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2016-12-20姜秀麟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9期
关键词:觉醒西厢记建构

姜秀麟

摘要:作为元杂剧爱情婚恋题材代表作的《西厢记》,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活、敢于突破封建礼教、蔑视功名利禄,主动追求纯洁爱情的封建礼教叛逆者。从中能够看到湮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元杂剧中渐渐复苏,尤其是女人价值的觉醒,也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和生命体验,虽然这种复苏可能表现得不那么彻底。

关键词:女性主体意识;《西厢记》;觉醒;建构

元杂剧作为根植于特定社会土壤的艺术样式,具有多重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展现出浓重的民间文化色彩,开始显露出某些悖异传统的新的思想要素。元杂剧成为了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主流由雅趋俗的一座里程碑。其中有关爱情婚恋题材的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动地体现了进步的传统价值判断,热烈地歌颂了勇于反抗封建礼制、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的精神,这也是元杂剧积极的思想意义之一。《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爱情婚恋题材的代表,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勇敢执着的女性形象。细细审之,能够看到湮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元杂剧中渐渐复苏,尽管这种复苏可能表现得不那么彻底。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素来不乏展现女性主体意识的佳作。春秋时期的部分作品中就有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表述,到汉代乐府再到唐诗宋词,从唐传奇至宋元话本和杂剧,以及明清小说等,无数女性形象都在作品中演绎着自己的百味人生。在男权社会中长期地受压抑的女性意识很难通过文本恰切地再现出来,这种出自男性作家之手以女性角色为主人公的“女性文学”中, 性别意识涵盖了生物学和社会学,具有双重属性。

“女性意识”是性别意识的一种表现,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即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作为女人的价值的觉醒,表现为观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谛视女性的内心情感和呈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在古代漫长的封建统治中,青年男女的婚姻往往不能体现成婚人的意志。《西厢记》的进步意义就在于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观点,更为直接鲜明地的反抗了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

女主人公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领受着严格的封建传统教养,这给她烙上了封建保守思想的印记。崔老夫人的管教、客观环境的羁系以及封建礼教的自我约束,使她难以摆脱这种羁绊,因而她在思想与行动上始终伴随着“情”与“礼”的矛盾冲突,但她不甘于让青春和幸福在禁锢中无端耗逝。杂剧开场的楔子中就唱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这段唱词既体现了莺莺青春的愁闷,也意味着她将会产生的必然寻求。因此,当她第一次见到张生的时候,就不顾相府小姐的身份,也不顾身上还带着父亲的热孝,就“回顾觑末”,“秋波”一转,悄然向张生投去钟情的目光,尤其是“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更惹得张生“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此时是她最初越出礼教樊篱的表现。

二、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西厢记》的故事源自于唐代著名文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它问世后因为作者的主观论断和流传后客观上的艺术效果之间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后世的注意,由此诞生了一些名篇佳作。此时的最终还是书生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任务性格和形象也比较简单,中心主旨也有些陈腐,宣扬了女人是祸水的封建思想。

后来元代王实甫创作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成为了西厢故事的完成阶段。无论是形式主题上还是情节任务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式上由原来的说唱文学变为了杂剧作品,原本的叙事体则变成了代言体。主旨也由原来的“才子配佳人”变了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此中的爱情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情成为了表现的要旨。另外如人物性格形象更为集中合理,突出了其典型性和代表性,戏剧冲突更加集中等。

王西厢中莺莺的形象是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的。第二折中即有此表现,如“有顾盼小生之意”,第二本第一折描写见了张生之后的心理变化,平常若见个外人,早已嗔怒,可“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此时的莺莺对张生已心生好感。

第二折经过“寺惊”一段后,第三、折崔老夫人设宴, 莺莺本打算称病不出,听红娘说是宴请张生后便道:“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爱慕之意愈加明显。满心欢喜的两个有情人却听老夫人道让二人兄妹相称,背诺毁约,此时的莺莺“而今烦恼犹闲可,久后思量怎奈何?有意诉衷肠,争奈母亲侧坐,成抛躲,咫尺间发如间阔”,满怀的愁绪和情谊,通过委曲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出她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随后的第五折出现了本剧中非常重要的情节:“崔莺莺夜听琴”。张生夜里为莺莺弹了一曲《凤求凰》,莺莺心中感伤云:“其词哀,其意切,凄凄如鹤唳天;故使妾闻之,不觉泪下”,第三本楔子中也透过红娘之口侧面描写了莺莺知道母亲悔婚、无法缔结婚盟后的状态:“针线无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懒去添。春恨压眉尖,若得灵犀一点,敢医可了病恹恹”,二人相思深种。第三本中莺莺听闻张生染病,便着了红娘前去探望,发生了“前候、闹简、赖简、后候”等情节。

到了第四折,二人的感情急剧升温。莺莺经过了失约和挣扎后终于“今夕得就枕席”,并言“妾千金之躯,一旦弃之。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从中可以看出,莺莺作为一个受到传统封建礼教影响的大家闺秀,心中的爱情并不坦然,有着封建社会女性沉重的精神负担,又有着追求幸福和爱情的矛盾心理。然而重压之下的莺莺终于迈出了这一步,成为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突破封建礼教、蔑视功名利禄,富有牺牲精神、主动追求纯洁爱情的封建礼教叛逆者和理想主义者。此时莺莺的女性主体意识彻底觉醒,意识的牢固建立就体现在她与张生的往来及“得就枕席”,这使得二人的爱情得以最终确立。莺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建立是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根本目的的,她勇敢而执着地走出了封建大家庭,挣脱了封建礼教、宗法等施加于身上的束缚,成为了一个鲜活的独立的生命个体。

参考文献:

[1]刘健. 男权视角下的女性话语——《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深层探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

[2] 杨文榜.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人性化的必由之路[J]. 琼州大学学报,2005(03).

[3] 聂玮. 从崔莺莺、杜丽娘、李香君看元明清文学女性觉醒历程[J]. 理论导刊,2008(11).

[4]郭梅. 试论《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5] 邹尤. 发乎情,止乎礼义——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猜你喜欢

觉醒西厢记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觉醒》中爱德娜身边的三位男性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