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新闻语篇中认识立场策略的跨语言研究

2018-09-11王瑞杰刘建喜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情态立场新闻报道

王瑞杰 刘建喜

(天津外国语大学 应用外语教学中心,天津 300270)

1.0 引言

在交际过程中,当作出某一陈述或论断时我们常常会表达某种态度,以表明我们何以如此言说。藉此,我们有意无意地表达了我们对该陈述或论断的介入程度,即认识立场。一些学者已经对认识立场(epistemic stance)展开了研究,并达成一些共识(Sanders & Spooren,1996;Biber et al.,1999;Mushin,2001;Plungian,2001;Aikhenvald,2004;Marín-Arrese,2004,2009,2011b;Boye,2012等)。认识立场研究主要关注当我们为某一陈述或论断提供认识上的认可或言说理由时,我们的观念、知识和言据所起的作用(Boye,2012)。从交互的视角看,认知立场的表述反映了说话者在主张和承诺命题有效性方面所持有的立场或对自己的定位(Biber et al.,1999;Marín-Arrese,2009,2011b)。

本文探究了英汉新闻语篇中的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及分布情况。选择《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是基于它们类似的影响力、严肃性以及代表性与本研究的目标契合。《纽约时报》是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人民日报》是一份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凭借其采编力量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具体而言,本研究以2017年《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news)和评论(opinions)两种新闻体裁为语料自建一个语料库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我们首先探讨认识立场策略的分类,进行定性分析,然后结合数据做定量分析和比较。本文意在考察不同类型认识立场策略在这两种报纸的两种新闻体裁中的使用和分布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对新闻语篇中主观性介入的启示。

2.0 认知立场策略

当表达对所描述事件的认识和对所交流信息的有效性的确定程度时,说话者/作者都会对自身做出定位,与之相关的语言行为就是认识立场行为。认识立场行为的典型目的是谋求所做论断的合理化,通常借助说话者/作者对事件能否实现的确信程度的表述,和/或对知识来源以及获取方式的提及(Marín-Arrese,2015)。Boye (2012:2-3)认为,认识(epistemicity)的概念域由言据性(evidentiality)和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ity)两个次范畴组成,前者被定义为认识的合理性,涉及信息来源、言据(“evidence”或“justification”)等;后者被视为认识上的支持,即认可程度,涉及确定性程度(degree of certainty)和介入程度(degree of commitment)等概念。认识立场策略,在本文中指表达认识立场的语言手段或资源。基于(Marín-Arrese,2011a,2015)对认识立场策略的分析,我们将认识立场策略的分析集中于言据性表述、认识情态和认知态度谓词等语言策略。

2.1 言据性表述

言据性表述(evidentials)主要指明信息来源和言据(evidence)。Anderson (1986:274)认为,“言据性表述指说话者作出某一论断时所持的‘理由(justification)’的类别,有基于直接迹象或观察的理由,有基于言据加推断而得出的理由,有基于非具体言据而推断出的理由,有基于逻辑的期待而得出的理由,有基于视觉或听觉言据的理由等。”传统上对言据性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言据性(grammatical evidentiality)的研究(Aikenvald,2004)。不过正如Aikenvald(2007:209)所指出的,无论一种语言是否有完备的表达言据性的语法系统,它都会有很多手段来表达言据性。换言之,言据性的表达并非一定要借助显性的语法手段。如果把言据性的概念局限于强制性语法标记,我们会错失很多语言中的言据性表述,也就不能充分考察和界定那些语言中的言据性的概念域。

对言据性的定义不同,分类也不同,不同学者对言据性做过分类(Willett,1988;Chafe,1986;Diewald & Smirnova,2010:74;Marín-Arrese,2011a,2015等)。本文从狭义的言据性,亦即语法言据性出发,基于(Marín-Arrese,2015),把言据性表达集中于两类次范畴:间接推断言据(indirect-inferential evidence)和间接报道言据(indirect-reportative evidence)。前者包括指示基于感知的推理(perceptual-based inferences)和基于概念的推理(conceptual-based inferences)的语法标记,以及基于报道的推理(report-based inferences)的语法标记。间接报道言据与基于报道的推理不同在于,前者通常不提及所报道信息的具体来源,也不涉及说话者内在推理过程(internal inferential process)。言据性表述的类型如表1所示:

图1言据性表达的类型

表1中不同类型的言据性表述例示如下:

