真领会、吃透和把握中央的科研经费改革精神。各地区、各部门要因时、因地制宜,加强调查研判,早日制定出符合当地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经费改革方案。

2.对经费管理制度中不科学的地方加以改进。有的管理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实事求是地修订相关制度,为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针对问题要对症下药,找到改革的突破口和路径,既要学习借鉴先进合理的经验和做法,同时又要摒弃那些不合时宜、制约科研创新发展的制度措施,真正建立科研经费改革的体制机制。

(二)创新社科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为科研成果提质增效

1.简化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淡化细节控制。科研经费的第一管理原则是“专款专用”,所有经费的使用必须符合预算。但由于预算是超前做出的计划,且越来越趋于严格,不仅要做项目内容使用方面的预算,还要加上严格的时间表,这使得一些科研人员无所适从。建议简化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淡化细节控制。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宜粗不宜细,可分成几个大类,同时允许各大类之间在执行中进行调整。

2.实行经费承包制或加大间接费用比例。在一定经费额度下采用课题经费包干制或加大间接费用比例(60%以上)的报销方法,代替凭发票报销制,可以省去十分繁琐的报销手续和漫长的报销过程。尤其是社科类科研课题,大量体现的是智力劳动,用经费包干制更实用。

3.简化社科科研项目审批环节,提高社科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在社科科研项目的审批中,有的审批完全没有必要,不仅程序繁琐且没有实际效果,既浪费了科研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又浪费了资源。应当采取简政放权的思路,简化社科科研项目审批环节。为避免造假行为,建议采取抽查的方式,适当加大审计、核查力度。一旦发现造假行为,必须加大惩罚力度。

(三)设计合理的科研人员薪酬体系

必须清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要以利益分配为导向,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研发积极性,让创新主体自主转让科技成果,有效的与经济对接,促进经济增长。在社科科研项目中,要突破课题组成员的身份限制,应以实际参加项目研发人员的劳动付出为标准和依据,允许课题组负责人和成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借助简政放权清除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一些行政壁垒,建立符合科研规律和劳动价值规律的政策制度,使科研人员积极性不足的现状得到根本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http://www.most.gov.cn/kjzc/gjkjzc/kjrc/201701/ t20170117_130535.htm).

[2]史淑霞,谢智勇,候婷婷.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天津财会》,2017(1).

[3]王红茹.社科类科研经费使用有三难.中国经济周刊[J].2016年8期.

[4]高旭军.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急需改革[J].科学青年2016年3月.

猜你喜欢

创新研究管理模式
生产性信息通信技术创新研究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残疾人高等教育外聘教师管理模式初探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基于承包商管理的系统化基建安全管理模式的分析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