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数学课堂中的点拨艺术

2018-09-14匡英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匡英

[摘要]课堂教学中要“巧”用点拨。科学的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教师要掌握点拨的时机,并运用好“点拨”的艺术,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富有艺术性的点拨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有效之举,教师应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学生“悟”,而不是把结论、思维方式和方法告诉学生。教者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点拨艺术;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点拨是对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加以启发,让其对知识有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点”就是指点、引导,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刻给予学生帮助和启发;“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恰到好处的点拨,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学生,因人而教

1.了解学生的个性

大教育家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羡慕的光辉业绩,除了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倡导乐学,从而实现使学生多才多艺、有特色地发展。

2.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学习不只是知识由内到外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要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3.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

在具体的一节课中,教师要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的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这样做有利于教师在授课中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多讲或少讲,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设计,讲究艺术

1.“点拨”要有针对性

要明确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找准学生思维受阻的原因,找准学生思维的障碍处,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要抓住时机,点到要害处,拨到关键处。教学过程中,在对商不变规律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时,可以加强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知,转化思路去学习“比”,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渗透点拨。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中,先让学生猜想进行验证,集体交流,归纳完善。在学生猜想时进行引导性点拨:除法中除号是分数中的分数线,结果是比值不变,这是商不变的规律。而化简比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关系?可以组织学生在共同研讨中利用几个“比”的例子,联系除法、分数、比之间的关系,对原来的猜测进行充分的验证,使学生对问题核心有了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并能较好地做到了化简比。

2.“点拨”要适时、适度

适时是指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适度是指教师的启发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要恰到好处。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让他自己先思考,不要忙于点拨,如果学生思路不对头,死钻牛角尖,这就不能放任不管了,这时不加以点拨,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在学生语言表达“卡壳”时,教师要进行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有些知识往往是理解了,但是表达不出来,这时如果让学生站在那里,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就会被打消,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去“点拨”学生,点到好处,点到要害,点到为止。

3.要“点拨”学习方法

“质疑释疑”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质疑释疑”的中心环节。走进课堂,我们要善于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勤、巧“点拨”,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在课堂中让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点拨,老师在点拨学生自主地掌握数学学习和思想的方法,这种“猜想——验证——应用”的数学方法必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4.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教師在教学中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更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

5.正确评价学生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反复钻研、探讨,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三、适时点拨,把握时机

1.在知识的衔接处进行点拨

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师应找准它们的衔接处进行点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问题自然地进行迁移,使新课顺利地展开。

2.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进行点拨

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教学同样如此。教学中的点拨最忌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在教学中,老师要常对教材的重、难点集中力量,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如教学《周长》一课时,可创设一个描脚印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动手描自己的脚印,在一描、一围、一量的操作中,感知周长的重点顺利突破,水到渠成。

3.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进行点拨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认识运动过程,它往往要经历一个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着重于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解疑,或者在学生生不出疑难时献疑,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送给学生一份年历,并让学生观察,看看能发现哪些数学知识,和同伴进行交流,以此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是一种点拨。学生很快通过观察获取了:一年有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2月有28天或29天等数学知识。完成了上述任务后,教师再通过游戏引发学生对闰年判断方法的思考,这又是一种点拨;然后适时指点,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这也是一种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平年、闰年的判断,这还是在进行点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只做少量“点拨”,不做大量讲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热情。

4.在知识的易错易混处进行点拨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被一些易混淆知识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抓不住本质。教师要及时提出有利于解惑的问题进行点拨,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当学生对易混的概念或有关知识产生模糊认识时,教师应及时疏理,适时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当学生对易混的概念产生模糊认识时,教师应及时疏理,适时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概率的本质特征。

总之,科学的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点拨力求要适度,要捉住重点,语言要精辟。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巧妙点拨就是点睛了。教师只有掌握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才能解惑释疑,拓展思维,迁移能力;才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感情,增强学生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大冬.教育研究与评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2]闫桂娟.反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拨”艺术[J].湖北科教导刊,2016,(09).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