(a) 间接推断言据(基于感知)

(1) He recently appeared in a white protective suit and cap while visiting a smoked-fish manufacturer —and he looked more comfortable than he ever has on the stump. (《纽约时报》言论)

(2)比如说“学”与“游”的功能错位,一些研学游产品明显“游”大于“学”,部分教育机构打着“游学”的幌子,组织学生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到不同国家的知名学校体验感受,成为传统旅游的“变体”。 (《人民日报》评论)

(b) 间接推断言据(基于概念)

(3) But the problem with his type of approach,in its Kremlin variety,is that it seems to equat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ith a Darwinian fight for survival. (《纽约时报》言论)

(4) 即便一些品牌的商业价值不那么耀眼,但它们的社会价值仍在。时隔多年,人们仍然能记起它们,其中显然有某些被我们忽视了的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

(c) 间接推断言据(基于报道)

(5) Damp squib or smoking gun? The conclusions from Lord Butler’s report seem,at first sight,to provide the expected establishment support for the government. (《卫报》评论)

(6) “和平协议”显然只是马尼拉的一个小把戏。这几天在中国南沙群岛的费信岛上发生的事情表明,菲律宾说的和做的根本不是一码事,马尼拉明显缺少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诚意。 (《人民日报》新闻)

(d) 间接报道言据

(7) President Trump,surrounded by advisers seemingly determined to take a harder stance toward Iran,is reportedly seeking a pretext to eviscerate the 2015 nuclear accord. (《纽约时报》评论)

(8)Whether those reports are false or simply shoddy journalism,90 percent of Kenyans surveyed in a report in July said they had seen or heard deliberately fake news,according to GeoPoll,a polling service.This included stories said to have been produced by the BBC and CNN. (《纽约时报》评论)

(9) 据报道,上海正考虑建立“品牌池”,把一些在国有企业手中做得一般、马马虎虎,甚至有些勉强度日的产品和老字号放进去,向社会开放。 (《人民日报》言论)

2.2 认识情态 (epistemic modality)

认识情态表达反映了说话者对所叙述事件能否实现的确定性的介入程度。认识情态的次范畴有认识情态动词、表语形容词、情态副词等(Marín-Arrese,2011a)。这里情态副词包括Marín-Arrese(2011a)所说的句子副词(如certainly,perhaps等)。

(a) 认识情态动词(epistemic modals)

认识情态动词反映了说话者/作者对命题中所述事件能否实现的确信程度,有完全肯定(full support),不完全肯定(partial support),不确定(neutral support)(Boye,2012)。

(10) The difficulties of rural life elsewhere in the Mediterranean may have indirectly created conditions for wildfires. (《纽约时报》评论)

(11)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可能异化研学游的真正目的,空留下旅游之名,而缺少教育之实。 (《人民日报》评论)

(b) 表语形容词 (predicative adjectives)

(12) Indeed,2017 is likely to be the best year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纽约时报》评论)

(13) 有时,换个人接手,换种思路经营,其命运可能就会改变。 (《人民日报》评论)

(c) 情态副词(modal adverbs)

(14) The progress against leprosy reflects the larger gains against poverty and disease -- which I believe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 in the world today.Certainly it’s the best news nobody knows about. (《纽约时报》评论)

(15) 当然,互联网技术对医疗领域的介入,从大方向上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升级改造,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人民日报》评论)

2.3 认知态度谓词(cognitive attitude predicates)

认知态度谓词显性地表达了对陈述内容的反思和认知,如英语中的I/We think,It seems to me,I would say,no doubt等;汉语中的,‘在我看来’,‘我觉得’等。

(16) The progress against leprosy reflects the larger gains against poverty and disease —which I believe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trend in the world today. (《纽约时报》评论)

(17) 但我认为,传统制造业不应叫“夕阳产业”,而应叫“时代产业”。 (《人民日报》评论)

3.0 言据性表达的多功能性

基于50种不同隶属关系的语言中实例的考察,Boye (2012:137ff)发现,一些表达呈现共时或历时的多功能性。下面以言据性表达为例说明这一现象。了解这一事实,对于统计新闻语料中具体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次很有意义,避免统计上的遗漏。

