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

2018-09-17李雁施秉银刘昌黄燕萍刘华胜柏宏亮陈丽梅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卓越医学生

李雁?施秉银?刘昌?黄燕萍?刘华胜?柏宏亮?陈丽梅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服务国家需求与顺应时代要求进行临床专业教学综合改革,培养既具有广博医学知识和扎实临床技能,亦拥有人文关怀与职业操守,并能够运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思考解决医学发展前沿问题的卓越医生,已成为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现阶段卓越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健康中国”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国家战略,为今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3]。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健康战略对高等医学教育的更高要求,卓越医生教育培养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4]。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启动并实施了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深厚医学人文底蕴、崇高职业道德、牢固专业知识、全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的医学人才,这是我国为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而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5]。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卓越医生培养”的视角来看,当前仍然存在种种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1)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存在内容重复及衔接差等缺点,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其弊病是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脱节而且衔接性较差,在强调学科系统性的同时造成内容重复[6]。与此同时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忽视了医疗保健、疾病康复、社区医疗、疾病预防等知识。

“教师中心模式”仍然是当前主流教学模式,该模式对医学知识传授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被动接受、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医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差,迫切需要改革[7]。

(2)医学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不足,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亟待加强。近年来受临床医患关系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临床教学环境的变化致使医学生临床实习动手机会受限,毕业生岗位胜任力普遍较弱,主要表现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不能很好掌握且不规范,临床独立思维和思辨能力不足等。

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关怀和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更要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并具备人文关怀能力。医学教育中德育始终处于重要地位,但我国目前课程体系中此方面的设置内容明显不足[8]。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者们从更广博的视角审视医学教育,抓好源头建设,通过价值塑造、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做好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工作。

(3)医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医学生个体间发展也不平衡。尽管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院校数量、学生规模、办学形式等方面发展迅速,医学院校和医学人才数量逐步增加;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学科基础差距较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9],少部分学校存在定位不清、培养目标不具体以及扩招数量过大导致的师资和实习基地相对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在同一所医学院校中,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及平台支撑,医学生个体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如何建立有效机制,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培养和均衡发展,成长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已成为医学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新时期医教协同背景下卓越医生培养的路径探索

“健康中国”战略赋予高等医学教育新的时代使命,而卓越医生的培养则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必需的人力资源。新形势下,高等医学教育需要实施全方位教学改革已成共识[10]。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进行了临床教学综合改革,探索了新时期卓越医生的培养之路。

1.树立以医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

理念

以人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11]。医学以具有生命、心理和情感的人为研究对象,是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12]。医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在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强通识教育,融入生物、心理、社会、人文等学科知识。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展开和医学育人模式的转变,医生的任务也从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预防保健、防治并重、促进健康,成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守护者。这一转变对医学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医生要同时扮演健康管理者、医学专家、患者和社区的代言人、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先进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能终身学习的学习者等多个角色[13]。因此,未来的卓越医生必将是既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又有深厚人文素养,同时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教育者必须树立以医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到培养过程中。

2.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发展能力,提升素质,注重人文

医学作为实践性科学,对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有着强烈的需求[14]。以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注重人文素质培育和科研创新精神引导,是培养新时期卓越医生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通过整合全院及社会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开设相应课程,构建了“临床实践、科研创新、人文素质”三维平台,使医学生的临床胜任能力、科研创新精神及医学人文情怀得到了良好培养和显著

提升。

(1)构建临床实训平台,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和思维训练。依托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虚拟仿真临床技能教学平台,定期组织系统培训、技能比赛、临床实习巡查等专题活动,强化临床基本技能培训;采用以标准化病人(SP)为载体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评估教学效果;首创以学生为主体的“院级病案讨论”,培养临床思维和思辨能力,提高临床技能与诊疗水平,全面提升毕业生岗位胜任力。

(2)构建科研共享平台,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举办暑期科研培训、开放科研实验室、设立本科生临床科研創新专项基金,鼓励科研创新,加强医学生科研思维启蒙和实验技术培训,提升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3)搭建人文育人平台,加强素质教育。聘请国内外著名临床专家、医学教育家、艺术家作为特聘教授,定期举办人文教育系列讲座,开设医学导论课程,聘请优秀临床医生担任班主任,通过定期班级和小组活动,组织义诊、下乡等进行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以学生为中心,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在临床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注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全面保障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改变既往临床知识本位、专业课程本位的狭窄单一教育观,加强课程整合与课程资源拓展,努力建立临床与基础、临床课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从“课程中心”向“学生中心”、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关键转变。打破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器官—系统”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将13门临床主干课程有机整合为12个区段临床医学核心课程,构建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相关学科有机衔接”的课程新体系。整合后减少了重复内容,增进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及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从而使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实践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了临床学科间以器官系统为轴的横向整合,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相互渗透以及临床前期课与临床课的纵向融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质量教育还必须聚焦于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引入了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院长亲自主持的院级教学病案讨论,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提升医学生学习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先进的技能训练平台和雄厚的临床师资队伍为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多元学习空间,使其养成终身学习、泛在学习的良好习惯,助力医学生未来发展。

4.建立有效机制,保障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必将进一步释放,对卓越医生的数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保障全体医学生的均衡发展也很重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推行“医院/导师双重管理”这一有效机制,由导师负责专科培养和研究方向,医院来负责督促培养计划落实并通过“加强过程管理、组织专题讲座、设立创新基金、提供科研平台”等具体举措,力求使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品行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成为新时代的卓越医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 2017-10-18.

[2] 施小明. 全球国家健康战略概况及对建设健康中国的启示[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6,50(8):668-672.

[3] 汪玲. 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J]. 中国大学教学,2017(2):25-31.

[4] 何珂,汪玲.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5,35(1):31-32.

[5] 尹凯,谢娟,李熠,等. 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42-443,496.

[6] 吴健珍,陶立坚. 中美高等医学教育的比较[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2,32(11):1244-1251.

[7] 高胜利,高淑红. 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阻力及出路[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2):5-7.

[8] 何益群. 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文改革与转变[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175-177.

[9] 黄睿彦.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转型中的困惑与思考[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01-805.

[10] 赵玉虹,孙宝志.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13-15.

[1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题研究组. 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 中国高教研究,2017(5):1-14.

[12] 林爱华,魏东海,纪泽泉. 独立建制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改革[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5):641-643.

[13] 王维民. 实施医学生的全人教育,塑造医师职业精神[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0):732-734.

[14] 谢向辉,申昆玲,王爱华. 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 继续医学教育,2015,29(6):58-59.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本科临床技能培养关键因素解析与规范路径探索——基于学生投入视角的实证研究”(71603200);201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生临床技能培养关键阶段的影响因素解析与规范化路径探索”(15BY04);2012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卓越医学生
追求卓越,拒绝内耗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画与理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我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曾鳴 警惕停留在優秀的誘惑,這是卓越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