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好莱坞战争题材电影的艺术特色

2018-09-14席鲁豫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电影比较

席鲁豫

摘要:《巴顿将军》和《西线无战事》两部优秀巨制影片都是反战题材电影的代表作品,在电影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两部影片在主题的体现、片中人物的塑造以及创作技法等方面又存在许多不同,从而使两部影片具有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反战;电影;比较;细节表现

影片《巴顿将军》是美国1970年斯凡说那导演的反战题材经典影片,八十年代在国内引起轰动,根据真实人物巴顿改变成传记式影片,形象的刻画出巴顿是一个战争之神,但同时更加清晰的表现出对战争的反感。《西线无战事》则是早在1930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同名小说改变成的电影,电影一经问世,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的轰动,片中惨绝人寰的情节最为真实的呈现给大家,深恶痛绝的表现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两部影片都是反战电影,但是他们在表演手法和创作方式上都各不相同。

一、主题体现

从大的方面来说,影片《巴顿将军》和《西线无战事》都是在表现对战争的反对,但是除了两部影片中表现出整体思想以外,其他的故事情节也都是简单的表现出各自导演或者是所在立场国家的思想。

影片《巴顿将军》讲述的是年近半百的巴顿,带领各国军队驰骋疆场,战功显赫,随后却依旧归于平庸的故事。故事以上帝视角,即全知视角讲述了巴顿将军的英勇神武的传奇故事。这部影片是用较为传神的叙事方式叙述烘托了巴顿这个为战争而生的传奇人物,但是更加深刻的突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从领导者,或者说是从小众视角,让观众作为普通人很少感受到的角度,反应出战争的那种真实,上层领导的作战策略都是关乎每个人的性命的,影片集中的反映出反战这样一伟大的主体。但是它还从各个方面,侧面烘托美国自己本身是一个强国。如影片刚开始,就是一张美国国旗,但是作为观众并不知道国旗到底多大,直到巴顿登台的时候,才发现那是一面巨大的旗帜,但凡巴顿工作场所,背后一定会是美国国旗。这样的体现,无不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形象的维护与热爱。所以,对于主题而言,《巴顿将军》不仅仅是反应出反战的,也是对美国人自己的爱国主义的宣讲。片中描绘了很多场战争,有些是美国自己国家与他国之间的,也有一些是美国作为反对国家去帮助其他国家联合对抗,而巴顿则是去帮助他们解决战乱的。巴顿但凡去到的地方都是作为总的指挥统领来整理整个的军队,不论是自己国家的还是别的国家的,他都是作为高高在上的指挥着全部的人。这样的一个形象也从侧面的表现出他们的国家是一个强国大国,那是一种从心底的表现出对自己国家的钦佩,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对自己国家的认可。只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几幕,但是都是在向所有的国家或者说其他国家的人们,他们自己的国家才是最伟大的。所以这样的主题表现手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是对自己国家的热爱,虽然我们可能是一个小人物,可能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企及的,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基层做起,影片中刻画的人物就做的非常好。但影片中想展现的最主要的主题是想说明战争是无情的,希望能够和平永恒。