在言据域(domain of evidentiality),我们发现本来用于表达直接言据的视觉感知谓词(如see)被用来表达间接推理言据。

(18) As she wrote in her 1993 bestsellerAHistoryofGod,“As an epileptic,I had flashes of vision that I knew to be mere neurological defect:had the visions and raptures of the saints also been a mere mental quirk? Increasingly,God seemed an aberration,something that the human race had outgrown.” As one can see,there is a good likelihood that Muhammad had a similar affliction that no one in those days would have recognized as such. (ACAD)

同样在言据域,表达间接推理意义的“appear,seem,apparently”有时表达间接报道意义。值得注意的是,“appear,apparently”用于表达推理和间接报道的例子很多。如:

(19) (间接报道推理)We have breaking news tonight out of Afghanistan.It appears that there has been another case of an American service member killed by attackers dressed in Afghan police uniforms.It happened toda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As many as eight U.S.troops were injured.Three shooters fled the scene. (FOX新闻)

(20) (间接报道推理)No one dared let them know right away that Lieutenant Kasasbeh’s tormentors had apparently burned him alive inside a cage,a killing that was soon described as the most brutal in the group’s bloody history. (《纽约时报》新闻)

在认识情态域(domain of epistemic modality),一些原本表达确信无疑意义的词被用于表达可能性的意义。如下例中的“no doubt”。

(21) Shortly before the 1997 election I had to inform my boss that I was pregnant,though no doubt he’d guessed since I’d waited almost 20 weeks,hiding my girth under Ruth Badger-style jackets,so terrified was I of his response. (《泰晤士报》评论,转引自 Marín,2015)

在言据域与认识情态域之间,也存在跨域的多功能性联系。如英语中的‘must’既可以表达间接推理言据,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如例(22)。正如Van der Auwera & Plungian (1998)所说,‘must’处于推理言据性(inferential evidentiality)语义空间和认识必要性(epistemic necessity)语义空间的交叉带。

(22) The researchers calculate that for a massive star from that cluster to come as close to the galactic center as the stars that Ghez’ and Genzel’s teams have studied,it must have a partner several times as heavy perhaps 60 times the sun's mass. (MAG科学新闻)

4.0 研究设计

新闻报道和评论是新闻语篇中最重要的体裁。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重点考察新闻语篇(新闻报道与评论)中认识立场的表达策略。我们随机抽取了2017年7月1日、2日、3日以及8月5日、6日、7日《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别为22篇和28篇);同时随机抽取了2017年7月和8月《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别为14篇和20篇)为语料自建语料库,自建语料库的具体细节见表1。Marín-Arrese(2015)曾基于Corpus of English and Spanish Journalistic Discourse 1999-2010-JMA(CESJD-JAM)语料库选取5万字的英语新闻报道和5万字的评论,以及大致相同字数的西班牙语新闻报道和评论,来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异同。我们把语料来源限制在英汉语的两份权威报刊。在人工标注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同时运用Monoconc检索以确保没有遗漏。为了降低人工标注的主观性,本文的两名作者分别进行标注,然后比对。如有分歧,会找同事和外教进行讨论来定夺。基于统计的结果,然后进行跨体裁和跨语言的比较,意在探索英汉语新闻和评论中不同种类认识立场策略的分布频率及其启示。

表1 英汉语新闻和评论语料(字数)

4.1 研究问题及假设

研究问题:

(1) 从跨体裁的视角分析,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率是否体现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体裁特征?

(2) 从跨语言的视角分析,认识立场表达策略(言据性表述、认识情态、认知态度谓词)在英汉语新闻报道和评论中分布的异同及启示。

我们的假设是:

(1) 从跨体裁视角看,由于新闻报道作者和评论者的目标和角色不同,新闻报道和评论中不同立场策略的使用和分布呈现基于体裁的差异。

(2) 从跨语言视角看,《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和评论由于受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不同的影响,立场策略的使用和分布会呈现跨语言的不同。

4.2 数据统计

下面是英汉语中不同种类认识立场策略的典型性表达,分类的标准按照第二节所讨论的方式进行。

(a)间接推理言据(含感知推理、概念推理和基于报道的推理):

英语:seem,appear,look,clearly,obviously,evidently,apparently

汉语:明显,显然,可见,似乎,可以说

(b) 间接报道言据(涉及非人称的、间接地提及源自外界的信息,且不涉及说话者本人的内在推理过程):

英语:according to X,said,told,allegedly,reportedly,supposedly,(seem)(appear),(apparently)

