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谈中国慕课

2018-09-17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堂

编者按:2018年1月16日,第三届“中国大学在线开放课程论坛”在北京举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和100余所高校的课程团队代表、教学管理者以及有关合作单位代表60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成果、展望未来。其中,在分享与研讨环节,MOOC专家、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就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多种模式应用、直播教学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宝贵经验。本刊特将相关发言分三个专题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一、慕课发展 中国特色

陆国栋(浙江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从2003年开始的国家精品课程,到后来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再到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现在应该是持续提升质量的时候了,要静下心来提高课程质量。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能够真正得益、真正受益,得到实质性的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性问题。MOOC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教师应该做好教师应该做的工作。这些工作其实不仅仅包括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让学生能够悟道、求业,能够提出质疑。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创新人才,我国也才有可能进入创新型国家和社会。

王守仁(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在MOOC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环节,真正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做MOOC要有经费的投入,要有好的技术来呈现内容,要实现各种功能,还要有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等。但是这些实际上都是外部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无论是建设还是使用MOOC,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我们的一项工作就是怎么样转变教师的观念。

我国MOOC的建设标准,可以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来概括。要达到世界水平,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水平是什么样的。所以南大的教师在建设MOOC时,都要求其先上网了解国内外相关MOOC的情况,进行细致调研,找准切入点,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方面,重点在于要体现中国特色,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就要充分挖掘学校的特色,将学校当中真正好的课程、优势的学科与专业亮点挖掘出来,这也是我们在MOOC制作方面的体会。还有就是要有意识地向世界输出我们的优秀成果,比如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高,所以我们就建设了一门“理解马克思”的课程,向国外的学界宣传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些成果,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内容设计方面,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这样的思想来重组我们的课程,关注学生如何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学习内容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已经建了一批的课程,下一步一定要把质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质量控制方面樹立精品意识。

张军(西北工业大学教务处长):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就是质量和公平。MOOC恰恰为我们提高质量、推进公平打开了一扇窗。一名优秀的教师,不管愿意不愿意,必须要跟上这个潮流;一所学校,要想不被淘汰,一定要跟上这个新的潮流。

各个地区、各所学校,包括每所学校内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学科的差异,以及发展先后的差异,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问题对我校来说也是非常突出的,因为长期为国防高技术服务,学校工科很强,其他学科却没有像工科这么突出的优势。这种现状使得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时候面临着很大压力。我们本科生培养的理念是通识教育基础上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没有问题,但是前面那个基础怎么办?所以我们有两个措施,一个就是合作办学,充分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级、各种优势的互补合作;另一个就是引育并举,所谓的“引”就是要打开校门,打开学院的门,打开专业的门,打开课堂的门,让全国甚至全世界优秀的课程和老师走进西工大。2017年我们一次性引进69门课程(主要是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涵盖范围非常宽,更多的是补我们的短板。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以学生为根本的办学首要理念。

张红伟(四川大学教务处长):建设MOOC,

核心任务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通过MOOC

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MOOC建设为突破口,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尤其是MOOC建设,不应单纯追求课程的数量,而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川大为此专门制订了MOOC发展规划和应用推广政策。在经费方面,学校也尽最大努力予以支持。同时,MOOC建设要走精品之路,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构建了MOOC的质量评估体系,对课程的制作,包括从设计、上线以及使用的全过程进行评估。MOOC建设质量好坏和怎样与课堂教学结合,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我们还重点开展了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主线的教学培训。

我们从2011年开始做小班教学,把学生原本在课堂上学习的大量的知识内容放在课下。在课堂上,老师更多地去关注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互动小班教学的比例占总开课的比例已经超过了70%。我觉得这是MOOC建设在推动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我们充分借助MOOC平台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学生努力开展全过程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在川大,我们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非标答案的考试改革,这个非标考试的比例现在占到了80%。所以我们不是单纯开展课程建设,而是把它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下一步的MOOC建设,我们希望打造以下几个系列。一是打造优质强势学科群,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已经启动了。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一个方向。二是打造传统特色文化课程群。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传播和展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魅力,尤其是展现巴蜀文化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色。三是利用学科优势,加强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尤其是落实和贯彻“健康中国2030”的规划纲要,打造“健康川大”的一系列课程群。集结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为主讲教师的优势教师群体,来推动我们“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四是集结校内外杰出的创业专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课程,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以致用 成果共享

文建东(武汉大学教授):建好用好MOOC,

再做翻转课堂的教学,应该可以引领未来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我们文科教学,传统教学中采用满堂灌的做法在目前科研主导条件下很难改变。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翻转课堂交叉进来,不改变也得改变,所以翻转课堂是引领未来教学模式很好的切入点。

采用翻转课堂,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能够起到很多作用。首先,可以贯彻自主学习理念。传统教学虽然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实际上,满堂灌风格盛行之下,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有翻转课堂,就可以做到自主学习,而不是自学。也就是说,老师会变成一个讲师,变成一个教练,引导着学生去学习;学生会更热情,投入更多的兴趣到学习里面来。其次,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真正被激发出来。一开始进行翻转课堂,我还是很担心学生是否有兴趣,后来我发现其实学生还是非常有兴趣参与这件事情的。再通过引导,学生会发现学习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受教育本身,来自于对课程的喜爱。再次,翻转课堂与通识教育的理念有一个很好契合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意识、理性意识等,都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得到培养。因为学生需要自己找资料,需要自己找答案,而且答案必须要经得起其他同学的质疑和老师提问。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识教育的很多理念可以贯穿其中。最后,翻转课堂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很多大学生并不具备全方位的能力,在翻转课堂里面,可以不断纠正学生,在专业知识之外,其他能力都能够跟上,比如团队合作精神、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张俊斌(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落实到高等教育层面,提升质量和推进公平其实正是呼应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两点。

