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资本对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研究①

2018-09-10付非

中国商论 2018年35期
关键词:选择

摘 要:目的 研究应届毕业生家庭社会资本、预期工资收入以及生源地和院校所在地对其就业地点选择倾向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吉林地区某高校2018届毕业生,共299人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描述、卡方检验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生源地、院校所在地、预期收入影响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家庭及朋友的就业帮助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不显著。结论 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以及出台更完善的人才政策对人才吸引和保留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庭资本 就业地 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12(b)-167-02

2017年795万应届毕业生告别大学进入劳动力市场[1]。大学生已不再是稀缺资源,毕业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着自主择业。能力无疑是其个人就业及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家庭关系网络、经济因素、家庭价值取向等家庭资本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就业行为系统中。家庭资本处在社会资本“圈层”的最里层,其核心的是父母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社会和教育要素带来的资本。有关社会网络关系强弱特征的研究发现,弱关系能为子女求职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2],强关系还能对招聘程序施加影响,甚至对求职结果起到实质性作用[3]。研究探讨家庭资本对毕业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为东北地区人才吸引和保留提出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以吉林地区2018届高校应届毕业生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该地区337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1.2 方法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户籍所在地、家庭经济条件;第二部分是就业地点意向的调查,主要分为县级市、村镇,1~4线城市,并对城市划分进行了说明和举例;第三部分是毕业生家庭资本情况,即家人、朋友可为其提供的就业帮助等。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正式调查前,先开展了预调查,之后采用了网络调查的方式。应用问卷星调查平台,向随机抽取的337名应届毕业生推送链接,共收集问卷316份,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应答率94.6%。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2.0软件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问卷进行基本描述,用卡方检验分析医学生就业地选择与其家庭资本等情况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人群中,男性138人,女性161人;户籍所在地以县级市、村镇为主,占53.18%;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主;父母职业以失业、退休、农民或基层员工为主;家庭月收入3000~4999为主,占38.13%。

2.2 家庭所提供就业帮助

家庭是否给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对毕业生是否回到生源地就业并没有显著影响(P=0.953>0.05),如表1所示。样本299份数据中,关于家庭是否提供就业帮助,50.17%的本科生选择否;其余49.83%家庭能够为其提供就业帮助,其中51.0%不想依靠家庭而选择自己打拼。可见毕业生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能自主选择就业地点,不一定要回到生源地,选择家里安排的、相对安稳的工作。

2.3 朋友提供就业帮助

朋友提供就业帮助对毕业生是否选择回到生源地就业没有显著影响(P=0.623>0.05)。朋友提供就业帮助对毕业生是否选择在院校所在地就业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P=0.623>0.05),如表2所示。

2.4 生源地及院校所在地对就业地选择的影响

根据表3可以看出,有30.8%的毕业生选择离开生源地并且离开院校所在地就业,而其余的69.2%则会选择留在自己相对熟悉的地区进行就业。产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首先是2018届毕业生独生子女占比较高,父母担心子女独自在外生活,希望子女能够留在生源地就业。同样,子女因考虑到需要照顾父母而选择留在生源地就业。其次,与初高中时期相比,大学期间学生社交活动更多,人脉和朋友圈较之前有所改变,但由于就读原因,其社交范围受到限制,主要社交范围仍为生源地或院校所在地,从而选择在生源地或院校所在地就业。最后,很多学生的实习地选择在生源地或院校所在地,最后被企业或医院留用的可能性较大。

2.5 预期月收入对就业地选择的影响

预期月收入水平对就业地选择有显著影响(P=0.000<0.05)。其中预期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同学在就业地选择上倾向于去往县级市、村镇、四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就业,去往县级市、村镇、四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就业比例和占到了总体的81.2%;预期月收入3000~4999元的本科生选择四线、三线、二线城市较多,占87%;预期月收入5000~7999元的毕业生倾向去往二线城市就业的最多,占35.7%;预期月收入8000~9999元的本科生更倾向三线、二线、一线城市,选择去三线以上城市占87.5%;而预期收入在10000元及以上的同学在就业地选择上更倾向于二线和一线城市,占总体的77.0%。

3 讨论

3.1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工资水平

预期工资水平影响毕业生就业地选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到一线、二线城市就业,这些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发展速度较高,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工资水平,才能有效吸引人才,同时减少人才流失。明确区域优势,不断加强地区对外经济合作,抓住机遇。

3.2 通过政策吸引人才

宣传本地就业政策。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关注,通过政策提高人才的薪资水平或激励,适当宣导本地就业政策,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就业地的选择。

3.3 充分发挥高校促进本地就业的作用

越来越多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前往二线、三线城市就业。本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使院校所在地的本科生能够了解当地文化,感受城市魅力,加强院校所在地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增强高校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让部分有能力的毕业生通过学校的推荐进入到企业。加强企业在校内的宣传力度,让企业吸纳更多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 智研咨询.2017-2023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分析预测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M].北京:智研咨询集团,2017.

[2] 章颖.家庭因素对高职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

[3] 沈红,张青根.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家庭资本交互作用中的文凭效应[J].高教研究,2015(8).

①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校企合作重点课题(20171207);吉林医药学院教学研究课题(jy2017xy19)。

作者简介:付非(198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医药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选择
合理选用实验材料提升自主探究实效
中小型企业投资方向选择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运用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选择投资基金的方法策略和途径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推广探析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