汉语:有(数据)统计,据不完全统计,据报道,有观点/分析认为,据介绍,据了解

(c) 认识情态,包括情态动词、表语形容词和情态副词:

英语:must,may,might,could,I was certain,it was likely,likely,certainly,surely,probably,possibly,perhaps,maybe,will,would

汉语:应该,可以,一定,是的,确实,诚然,(有)可能,固然,绝(绝对),恐怕,当然,确(实),也许,肯定,必(将),必须

(d) 认知态度谓词:

英语:we know,I/we think,I /we believe,I /we suppose,it seems to me/us,I would say,no doubt,presumably

汉语:让我感受到,我们(必须)看到,可以说,应该说,毋庸置疑,无疑

表2 《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新闻和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频数和频率统计①

体裁人民日报新闻23764人民日报评论23523总计47287认识立场策略频数万字频率频数万字频率频数万字频率间接推理言据20.84187.65204.23间接报道言据104.2193.83194.02认识情态20.843514.88377.82认知态度谓词41.6893.83132.75总计187.577130.188918.82

5.0 讨论

一、从跨体裁视角看,《纽约时报》新闻与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万字频率比为(9.62:45.44),与《人民日报》新闻与评论中认识策略万字频率比(7.57:30.18)较为接近。就《纽约时报》而言,其新闻报道中各种认识立场策略的频率均低于(或等于)其评论中相应认识立场策略使用的频率;就《人民日报》而言,除了间接报道言据外,其新闻报道中各种认识立场策略的频率也都低于其评论中相应认识立场策略使用的频率。这符合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特征:新闻报道一般力求客观,尽量避免记者主观立场的介入;评论都是评论者个人观点的阐述,通常会显性地强化评论者作为概念化主体的角色,并对其观点负有责任。数据证实我们的假设(1)。

二、从跨语言视角看,总的来说,《纽约时报》新闻报道中认识立场策略高于《人民日报》新闻中的认识立场策略,万字频率为(9.62:7.57);《纽约时报》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高于《人民日报》评论中的认识立场策略,万字频率为(45.44:30.18)。说明《纽约时报》比《人民日报》的主观介入程度深,证实我们的假设(2)。

(1) 《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认识立场策略的对比分析

总体上说,《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中认识立场策略的频数(23:18)及每万字出现的频率(9.62:7.57)均为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它们在新闻报道时,前者的主观认识立场介入的程度高于后者。不过,频数和频率应该说都不算高,也说明两家媒体在报道新闻时,都尽量避免认识立场语法标记的出现,以显示报道的客观性。

在认识情态的使用频率上,《纽约时报》新闻报道要高于《人民日报》(4.60:0.84)。在语料中,我们发现《纽约时报》新闻中认识情态主要表达部分支持和不确定性,说明其新闻报道中的更多的观点具有很高的主观性,缺少对论断足够的确定性。毋庸置疑,认识情态的使用频率越高,主观认识的介入程度也就越深,报道的客观性也会随之降低。

在间接推理言据的使用频率上,《纽约时报》新闻报道要明显高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3.76:0.84)。间接推理言据是隐性主观化的重要形式,即在不提及主体的前提下,借助感知、认识、报道进行主观推理,把主观观点隐性地介入新闻报道。当然,这种形式的介入也会使得报道的客观性降低。

在间接报道言据的使用频率上,《人民日报》新闻报道要明显高于《纽约时报》新闻报道(4.21:0.84)。间接报道言据意在不直接提及信息具体来源的前提下,默认该信息的客观正确性。虽然不提及信息来源,有时候是出于对读者和信息提供者的负责,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做法会有损新闻报道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

在认识情态谓词的使用上,《人民日报》新闻报道要高于《纽约时报》新闻报道(1.68:0.42)。当然绝对数量并不多,不过这也显示了在这一点上,前者中作者对新闻报道的主观立场的介入高于后者,或多或少地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这种认识立场策略是显性的主观表达,明确表达了个人对命题或事件的立场。

总而言之,两家报纸新闻报道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率都不算高,因此主观认识立场介入的程度也都不深,能够彰显报道的客观性。这也印证了中美两家主流报纸的客观性、严肃性和公信力。至于新闻报道中主观认识立场策略的偏好,《纽约时报》倾向于间接推理言据和认识情态策略;《人民日报》倾向于使用间接报道言据和认知态度谓词。

