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性别解放到女性独立

2018-09-14倪超逸柳美娟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觉醒女性

倪超逸 柳美娟

摘要: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毕业于加州开放大学的年轻女教师凯瑟琳来到了保守的卫斯理学院,与该校陈腐的教学制度作斗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寻求自我的励志故事。影片折射了当时处于时代变革中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定位。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以及对现代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教育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性别解放;独立意识;觉醒

女性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女性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正是带有反叛色彩的自由主义改革者——凯瑟琳(朱丽娅·罗伯茨演)改造卫斯理学校的传统女性角色认知、社会定位的故事。1953年的美国,刚刚毕业的凯瑟琳孤身一人、意气风发地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抱负前往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大胆地向腐朽的教学制度发起了挑战。影片一經上映,便收获了如潮的好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电影突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女权,女主人公看似是与僵腐的教学制度作斗争,不如说是为女权发声,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女性的角色定位。

一、时代背景

影片所设定的背景是20世纪中叶的美国,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重视其自身的权利,时代正处于转变之中。这时女性虽然慢慢受到重视,但是上层社会的封建残余依旧强势。实际上,女性更多地还是被当做一种生育工具而存在,整个国家的大环境正在试图劝说二战中刚从家门走出、步向社会的的女性们重返家庭。而在卫斯理,他们的教育给学生传播的是“女子应为男子服务”的思想,学校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是让她们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嫁一个好的丈夫而铺路,并把学生今后的婚姻定义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彼时,甘于成为男性玩物的传统教会女子们,正如同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的羔羊,困陷在囚禁她们的樊篱内,卑微而愚昧,总是意图通过嫁给优秀男子,摇身一变成凤凰,她们沉浸在自我美好的香梦之中,她们的世界观里不存在走出樊篱、自我体验这一人生定义。无怪乎法国女权主义思想家西蒙·波伏娃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旧式女人是由男性规训出来的,男权社会之下,女人唯一的作用便是为男人所用,在男人的认知里,自始至终将女性定位为玩物。因此,这些可怜无知的女孩们畅想的美好未来总在某一时刻轰下当头一棒,梦幻成为泡影。她们突破不了思想的桎梏,无法认知到她们所向往的光明永远是不可实现的乌托邦。她们心中优秀的男性伴侣实际上是撕裂吞噬她们的群狼,凶狠又无情,可怜的女性们只有成为婚姻牺牲品的悲惨结局。穆勒在《女性的屈从地位》中提出,没有证据证明男尊女卑的制度的合理性,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却被人们当作“自然”所接受,没有理由把女性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只有女性有了自由以后,才能展示她们的能力。

二、女性解放与传统礼教的抗争

欧洲女性解放主义思潮贯彻了凯瑟琳的人生价值观,她的到来给卫斯理掀起了一股女性解放的旋风。在教学过程中,凯瑟琳没有像其他教师那样沿袭该校的传统教学风格,而是把加州开放的思想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传播给她的学生们,鼓励她们大胆地挑战传统,挖掘自己的兴趣,重新寻找人生的定位,并支持她们去实践自己的想法。然而事实是,要在封建气息如此浓厚的卫斯理女子学校进行大刀阔斧的思想改革、想要一蹴而就完成对封建残余的博弈,谈何容易?于是,她的做法受到了各方面的责备和挑战,有来自校方领导层的,也有来自学生的,贝蒂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贝蒂最初是传统礼教的忠实捍卫者,她坚持一切已有的传统,拒绝一切破坏传统的行为。她的目标就是结婚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而她确实也做到了。贝蒂因度蜜月缺席了许多课程,学校制度却对此习以为常,但她的行为却遭到凯瑟琳在课堂上严厉的讽刺和批评,贝蒂言辞犀利地加以反驳:“不要仅仅因为你的颠覆就漠视我们的传统”。然而,贝蒂在以“已婚”的身份作为自己的骄傲的同时,实则饱受着婚姻的煎熬。在她将所有的一切倾注在自己的丈夫身上,努力做一个好妻子的时候,其实过得并不快乐。风流成性的丈夫在婚后很快有了第三者,经常夜不归宿。贝蒂在丈夫出轨的问题上不但可耻地选择了隐忍和沉默,而且选择了自我欺骗,将自己过得很幸福的假象以书信的方式发表在学校刊物上,以抨击对于主张追求自我的凯瑟琳。