影片《西线无战事》则是讲述了主人公保罗,作为一个高中生,在老师的煽动下,与同学们来到期待已久的战场,但是事实上战场无情,与主人公所期待的“战场”完全不同,最后全部战死沙场的故事。这一部片是根据1928年雷马克原版书籍《西线无战事》改编成电影。导演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德国自己国家中的几个年轻士兵作为整个故事的主线,按照保罗的第一视点,作为影片的主线,片中有大量的保罗内心独白,那是一种真实而又深刻的提现,他对战场的看法,他对战友的看法,他对之后入伍的年轻士兵的看法,以及他对生的希望的看法,都真实刻画在影片当中。从一个小百姓的角度,將战争“神圣的外衣”褪去,而尽显淋漓的则是战争的血腥残酷,战争的无情与无奈。个人与整个战争相对比,个人丝毫不具价值,从而显得单独的个体的微不足道,突出了鲜明的反战思想,主人公在各个方面都在蜕变,从思想到身体都经历了改变,这样的刻画下,将那种实际为了自身利益所粉饰的爱国英雄主义加以细节化可视的镜头语言,深刻的揭露,对战争原罪的洞悉成为了此电影远比技术进步更为弥足珍贵的所在。而由于影片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所以影片是黑白的技术,但是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技术,这样的黑白弥留,人物表演的相对夸张的手法,确使得影片的表现力度更加的深刻,三个小时的影片,真切的展现保罗对战争的憧憬到反感直到最后的厌恶,那是改变,更是蜕变,从思想上的蜕变,但是等到真正明白的时候,自己已经身陷囹圄不得自救,终而牺牲与战场之上,一鲜活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倒下,生命是这样的脆弱不堪。某些个人的牺牲,众多证明的消亡,形成鲜明的对比,导致《西线无战事》这部影片所表达出对战争的厌恶体现的更加深刻。

《巴顿将军》与《西线无战事》两部影片都是反战题材,但是可能是由于选取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影片所展现的反战力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巴顿将军》是通过全知时间讲述了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抵御所有的战争,努力争取和平。《西线无战事》选取的则是大众的视角,更加真实深刻的反应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战争只是某些政客的利益,但是老百姓也没有能够躲过去,他们在这样的状况下,只能是默默忍受,人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血红色的战争里。

二、人物塑造

在人物刻画方面,两部影片都是非常出众的。从细微处入手,反映人物本身所有的特质。《巴顿将军》中对巴顿和布莱德的刻画是细致入微。《西线无战事》中对保罗等人的刻画,人物众多,细节上稍有缺失,但是对影片整体的刻画拿捏得当。

首先《巴顿将军》中就明显地彰显了美国人所欣赏的那种自信或者说是那种骄傲自大的精神。影片开场的经典镜头,巴顿将军上台讲话,背后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其实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宣扬,一种美国精神的彰显,那是一张战无不胜的国旗,美国是最强大的。而这样的信念就是由一个一个巴顿这样的人来体现的。巴顿将军在影片中是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他是一个战争神话。对他的点点刻画,都是影片通过一些无意识形态的渗透完成的。

首先是巴顿将军的衣着外貌。不管他是在端正的指挥所里,或是在充饥的食堂,亦或是在囹囫的泥沼战场,他的衣着永远是整洁干净,那是对自己谨言慎行,谨小慎微的严苛要求,无论何时,自己做到了最好一面,才能是一个作为将军的职责,士兵们才会听从指挥,做好方方面面。他对自己或者说是对军权都是十分崇拜的,他在不同的场合要佩戴不同的领章,那是身份的象征,是权利的象征,神圣而不可侵犯。其次巴顿在生活中的要求也是相当有品位,虽然是身在战场,但是他依旧要求必须生活考究。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中,一支令人瞩目的枪,枪的手柄是象牙质地的!宴请宾客的时候,红酒一定得用一定年份的,这是自己身为将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德军投降后,他让画家给他画油画等种种行为,表现出他除了是一个执拗的神话,也是一个有温度,稍显风趣的人物,这样使电影中的巴顿将军更加的丰满。最后巴顿将军除了在穿衣,生活上的表现外。他的精神生活也是很有品味的。片中对他的刻画,还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他当时与德军交战,但是没有去到战场,反而是去参观两千年前的古战场遗址,并在那里随即赋诗一首,诗中说自己是一个两千年的军人,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参战过了,而现在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身份参战而已。这样富有浪漫主义的情怀,难以想象是一个军队的领袖创作的。虽然他是在宣扬一种战争的情怀,但是在战场上能有这样情怀,也不失一个大将风范。

