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

2018-09-19陈东杰孟祺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陈东杰 孟祺

摘要: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提升附加值是未来对外贸易模式转变的核心,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文章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显著的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从分样本检验结果看,对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品质量提升效应更大,中低收入国家的影响较小。最后提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产品质量;对外直接投资;路径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2 661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3 584亿美元,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2.1%左右,连续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是,中国出口在量上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已经成为转变中国贸易模式的必然选择。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经济增长、贸易等领域的热点问题,自Rodrik(2006)提出出口技术结构概念之后,理论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出口规模的扩张,技术升级和出口产品质量提升才是关键。发达国家出口质量提升的事实和国内产业结构的提升提供了经验借鉴。但是对于如何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学术界的观点不一。一般情况下,出口产品质量属于企业的微观决策行为,因此新古典贸易理论并不考察企业的决策问题,新贸易理论考虑了微观企业决策问题,但是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问题,特别是产品出口质量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上包含贸易自由化、企业异质性、R&D;活动与生产率等(Schott,2004)。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技术变化与对外直接的投资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研究,Potterie和Lichtenberg(2001)研究了對外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都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但是Lorenczik(2011)的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进步效应存在国别的差异。之所以各个研究结论之间存在差异,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定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上采用出口产品单价的办法,总体上,基于出口单价及其改进的方法应用比较多,Hallak和Schott(2011)利用事后反推法测算产品的质量。

近年研究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及其变化的文献也逐渐增多。李坤望等(2014)利用单位价格方法分析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对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因素,李秀芳和施炳展(2016)从技术差距、所有制、低品质出口、政府补贴对和中间投入品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因素。李玉梅(2016)从投资目的地结构的视角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不利于产品质量升级。

上述研究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质量升级效应有积极的意义,无但是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主要在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测算,我们采用相对精确的测算方法,能更优的反映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

二、 出口产品质量的测定

1. 测定方法。选择恰当的产品质量测度指标对研究结果会有较大影响,但出口质量本身不可直接观测,所以需要有规范的测度方法。我们借鉴Ana Cecília Fieler(2014)的测度方法,并且进行了改进。将单位价格法和价格修正法进行融合,并且能识别出各国对于不同质量产品非同质需求,最终得出2000年~2017年全球73个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

假设有两个国家,有连续的商品集ω,在国内是?赘,在国外是?赘*,并且|?赘|=|?赘*|=1,消费者购买价格为p(ω),质量为q(ω),选择的数量为x(ω),CES函数为:

X(Q)=■x(ω)(?滓-1)/?滓■(ω)1/?滓dω?滓/(?滓-1)(1)

一般均衡为:

Y=wsLs(w)+wuLu(w)+F+■?仔(w)dw(2)

F=■EE(w)[f(q(w))+EM(w)fM(w)+EX(w)fX(w)]dw(3)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得出出口产品质量。

2.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描述性分析。根据上述公式,我们计算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计算期间为2000年~2017年。对于出口数据,我们采用的是贸易附加值的数据,也就是扣除来源于国外进口的数据,这样能真实反映一国国内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情况。

(1)整体出口产品质量。我们首先观察中国自从2000年以来的整体出口质量变化趋势。中国出口质量整体质量不高,基本上都低于0.8,与国际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相差比较大,就是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相比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从历史趋势看,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处于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276 0一直上升到2015年的0.495 5,2008年之后开始出现下降,一直到2012年才开始有出现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为促进出口,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措施,加大了低端产品的出口刺激力度,从而整体上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

(2)分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我们还计算了行业层面的出口产品质量数据。2000年,出口产品质量较高的行业分别为木材加工、纺织服装、其它、化学及塑料和食品加工等行业,这些也是中国出口产品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行业,到2017年,排在前五位的行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通用机械、纺织服装和木材及加工等,可以看出,除了纺织服装以及木材加工两个行业外,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和通用机械的出口产品质量增长非常迅速。一方面在加工WTO以后中国依靠劳动力资源禀赋吸引了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从国外进口质量比较高的中间产品,在中国加工组装以后再出口,提升了中国整体的出口产品质量,另外一方面,随着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国内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和机电设备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非常快。

(3)分国别出口产品质量。依据人均收入水平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包含(34国)、中高收入国家(28国)和中低收入国家(11)。对高收入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一直比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国家,2000年是中等收入国家的近一倍。由于对发达国家出口对于是加工贸易,外资企业仅仅是利用中国作为加工组装的主要基地,出口对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要求比较高。但是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出口产品质量上升比较快,特别是2000年以来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世界产业在全球进行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到2017年对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出口产品质量的差距逐渐缩小。总的来说,出口产品质量与出口目的国的收入水平正相关。

三、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1. 模型构建。依据前面理论模型,本文构建如下的计量模型来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Qit=?茁0+?茁1OFDIit+?茁i?撞Xit+γit+δit+?滋it(4)