在学校方面,校长和董事会以考核不通过相威胁,干涉她正常的授课,千方百计减少特立独行的凯瑟琳对学生的思想独立产生的不良影响。尽管她所授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新学期报名的学生人数突破了历史纪录,但学校对她的授课内容进行了严格限制、约法三章,以确保传统教育不受影响。生活对于凯瑟琳似乎非常地不易,然而她的勇气和坚强,她的女权意识,她的价值观,犹如春风化雨般正在悄然地改变了那里的人们,唤醒了她们内在的独立意识。例如,当得知琼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律师时,凯瑟琳便鼓励琼报考法学院,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考试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把耶鲁大学的入学申请表连同考卷一起发给了琼。

凯瑟琳以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她的学生,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也让她们,包括凯瑟琳自己本人,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悄然地改变着卫斯理这个保守的世界。当时除了顽固守旧的贝蒂,其他学生都开始接受并亲近凯瑟琳。她们让凯瑟琳作为唯一的教师嘉宾,参加秘密社团“亚当肋骨协会”。她给卫斯理学校的女孩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理念,让她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女性不一定是领袖们的妻子,也可以是明日领袖”。

三、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凯瑟琳以她渊博的艺术史知识,热情亲切的授课风格,以及个性率真的人格魅力,被女生们亲切地称为“蒙娜丽莎”。她用“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却对传统迂腐的学校制度造成了威胁,遭到了学校的责难和抵制。

面对僵腐的教学制度,在最后一堂课上,凯瑟琳用女性广告图片作为素材,满怀愤慨地做了一次演讲,对卫斯理顽固守旧的教学进行了有力地批判。最后当她说,“我放弃,你们赢了”时,她的内心是多么的悲愤交加!此时,所有的学生都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尽管由于保守的校方开出的一系列苛刻条件,凯瑟琳拒绝妥协,最后选择了辞职,但她“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轻易与人妥协”的独立精神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卫斯理的女生。

当贝蒂指着书上的《蒙娜丽莎》画作,对她母亲发出质问:“她在笑,她快乐吗?”她的内心是怎样的备受煎熬?贝蒂非常清楚自己内心的需要,尽管遭到保守的母亲以“家丑不可外扬”为阻挠,她还是勇敢地结束了这段无爱的的婚姻,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琼尽管最后放弃了去耶鲁上学的机会,选择了结婚、回归家庭,表面上似乎是向传统价值观的妥协,实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标志着女性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和自由进取。

四、结语

性别赋予了女性繁衍后代的角色,阶级赋予女性依傍男性生存的定位,此为过去女性不幸福的根源。作为现代女性,我们不应当单纯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男性,而是应该进行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批判,从思想上消除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上的两性差别,进而改變女性的从属地位。当然,人类的文明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电影的女主角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对女性的幸福做了很好的诠释。凯瑟琳对这些女孩儿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就如已经种下的种子,她的努力唤醒了她们对自我权利的追求,正如结尾的画外音:“尤其是那些突破传统寻求真理、不僵固受限、不受拘束的人,我是不会忘记你的”。而这也许就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促进自我发展和独立思考,挖掘自我价值、理性选择人生。

参考文献:

[1]Rosemarie Putnam Tong.An Introduction to Feminist Trends.[M]Wuha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002:32.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5.

[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128.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309.

猜你喜欢

觉醒女性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位居两极的《旧约圣经》女性形象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