总的来说,《巴顿将军》中不仅仅是刻画了一个简单的战争英雄人物。这个人物是丰满的,他特别喜爱打仗,自己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对衣着有讲究,生活中不将就,他对生活品质也是有自己独特高贵的要求,也是个浪漫的诗人,对孤寂无奈的生活的赞扬……以上巴顿将军的种种行为,或者说是影片对巴顿将军的刻画,虽然他的很多做法都是不值得提倡的,都应该加以批判,但就电影手法上而言,这些细节的刻画,都是以小见大的,使整个人物真实而可信,影片更加的生动具体。

《西线无战事》中刻画的保罗是一个简单的普罗大众的形象。保罗本来只是个普通在校生,在老师的唆使下,他和同学们都奔赴战场。影片中也都是反映真实的情感,例如:保罗被困战场的深坑之中,敌我两军轰炸正是激烈,保罗在坑中不敢出声,此时敌军一官兵发现了他,跳入坑中准备拼搏。好在保罗抢占了先机,在刺杀敌军官兵的时候,保罗说“我们本来可是成为好朋友,但是我现在却杀了你”这样的一段表演深刻而真实,也从侧面烘托出保罗这样一个觉得他们都只是被摆布的棋子,他们也喜爱和平,痛恨战争。就这样简单的一个小故事的刻画,也是对保罗人物性格善良,真实,朴素的写实。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是影片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巴顿将军》中所表现出来的巴顿,是一个立体的,他是一个活灵活现的多层次的人物,他丰满而真实,或许是因为这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改编的原因,使《巴顿将军》中的人物刻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深刻提现出巴顿这个人物的特性,绝不是简单的爱战争而已,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有自己的喜爱,有自己的性格,也会让观众代入其中,从而被影片所刻画的人物深深吸引。但是《西线无战事》之中,对保罗的刻画是单一的,就是简单的道出人物的普通型,他是千千万万官兵的缩影,每一个上阵杀敌的人都是保罗,只是他们都葬身战场无从考究,但是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去铭记的。

三、创作技法

创作技法上看,虽然影片都是发展的题材,但是影片从表现方式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不论是从细节表现,场面安排,剪辑方式等等方面,都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

从选择的拍摄手法上看,影片的区别也是不小。首先从选取的角度来说,《巴顿将军》是选取的相对小众的视角,那是巴顿将军的角度来看待战争,可能是因为《巴顿将军》中展现的年限跨度比较大,所以相对每个小故事,或者说每场战争都没有那么的细致刻画,相对较轻的一笔带过画面的内容,战争场面是较多的运用大远景,全景这样的展现环境的镜头,将战争从“远处”展现。如美军与德军交战的场面,镜头的运用上,相对较少的运用特写镜头,大多是远景与全景的结合运用,体现出战争对士兵的损伤是一片一片的。通过战争的人员刻画,就能更加鲜明的烘托出巴顿这个主体人物形象,突出他的在指挥部署作战的能力之强大。而《西线无战事》则是相对更加大众化的角度与视点,直观的观感影片,影片很多的战争场面,都是很有代入感的将观众身临其境的代入,那战场上尸横遍野,残酷无情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如男主人公保罗,第一次被安排到战地的当天晚上,他和同伴们,在老兵的带领下,去修筑战地工事时,碰巧赶上战场敌军巡视轰炸,当保罗第一次听到炸弹就在自己的头上飞来飞去的时候,此时的镜头是主观与客观镜头的结合运用,全、中、近等景别的镜头联合运用,形象细节化的突出了保罗对美好战场幻想的破灭,突出战场是无情的。再者主题视点也是不一样的,《巴顿将军》中是站在全知视角的,讲述故事,观众是上帝,对篇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清楚的知道,这样的全知视角,会给观众更多的视觉体验,观众作为上帝,会有更多的情绪代入。影片《西线无战事》则是从主观视角上,所以这部影片更多的镜头更加的真实,代入感更加强烈,对影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张力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正是由于主观视角的灵活运用,内心独白的自然结合,使得观众更加容易被主人公的情绪带动,他的情感牵动着观众的情感,观众就像是被影片牵引着的,但是时时刻刻的为主人公的遭遇心颤。

