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理念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与实践

2018-09-10崔军伟

高教学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协同

摘 要:当下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面临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材可读性、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交流不畅等问题。在协同理念指导下,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打造相互协同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实施“三位协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协同教学与科研、求稳与求变,打造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团队。由此可以改进教学效果,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品牌,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得到大学生认可,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以造就一支高素质队伍,取得丰硕教学科研成果。

关键词:协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73-03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face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of students, poor readability and pertinence of teaching materials,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po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ynergy concept,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needs to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system that is synergistic; implement the "three-in-on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reform; coordinat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eek stability and change, and build a strong teaching reform team. This can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form the teaching bra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quality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course can also be recogniz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high-quality team has achieved fruitfu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sults.

Keywords: synergy; 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对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改革建设任务更加突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近年来以协同理念为指导,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纲要”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师生问卷调查,学校“纲要”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育人效果的“滞后性”导致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强。这是受访师生提到的最突出问题。虽然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不可能立竿见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效短期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说,除了得学分,完成培养计划,拿到毕业证、学位证,学生看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功用。在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足,敷衍应付。

2. 全国统编教材可读性、针对性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受访师生普遍提到统编“纲要”教材理论性强,但是具体案例不充分,很多地方不知所云,并且时空距离较远,很难发生情感共鸣。这是因为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在教材设计方面的突出特点是统一课程大纲、统一教材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经验表明,编写使用全国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十分必要。但是,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师都“照本宣科”式的使用同一教材,显然不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存在“满堂灌”现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纲要”课明显滞后。这是因为“纲要”课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时最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内容设计却涵盖了从1840年以来直到党的十九大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导致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采用“满堂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参与性不强,学习兴趣也就更加不强烈了。

4. 师生交流渠道不够畅通,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互动,课程育人效果不彰。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专业课程的明显区别是师生之间往往是一次性教学,课下、课程结束后,師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具备组织优势。因此,很多学生反映即便他们对课程有兴趣,有疑问,但是由于课间时间短、找任课教师比较麻烦等原因,多打消交流、学习念头。这就使得任课教师与学生有效交流和互动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影响力、育人效果受到影响。

此外,不少任课教师指出,学校各种教学规章制度严格,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求稳心态明显,加之科研压力繁重,任课老师教改积极性不高等等。

二、“纲要”课程建设的协同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基于协同理念,从课程体系设置、核心课程教学、组织管理等多维度全方位展开课程建设。

(一) 打造相互协同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1. 充分利用选修课,建成可以满足学生学术兴趣的选修课程群,扩展学生知识面,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对必修课形成必要的“协同”支撑。近年来,我们先后开设《中国近现代人物选讲》、《中国改革开放史》、《石油工业发展史》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形成了对“纲要”课的必要支撑,使学生中国历史知识基础更加丰厚,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因为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背景,教师上课也得心应手,便利各种教学方法的开展。

2. 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开设专题讲座,主动为学生释疑解惑;积极承担大学生创业创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任务,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协同帮助。经验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而爱上课程同学生爱上课程而喜欢老师同样重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同学生建立必要的密切联系,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主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参加他们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组教师也改变了以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主动融入到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承担大创、社会实践的指导任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到的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现实意义。这是以往思政课教学中不曾出现的情况。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参加第二课堂,承担指导任务,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没有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能够如此做,实属不易,这些努力拉近了同学生的情感距离,展示了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的魅力,对于提高课程影响力、感染力具有积极意义。

3. 利用博客、微信公共账号、QQ等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师生交流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帮助人”的功能进一步凸显,更好地“以情感人”,增加课程吸引力。新一代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成为他们日常生活问题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同学生进行交流。继原来的任课教师利用qq或者qq群同学生进行交流外,老师们开设了博客、微信公众账号。通过这些新技术,师生交流内容、时间进一步拓展,同学们既可以同老师继续探讨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探讨人生理想、生活琐事,老师们的释疑解惑受到学生的喜爱。师生感情近了,教学效果也就出来了。

(二)实施“三位协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立体化教学体系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提高“纲要”这一必修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因此,必须通过协同改革,向课堂要效益。我们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作为突破口,重点变革“纲要”课堂教学模式。

1. 教学内容特色化。“05”方案的“一纲一本”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命题。为此,我们协同统编教材与学校办学特色、地域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在坚持统编教材权威性的前提下,按照“三贴近”原则实现了教学内容的行业特色化、地域特色化,也就是将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述同近代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学校所在地——青岛城市变迁史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内容同学生专业知识背景、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以小见大,具体可近,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

