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AN?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8-09-17张海霞陈江尚俊杰邢建平黄文彬

中国大学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实践

张海霞?陈江?尚俊杰?邢建平?黄文彬

摘 要:“iCAN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以“创新工程实践”系列课程为主体,以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成果展示窗口,促进创新创业在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推进和培养。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偏理论、管理和商业模式而轻实践动手”问题,鼓励多学科交叉,让学生从实践学习、体验、行动学习、及时反馈等四个方面体验创新的全过程,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的成功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堂;竞赛;iCAN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驱动着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未来人才在创新创业和跨界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为社会贡献创新创业企业和人才最为突出的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情况如下(见表1):

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一流大学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前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商学院为主导(以上三所大学均是以商学院课程为主),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新企业的创立、企业成长管理、创业企业融资、连锁经营授权和分销途径、组织内部的创业、家庭企业管理、经营和税务、兼并收购、创业型企业营销、风险投资和成长资本、创业相关法律等。相对而言,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创业教育是综合性的,麻省理工学院、UC伯克利分校等创业教育是面向高科技创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逐渐拓展到全校范围。理工科背景较强的院校还相继成立了独立的中心或者学院,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Stanford SVTP,D-School)、MIT的Martin Trust创业中心。以1996年MIT创建的Martin Trust创业中心为例,它是协同全校、鼓励学科交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既能够为全校学生提供丰富的54门课程作为基础,又以多样化的公开活动作为学科交叉和人才的催化交流平台,然后以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创新项目展示和助推初创企业脱颖而出的机会、以导师和资金作为重要保障,打通了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从基础创新到应用实践再到发明创造的知行合一”的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极大地激励了MIT师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提升了成功率。MIT校友创办企业3万余家,总GDP达到2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体中排第11位。

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创业与创新中文硕士课程(MSc TIP Chinese)”涵蓋创业学的6个教学模块,涉及“创业运筹、创业营销战略、创业融资及财务管理、创业中的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创业家战略管理、新企业的建立”等,通过相关课程教学和演练活动,力图使学生将所学习的相关知识用于未来可能的创业活动。为开展创业教育,南洋理工大学2001年与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联合创办了南洋创业中心,其主要任务是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和创业研究。该中心力图通过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并促进学生的科技创业精神;提倡教师、学生、校友、风险投资人及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咨询、知识和信息。该中心创立以来,已有35% 的毕业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自2014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纷纷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入选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北京大学等10所院校于2017年也进入示范基地建设。这些高校承担着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双创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

清华大学以“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双创教育医药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和“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5个重点工程为抓手,建设了“中国创业学院”频道、X-Lab实践基地、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全球创新学院,在校内首创了以工业设计为抓手的创新辅修专业,开展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双创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课程、比赛、沙龙、实践平台等各种途径,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敢创业、能创业的氛围。在制度保障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明确,可聘请有丰富创业指导经验、有一定学术基础的校外企业家担任创业“高级讲师”和“教授”,承担若干门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任务。2017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技术创业”“金融创业”方向第二学士学位,探索开展技术创业的研究生国际项目等。

南京大学探索出一种与工科院校不同的“五四三”双创模式,通过“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搭建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平台,加强校校、校地、校企“三个协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序对接。

四川大学为学生“双创”构建了“四重境界”:一是“双创”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和基本技能;二是实践训练基地,给学生提供从想法到实践的机会;三是“双创”科技园,给初创企业的学生团队提供发展和成长的空间;四是“双创”科研院,集中各类科研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成果转化、对项目进行深度开发。

在“常为新”的北京大学,由本文第一作者张海霞教授带领的以信息科技为主的教学团队,从2007年开始探索在专业化教学中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并形成了“以课程为基础、以比赛为检验的iCAN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并在20多个国家的400余所高校进行了实验和推广,直接受益学生10万余人,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二、“iCAN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是内涵,创业是表现,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能、创业意识以及永不放弃的创业家精神。

从创新到创业可以分为如图1所示的七个阶段:创新创意阶段,创新能力提升阶段,商业计划阶段,企业计划阶段,形成企业阶段,早期成长阶段,高速成长阶段。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这七个阶段归纳为四个阶梯状的教育模块:创新创意模块,能力提升模块,创业筹备模块和创业实施模块。各个模块的任务和使命不尽相同,但是环环相扣。大学里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体现在前面三个模块。第四个创业实施模块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和投入,因此不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也超出了大学教育的能力范围。

与传统教育不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多学科交叉和实践性强,学生只有在实践和学习中创新思维、不断体验和提升创新能力、在实际创新创业行动中得到及时的反馈,才能取得比较真实的效果。“iCAN赛课合一”创新实践教育模式重点解决创新创意模块、能力提升模块和创业筹备模块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通过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提升创新能力、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创新项目的发展。

