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2018-09-14金鑫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选修课教学实践高中语文

金鑫

[摘要]从新课改以来,在课程结构上提高了新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打破了过去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旧局面。随着选修课程的推进,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中成为教师一直争议的重点,如选修课应如何来教,是否应作出取舍,与必修课之间是否应区别对待等问题。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才能获取经验,提高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

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选修与必修并存,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选修课不再是必修课的补充和附庸,而是语文课程双翅中的一翼,共同构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成败。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呢?

一、遵循课标要求,在实践中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

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既不能好高骛远,照搬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因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1.讲授式教学法

“诗歌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而选修教材在设计中也注重了这方面。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本书各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结合单元文体特点指出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如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二单元的“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第三单元的“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各种方法的含义、特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适用范围,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知识自主鉴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应积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以《登岳阳楼》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主动借助工具书、网络及各种资料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和探究达成共识,并在课堂上给予适当点拨与补充。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诗人创作诗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以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3.通过音像资料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像资料,扩展学生对作品的认知范围,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如在学习《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鲁迅传》时,可播放相關的影视作品,通过对比使学生更全面了解传记中的人物形象。

4.举办诗歌改写、传记创作评比活动

让学生将选修中的一些精彩诗歌改编成其它的文体形式,并尝试进行新闻调查,创作传记作品。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大他们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增强书面和口语表达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运用生动的文字记录有益启示的能力。

5.举办成果展示栏

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论文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在校园内及时展示,营造研读、探究的浓烈氛围,让学生有阅读、探究的成就感。

考虑到语文学习和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充分朗读,以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火花的迸发。

二、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问题一:课时安排过于密集,教学内容过大

按照课标的要求,必修选修的数量及课时分配是:必修教材5本,必修课程占1.25学年;选修教材4本,选修课程占1.75学年。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很难做到,普遍存在超课时、赶进度的问题,知识交代多而实践应用少,学生知识体系基础薄弱,无法活学活用。

问题二:最具特色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际上很难做到

“所谓选修课程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选修课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愿望的选修课。”然而,我们在课改实践中也看到,语文选修课程开发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开发具有校本特点的语文选修课程的实力。学校要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就只能围绕高考可能考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科目开设,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突出共性特征,缺少个性特征。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当地高考实际,又确立了相应的选修教材,这就导致选修教材开发权上移,教师也只好把选修课程当作必修课程来教,选修课程的校本特征也就被淡化了,选修课程实践与目标的错位成了课改的新问题。

问题三:选修课程评价原则的公正性,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课标规定:评价要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往往关涉社会利益再分配的大问题,需要一套健全、细致、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和标准来进行规范和约束,但在现阶段,却只能靠教育者自身去摸索和实践。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课标中所要求的评价原则很难做到全面落实。

问题四:课程目标制定上存在疏漏

必修课程包含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选修课程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目标,这就使教师有“找不着北”的感觉,只好比照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来套选修课的教学,造成必修与选修在教学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使两者在教材与教参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及训练要求极为相近,容易混淆。

三、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策略

1.改变选修课的上课方式

课标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可以实现教师示范讲授所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因而,灵活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会在增加知识的量的同时减少学生厌烦情绪的产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调整现行的选修课开设模式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

人类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既要受自然化条件制约,又要受社会化条件制约,二者缺一不可。语文选修课程创设了自由化空间,却忽视了社会化空间的建构,强调了学生的自由度,却漠视了学生选修课程的社会价值。这种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是十分危险的。美国的高中选修课有许多限制,如“教师择优推荐”等,学生选修一些高难度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程将是一种荣誉。美国的这些限制实际上强化了社会化条件的价值,这对于我们选修课的开设不无借鉴作用。

3.选修课教学注重人文性和知识性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知识的学习。选修课教学在凸显“人文性”的同时,不要因怕背上“违背自主学习要求的黑锅”而荒废知识的傳授,教师可根据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重组教材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话题为“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教师首要的问题就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的关系,而对单元特点的把握单靠学习阅读文本的几首诗歌是远远不够的,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可以打乱本单元所呈现的学习顺序,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1课时:简介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

第2课时:每个历史时段中国诗歌所呈现的风格及代表作家。

第3课时: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等的学习。

第4课时:对阮籍、陶渊明、李白和李清照等作家诗词作品的学习。

第5课时:整合前面的学习内容,把握“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总之,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和可塑性,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引发我们的深思和讨论,并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和现象。在新的教育时代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干问题[J].读与写上旬刊,2015,(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史玉英)

猜你喜欢

选修课教学实践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职英语视听说选修课多元考核手段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