西安交通大学在响应推进公平方面,首先是将本校的优质课程推向社会,推向其他兄弟高校,惠及更多的学生;同时,我们也从平台引入其他高校的课程,来补充我们学校的课程体系。这项工作已经开展3年了,我们把优质的课程和特别受欢迎的课程引进来,请校内的专家将这些课程和我们学校课程体系进行匹配。

由于发展不充分,我们需要用教学改革来推进质量提升。我们在学期末,会为下学期申请以混合式教学开课的教师提供一个标准申报模板,明确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对助教的需求,以及最后综合评价等,然后请校内专家评审。评审之后,通过工作量考核、助教跟进等相应保证机制确保老师顺利完成相应课程。课程结束后还要与老师一起总结,分析通过这种模式成绩是否提升,还有哪些短板需要改进,最后形成一个改进提升的闭环。

一些教师对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教学有疑虑。对此,我们把国内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校内外优秀案例提供给教师,让他们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潮流,再给他们一些政策激励,比如经费支持、技术传帮带。通过这些举措,老师一般就会打消顾虑,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

刘学莘(福建农林大学教师):作为青年教师讲授的课程,“中国古典家具”能够获得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既是荣耀,更是责任。记得第一轮上线的时候我们福建省联盟组织开了一次会议,当时有一位老师说我的课程选课人数已经5 000多人了,而当时我的选课人数却只有800多人。于是我就想,像我这样一个只有中级职称的老师,怎么能够获得全省乃至全国学生的认可?我想我必须要想办法。于是我就与学校教务处的老师和一些学生探讨怎么样能够提升选课量、提升教学质量。后来我们想到了四个词,就是后来这门课程当中我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叫基于FAST的一种课程建设管理理念。F——Face,指的就是面对面的意思。对于省内的选课高校,我们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必须要走下去,和这些学生搞一些见面课,面对面的交流。省内的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还有一些西部的学生选了我们的课怎么办?我们采用直播的方式和他们面对面交流。A——Activity,指的是活动的意思。必须通过大量的让更多的同学感兴趣的活动,激发学生深入学习。C——Comprehensive,指的就是总结。这个总结不仅仅有我们团队内部的总结,同时也包含一些专家学者为我们会诊把脉,说一说这个课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同时为了激励学生持续的关注这门课程,在每学期结束之后都会评选最佳风采奖、最佳人气奖、最具价值学员奖。T——Teamwork,就是团队作业。一门好课不仅由我一个人来讲,而是有更多业内的老师参与进来,组成强大的教师团队。同时我们也组建了强大的助教团队,开始有15位助教,后来扩大到30位,通过大量的助教参与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目前选课人数1万多人。

胡兵(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与其他课程类似,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如教与学的联系度不紧、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不够、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我们从这些问题出发,基于以下四个理念,形成了闭环互动式的改革。

第一,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不同专题的教研组,并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开展集体备课和专题研究,统一制作课件,形成教学合力,提高教学水平。第二,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45分钟的课堂。整个课程我们设计了课前预习和课外思考,形成教学闭环,教学效果切实得到改善。第三,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课堂。学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和积极分享的热情,通过信息技术,让互动成为课堂的必需。第四,我们认为形势与政策课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门课。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后组织复课,对互动情况、学生评价、课外思考及时进行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效果,同时探索建立课程的大数据和分析模式,根据学生在闭环教学当中的表现,分析其认知情况和思想变化,力求做到精准。

改革之后的形势与政策课包括在线开放课程、专题课程和爱国学堂讲座三个板块。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用在线开放课程来取代课堂教学,所以学校进行了这三个板块的整合。其中在线开放课程每学期开设10讲,上线“爱课程”。专题课程内容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设计了36个系列专题和1个绿色中国的专题课程。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选择其中12个专题进行学习,我们这个学期开设了383个教学窗口,实行60人的小班教学,实现了班班有互动。与在线开放课程相近似的专题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由辅导员助教引进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再组织,形成了混合式的教学,同时线下借鉴SPOC的方式,组织学生复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爱国学堂围绕着当前形势的热点,邀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授课,力争建设特色教授的资源库。

三、直播利器 慕课生辉

陈昌凯(南京大學副教授):最近有个很火的词,就是“课程群”。我个人觉得,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群。我是讲心理学的,我不可能只讲恋爱心理学,我可能也会讲机器学习、讲组织管理。在直播的时候,我就有机会把课程以外的知识向同学们传播。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知道,原来心理学还可以做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

直播给了教师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很多时候学生在上直播课时留的问题,会让教师知道学生关心什么、了解什么,以及对未来的打算,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助力学生成长。

尹逊波(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直播课程和MOOC最主要的区别可能就是时效性和互动性。2017年春季学期的时候,正好我校高等数学有习题课,习题课主要是研究生助教在上,而且是小班。助教有的上得非常好,有的可能不尽如人意。这个时候对于这一部分学生,怎么去弥补这个不足?当时我就想到了直播。我觉得,老师至少会比那些学生要讲得好一点,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直播至少能解决这一个问题。所以我当时就做了一个直播。开始直播的时候,考虑会不会有学生来看,万一没有人看怎么办。我想必须先宣传,我首先就想到了中国大学MOOC,这是一个最好的宣传平台。跟他们沟通之后,直播的问题解决了。我又在想万一学生进来以后突然又跑了,听了一会儿又走了怎么办。所以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提前设计好,这个形式就是互动。开设了多次直播课程,我认为可以找一位助手,他随时在看学生的留言,发现值得回答的问题他会把问题直接放到提词器上,我随时去做解答,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课堂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欢乐的课堂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寒露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