1.iCAN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以课程为基础、以比赛为检验的iCAN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以“创新工程实践”系列课程为主体,以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成果窗口,针对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偏理论、重管理和商业模式而轻实践动手”问题,鼓励多学科交叉,让学生从实践学习、体验、行动学习、及时反馈等四个方面体验创新的全过程,在校内开展第一课堂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教育基地和比赛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的成功率。

2.以实践为主导的创新课程体系

“iCAN赛课合一”创新课程体系遵循“创新创意是灵魂,工程能力是基础,实践过程练精神”理念,按照“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打牢创业基础”主线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如图2所示的四个方面的课程:创新设计思维、项目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创业基础知识。北京大学已经开设了“创新思維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创新展示能力”“游戏化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艺术表达”等多门课程。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入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项目实战中训练学生坚韧不拔的创业家精神,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其中,主干课程“创新工程实践”(英文名称iCAN·PKU)从“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项目实践”三个方面构成具有实践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训练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热情;将传统专业课中适合学生实践的模块拿出来加入创新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快速完成创新作品原型制作,在项目实践中体验创新过程[1]。

3.检验教学效果的iCAN创新赛事

iCAN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简称iCAN大赛)是一项面向国内外大学生进行具有科技内涵的创新创业年度竞赛。这项赛事源于2007年由本文第一作者发起的美新杯MEMS加速度计应用大赛,2010年起成为国际比赛,先后在中国(2010—2012)、西班牙(2013)、日本(2014)、美国(2015)、法国(2016)、中国(2017)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瑞士、法国、新加坡、新西兰、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克罗地亚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院校的几万名学生参加。iCAN大赛内容涵盖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以2~5人的学生团队为参赛单元。参赛作品必须是学生原创[2]。

iCAN大赛流程和规则充分保证比赛与课程的紧密联系。参加比赛的学生在“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中接受创新教育、完成初步作品,作品经过完善再参加比赛。学生全程参与到创新实践的各个环节,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在比赛中收到及时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使比赛自然成了检验课堂教学成果的一个环节。这种方式既发挥了校内第一课堂教育的普及性和严肃性,也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未来创业的成功率,形成了良性循环。

目前,iCAN大赛已经形成了青少年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专项创业大赛的系列赛事,在国内近百所院校建设了iCAN创新实践教育基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

4.iCAN赛课合一模式的特色和优势

iCAN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育模式自实施以来,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好的影响。归纳一下,其主要特色和优势有以下几点。

(1)构建了较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iCAN赛课合一团队系统梳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以及需要的知识体系,以建设课程体系为依托,形成了符合中国当前学生特点的“创新思维引导、创新能力提升、创新项目实践”创新实践知识体系,并通过竞赛的推动落实到实践应用中,催化和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停留于纸上谈兵的状态。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管理学院发起不同,iCAN赛课合一团队是一支长期从事专业课创新的团队,他们的教育理念是专业技能融合创新思维、提升综合创新能力。赛课的内容都是以科技为核心开展的,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再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思维,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创业能力,并成长为掌握世界前沿科技且兼备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开拓性创新创业人才。因此,课程体系和赛事均侧重具有专业能力的创新实践,避免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叫好不叫座,难以深入和落实到学生的专业培养中的问题,为具有科技内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3]。

(3)促进了课内课外资源整合的放大效应。目前,iCAN大赛已经覆盖了20多个国家、700余所高校,国内625所参赛学校中的近200所高校参加了创新课程(全国共382所学校选课)。其中71所骨干院校建设了iCAN创新教育基地,直接受益学生10万余人,逐渐形成了以创新课程为第一课堂,以创新大赛为出口检验课堂教育成效。同时又通过大赛的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到创新课程和创新基地中的良性循环,不仅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也使学生的成果得到社会的认可,促进年轻人的就业和创业。

(4)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与产业的结合。iCAN团队与国内外企业和投资机构开展合作,邀请优秀的创业家加盟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使创新成果直接转化为创业实践活动。

三、对创新创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驱动着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必将进入全民创新时代,教育也将进入全面创新教育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要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谈几点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建设分级分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如前文图1所述,创新创业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据学校特点分级分类设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小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最佳阶段,側重启迪思维、激发灵感、保护好奇心。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实际技能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创新思维和改造革新类的发明训练。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应该加强与学科融合的培养方案。综合类高校应该利用文理兼容的优势开展融合创新的探索。

(2)建设与已有专业和学科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提升,不可能独立于已有的学科和专业而存在。因此,如何与现有的专业教育进行结合,就成为未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创意启发、创新思维、实践锻炼、创业孵化”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和通识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建设一批真正与相关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和提升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3)探索适用于中国国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在国际上也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或者说一个可以参考的成功模式,每个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或者局限性。针对市场多变且高速发展、学校专业壁垒森严、创业资源匮乏等现状,我们需要探索和设计适应中国高校现状、与学生知识结构和中国文化特色相匹配,且能够与已有的培养方案衔接的新模式,培养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未来占据主动。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等.创新工程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张海霞,等. iCAN创新创业之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 张海霞,等. 奇思妙想的物联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夏鲁惠]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竞赛实践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