2. 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实践的开展,必须通过恰当教学方法实现。以往的“纲要”教学往往采用单纯讲授法为主,其缺点就是师生之间各说各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学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会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坚持协同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讲授法之外,主推Seminar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情景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这些教学法都强调学生的参与,改变了原来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灌输教学,突出“学”、“研”一体化,因材施教,使学生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个性发展,充分培养和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3. 考核方式灵活化。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具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功能。单纯追求知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但是,离开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只会给学生留下“假大空”的印象,不可能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为此,我们协同知识、能力、情感,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一是更加注重过程评价,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日常养成,从而淡化死记硬背的知识考察,突出学生运用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查。二是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期末考试方式。首先是调整题型,增加了测试学生辨析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的考核内容,反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推行“折抵免试”制度。在部分课堂试点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同课程相关的竞赛活动,表现优异者可以申请免于考核,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三)协同教学与科研、求稳与求变,打造强有力的教学改革团队

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紧紧围绕课程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协同科研、教学,形成学科发展和教学发展互动互促机制。通过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全体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建设,将课程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纳入科学研究,同时,全体教师也要全员参与课程建设,将学科研究中的新觀点、新理论及时反映到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科研化、科研成果教学化。在两者的互动互促中增强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打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为精彩课堂提供了坚实保障,也彰显了教师个人价值,促进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

没有改革就没有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教学无小事,在求变、求新的同时,必须坚持求稳。为了实现稳中求变,我们协同试点改革与整体推进、教师个人与团队发展。全系教师在每学年第一次教学研讨会中,集思广益,确定课程改革重点,而后鼓励教师结合专长,积极争取各级项目支持,在保障充分的情况下,开展试点,重点突破,形成品牌,然后经过评估,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全面覆盖。合理的路径设置解决了工作中“求稳”、“求变”的难题,保证了教学工作无事故前提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纲要”课协同建设的成效

在协同的建设理念指导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全员参与,个别突破,项目先行,形成品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从教学体系设置、核心课程教学、课程组织管理等多维度实现了“纲要”课建设的变革,构建了“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第二课堂、新媒体交流为支撑”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师生之间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相互协同的有效互动;协同推进了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特色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实现了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通过课程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国高校“一纲一本”,统编教材难以同学校、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教育教学针对性相对较差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理服人”有余,“以情感人”不足,“教育人、引导人”有余,“帮助人”不足,课程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时不足,教、学、考手段单一,教学实效性相对较差的问题。具体而言:

1. 改进了教学效果,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品牌,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響力

改革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生评教成绩不断提升,任课教师评教成绩均在90分以上。课程组一名任课教师连续多年评教成绩全院第一,他的公选课、专题讲座、个人博客受到大学生的喜爱,甚至在省内大学生中口口相传,产生深远影响。课程任课教师的博文网上点击率每篇都在4000人次以上。 有学生评价“能在石油大学读书是种幸运,但是,能在石油大学遇到像老师您这样的老师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呢?”有些学生已经毕业仍然定期访问,有学生留言:“蹭了老师四年课,现已工作一年有余,没变成读书人,却走向藏书之路。”

2. 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学生认可,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课程教学的改革,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搭建,大学生从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任课教师也得到同学们的信任。他们有的将课程中学到的,或者与老师交流中得到的知识运用到暑期社会实践的选题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几年来,“纲要”课任课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连续在“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获得优秀调研成果奖。老师们指导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的调研成果得到《大众日报》、“光明网”、“天津网”、“大学生新闻网”等的关注,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因课结缘的师生也多人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中获得国家级层面立项。

3. 造就了一支高素质队伍,取得了丰硕教学科研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纲要”课程组共有8名教师,近三年来,1名教师入选山东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 “十百工程”学术带头人,1名教师入选骨干教师。2名教师分别获得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首届三等奖,第二届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山东省第二届本科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课程组共发表教育教学文章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6篇。课题组共主持立项省部级教改课题3项,厅局级4项,建成校级重点课程2门。与此同时,课程组科学研究水平也不断提升。近三年,课程组教师主持立项省部级科学研究课题3项,厅局级科学研究课题2项,在中文核心以上期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12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7篇,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有效支撑了课程教学。

中宣部、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文件、措施。然而,从全国范围看,特别是具体到每所高校自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能完全达到中央的要求,不能满足高校青年学子的期待。这固然同新时代国情、世情急剧变化紧密相关,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自身的原因不容忽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纲要”课程建设的经验表明,课程建设一定要从校情、课情出发,多从自身找原因,对症下药。基于协同理念的课程建设既可以实现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可以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增强大学生课程学习获得感,是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可供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宋玉.高职院校思政课慕课教学难点及协同模式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7(01):124-127.

[2]崔军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特色教学[J].教育评论,2014(01):102-104.

[3]佘双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规律探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2):27-35+157.

[4]彭湃,杨芳霞,李秀红,等.《林产化学工艺学》协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21):29-31.

[5]胡松.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18(03):142-144.

[6]肖庆丰,冯天祥.基于协同创新模式下物流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16):146-147+149.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