其中,Qit表示出口产品质量,X表示上文提到的控制变量,γ、δ和?滋分别表示国别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和随机误差项。据此,本文将使用出口产品质量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2. 变量选取。首先,对于因变量出口产品质量,用Qit表示。其次,对于自变量,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的核心变量是对外直接投资(OFDI),采用流量的数据。

对于其他控制变量,参考已有研究,添加一些控制变量可以补充解释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升估计结果的无偏性和稳健性。主要包括:研发投入(R&D;),研发投入可以提升产品质量;对外开放度(Open),用来表示国家开放水平对出口产品质量带来的影响,用一国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对外开放带来的贸易、投资等行为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出口产品质量;人力资本(HC),人力資本越高,产品质量也就越高。

3.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73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面板数据,出口数据皆来源于OECD数据库,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出口产品质量的数据来源于计算,其它研究也有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口差异和质量数据库的数据,但是该数据库只是针对国家整体数据,没有双边的出口质量数据。

四、 实证结果分析

我们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FE)、随机效应模型(RE)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三种设定进行参数估计,并对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所用的软件为stata12.0。

1. 总样本的初步回归结果。表1给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影响的整体估计结果。第1列为固定效应模型的整体估计结果,第2列为随机效应模型的整体估计结果,第3列为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的整体估计结果。根据表中的hausman检验结果,P值大于0.05,因此随机效应结果更加稳健,因而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拒绝固定效应模型。为了克服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和序列相关性问题,进一步采用FGLS对模型进行估计,将FGLS估计结果与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种估计结果的变量系数基本一致,因而说明模型的估计结果是非常稳健的。

在控制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等变量的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以方程3进行分析,可知当对外直接投资增加1%,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就增加0.150 3%。同时,研究发现对外开放水平和研发投入在1%的水平下显著性,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有积极的效应,而人力资本在5%的水平下的显著。这表明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研发投入,提升对外开放度和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等手段都可以提升中国对外出口产品质量。

2. 分国别分析。考虑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异质性,对发达国家投资更多的是获得技术和品牌,而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更多的考虑市场和成本。那么,中国对不同类型国家的直接投资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什么的关系呢?有必要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在不同国家间是否存在差异。根据前面分析分为三种类型:高收入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采用FGLS对模型进行估计。

基于分国家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高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加,显著的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这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中国对外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一改传统上投资于国外的原油和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大型制造企业的跨国投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对美国和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规模和增幅都非常大。在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环保、先进制造等领域。对中高收入国家直接投资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0.153 4)要低于对高收入国家(0.257 2),但是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影响系数相差无几(0.134 9),说明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也都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但是对中高收入国家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下显著,中低收入国家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对中等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目的在于获得市场和原材料,因此对于提升自身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较小。

五、 总结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0年~2017年7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显著的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从分样本检验结果看,对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品质量提升效应更大,中低收入国家的影响较小。

1. 转变对外开放模式,扩大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发现是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显著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中国已经由商品输出阶段转向资本输出阶段,而且外汇储备的扩张也使得中国有能力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另外,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中国“大进大出”的贸易发展模式有必要进行改变,有必要提高出口的贸易附加值,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对于技术创新来源来说,既有来源自主研发,也有从外部获得技术,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建立研发中心和跨国并购获得技术等都能有效提升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当然,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当优先选择制造业进行鼓励。对于非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要慎重,避免出现日本80年代后期以后出现的在日本大规模收购房地产和影视公司的教训。在鼓励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管理体制,通过简政放权提高效率。

2.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对高收入国家的直接投资可以显著的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而对中等收入国家的投资并不显著的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因此,首先鼓励更多的制造企业到发达国家投资。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良好的政治和法律环境,投资的环境比较成熟,收入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成本比较高,但由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科学就似乎创新比较发达,对其投资可以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等收入国家虽然劳动力成本较低,但人力资本发展相对不足,技术阶梯较低,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并不大。此鼓励更多的战略资产寻求型企业到高收入国家进行投资。采用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鼓励逆向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Rodrik,D.,Whit i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NBER No.11947,2006.

[2] Lorenczik C,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s Determinant of FDI, Technology Spillovers and R&D; in Developing Economies,Working Paper,2011.

[3] Hallak,J.,P.Schott, Estimating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 Quait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126(1):417-474.

[4] 李坤望,蔣为,宋立刚.中国出口产品品质变动之谜:基于市场进入的微观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4,(3):80-103.

[5] 李秀芳,施炳展.中间品进口多元化与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J].国际贸易问题,2016,(3):106-116.

[6] 李玉梅.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对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6,(7):142-14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提升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效率研究”(项目号:16BGJ010)。

作者简介:陈东杰(1989-),男,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孟祺(1978-),男,汉族,安徽省萧县人,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贸易与创新。

收稿日期:2018-04-17。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研究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N素的实证研究
OFDI对中国就业影响的产业异质性研究
OFDI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江苏省OFDI产业升级效应浅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导因分析
我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分析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之国际贸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