(2) 《纽约时报》评论与《人民日报》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的对比分析

总体上说,两家报纸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数(105:71)及万字频率(45.44:30.18)都比较高,当然《纽约时报》更高。说明两家报纸在评论时,主观认识立场介入的程度都很高,彰显了作者自己的观点,符合评论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当然,数据显示《纽约时报》的评论中作者主观认识立场的介入在程度上高于《人民日报》。

在认识情态的使用频率上,《纽约时报》评论要远高于《人民日报》评论(28.56:14.88),几乎是后者的两倍。认识情态的使用频率越高,观点的个人立场成分也越大。

在间接推理言据的使用频率上,《纽约时报》评论要也要高于《人民日报》评论(11.25:7.65)。间接推理言据是隐性主观化的重要形式,即在貌似客观的前提下,隐性地表达作者主观的观点。

在间接报道言据的使用频率上,《人民日报》评论要明显高于《纽约时报》评论(3.83:0.87),是后者的4倍多。间接报道推理之不直接提及信息来源的前提下,默认该信息的客观正确性,服务于个人主观立场的表达。

在认识情态谓词的使用上,《人民日报》评论与《纽约时报》评论(4.76:3.83)相当。这种认识立场策略是显性的主观表达,明确表达了个人对命题或事件的立场。

总之,《纽约时报》评论比《人民日报》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总频数及频率高出近1/3,因此主观认识立场介入的程度也更深。至于评论中主观认识立场策略的偏好,《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都倾向于认识情态和间接推理言据;相比《纽约时报》,《人民日报》评论中间接报道言据策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此策略具体来讲,就是在不提及信息的具体来源的前提下,把消息默认为客观可靠的消息,来服务于自己的主观评论。

两家报纸评论部分的认知立场策略的使用及频率差别比较明显,其他因素暂且不论,文化差异或许是一个因素。中国是儒家文化,提倡谦虚谨慎及中庸之道,不提倡锋芒毕露。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有这样的倾向:强调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强调整体意识,人的个人意识须服从或服务于整体意识。因此在报纸上发表评论一般会故意隐藏声音,不露锋芒。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意识至上。因此即使在《纽约时报》这样严肃的报刊上发表个人评论,也会比较勇敢地表达个人立场。

6.0 结语

本文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和评论为语料自建语料库,统计并分析了两家报纸中这两种体裁的新闻语篇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和分布情况。从跨体裁的视角分析,我们发现《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中新闻与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的频次比相当。就《纽约时报》而言,其新闻报道中各种认识立场策略的频率均低于(或等于)其评论中相应认识立场策略使用的频率;就《人民日报》而言,除了间接报道言据外,其新闻报道中各种认识立场策略的频率也都低于其评论中相应认识立场策略使用的频率。这符合新闻报道和评论的特征:新闻报道一般力求客观,尽量避免记者主观立场的介入;评论都是评论者个人观点的阐述,通常会显性地强化评论者作为概念化主体的角色。

从跨语言的视角分析,概括地说,《纽约时报》新闻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人民日报》新闻,万字频率为(9.62:7.57);《纽约时报》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率高于《人民日报》评论,万字频率为(45.44:30.18)。说明《纽约时报》比《人民日报》的主观介入程度深。不过,两家报纸新闻报道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频数及频率不算高,因此主观认识立场介入的程度也都不深,能够彰显报道的客观性。就新闻报道中主观认识立场策略的偏好而言,《纽约时报》倾向于间接推理言据和认识情态策略;《人民日报》倾向于使用间接报道言据和认知态度谓词。《纽约时报》评论比《人民日报》评论中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总频数及频率高出很多,主观性也就更强。就评论中主观认识立场策略的偏好而言,《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都倾向于认识情态和间接推理言据;相比《纽约时报》,《人民日报》评论中间接报道言据策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认识立场策略的使用及频率差异的原因或许是文化不同造成的。尽管这超出了本研究的范围,我们认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英文报刊中认识立场策略使用及频率的差异。以上这些发现对于英汉新闻语篇的撰写、翻译以及认知语用对比等方面都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因此有很广阔的探索空间。

注释:

① 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零假设被拒绝,即语料来源(《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与认识立场策略分布之间存在显著关联(2=21.638,df=3,p=0.05)。

猜你喜欢

情态立场新闻报道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扬 善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