从细节表现上来看,两部影片中都有很多值得肯定的细节表现。在此簡单的分析一下两部电影的几个小细节。

首先,《西线无战事》中的细节表现。最重要一个经典画面,是主人公保罗发现战壕外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战场上见到那样美丽的蝴蝶,可以说简直是个奇迹,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样炮弹流星的现场,有一只那样美丽的蝴蝶,是何等的难的。保罗对蝴蝶的喜爱是从小就有的,在影片的前半段也有所展现。保罗之前在回家的时候,给过一个镜头,那个镜头大概是保罗家里的房间的墙上,就在进门的位置上,有很多很多的标本,都是蝴蝶的,有的是他小时候捉住的,有的是他很喜欢的种类,这样一个简单镜头,一带而过,却为影片后面埋下了一笔。说回最后的这一幕,保罗对蝴蝶是喜爱的,所以伸手准备去抓,但是也有所犹豫,毕竟战场上的事情是说不准的,然而保罗还是伸手去抓蝴蝶,一身枪响,那只正在抓蝴蝶的手,慢慢地,缓缓地不再动弹。影片就此结束,蝴蝶这个意象也极其重要,最后倒下的手也没有能够抓住那只蝴蝶,对蝴蝶的象征是一种希望,也是对和平的期盼。总之,那是不可求的一件事,就像那只蝴蝶,伸出手是抓不到的。导演安排这个镜头作为结局,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于保尔的同情更是对残酷战争的深沉反思和血泪控诉,更是对美好生命的向往。

而影片《巴顿将军》中的细节刻画,虽不像《西线无战事》中细致形象,但是他也是极具特色表现出巴顿这个人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巴顿将军》影片刚刚开始的时候,巴顿登台演讲,人物刚刚出场时,是运用的大远景,而随即接着直接给巴顿胸上的徽章,他手上的权杖,手上的戒指的大特写,这样两个极端镜头的运用,不仅仅是对观众视觉上的一种冲击,也是很好的表现巴顿这个人物性格以及功成身就的镜头。他站在台上,背后是自己国家伟大的国旗,那是何等的威严,巴顿高高在上,凸显出的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军人气质,胸前的勋章显示出他的功勋卓著,以及有些特殊的勋章都是一些很特殊的含义,如紫色勋章就是曾经受伤而得。这样开场几个简单的镜头运用,细节表现,恰如其分的表现出巴顿将军的威风凛凛,铿锵有力。而我们电影观众和电影里台下观众融合在一起,这种仪式化的细节体现,不仅仅是强化了人物的内心,更是深层次的震撼人的心灵。

两部影片的细节刻画恰到好处而又深入人心,但是所表现的主体不一样,也就有不一样的手法,以及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巴顿将军》是一种从细节刻画从而表现人物而突出整体的宏观的运用,而《西线无战事》则不仅仅是从细节表现宏观的保罗是一个普通的人物,更是从微观方面,突出战争是无情的。

最后,虽然两部影片在不同的方面突出成就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成功的。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是这两部电影上个世纪就已经娴熟的运用各种电影技巧和手法,明确对观众表达了主题思想,可以说对于如今来说这种娴熟的手法也是极具学习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德]雷马克著,李清华译.西线无战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4).

[2]罗执延.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与民国时期的非战/尚战话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0).

[3]张洋.《西线无战事》的战争叙事与叙事视角阐释[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李梦哲.影片《巴顿将军》浅析[J].电影评价,2008(3).

[5]吴亚军.《巴顿将军》一个人的战争神话[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7).

猜你喜欢

电影比较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宋元时期绘画题材的思维方式比较
电影《千年之恋·源氏物语》与《源氏物语千年之谜》的比较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