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少数民族文化

2018-08-31邢保华刘芳李燚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游戏

邢保华 刘芳 李燚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已经形成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歌舞、手工艺、饮食、体育最具教育性。我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挖掘其中适宜的教育资源,在园内外开展各类少数民族特色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在游戏和生活中体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一、体验少数民族歌舞之韵

云南被誉为“歌舞之乡”和“音乐的海洋”,有着极其丰富的音乐、歌舞资源。云南民族歌舞源自山林、来自田间,和大自然大社会紧密相连。我们选取能够反映自然环境和民族生活的、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的歌舞素材,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在日常开展和定期组织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自主欣赏、模仿、创造的机会,让幼儿在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演一演中充分感受、体验美妙的少数民族歌舞文化,在接触歌舞的过程中联想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和生存方式,提高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比如,傣族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彝族歌曲《山林回响》《采花行》《馬铃儿响来玉鸟唱》和舞蹈《阿细跳月》等。

(一)在班级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在日常开展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及条件,融入民族歌舞文化内容,让幼儿快乐、主动地去感受身边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不是简单让幼儿学习歌唱技巧和舞蹈动作,而是注重引导幼儿欣赏、表现民族音乐的美,感知、理解歌舞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情感。

我们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强调幼儿自主探索在前、教师示范教学在后,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体验。比如“彝族烟盒舞”活动,我们先把彝族独特的手弹乐器“烟盒”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探索“烟盒”独特而巧妙的演奏方式,然后鼓励幼儿查阅视频资料反复尝试,在幼儿具备一定的兴趣和经验后再组织教育活动,让幼儿欣赏、学习烟盒舞的正确演奏方法和舞蹈步伐,最后在表演区提供烟盒舞音乐、彝族服饰、播放设备等,支持幼儿自主模仿或创造性地表演彝族烟盒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探究、欣赏、创造和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对民族乐器产生兴趣,促使幼儿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发展。

我们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强调欣赏感受在前、表现创造在后,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在园内外各类活动中积极体验。比如,为开展帮助幼儿认识傣族乐器的“神奇的葫芦丝”活动,我们先让幼儿外出欣赏“傣乐悠扬”专业演奏会,在幼儿有了直观感受之后再把葫芦丝演奏音频视频和乐器投放到活动室里供幼儿欣赏与演奏;为开展民族歌舞表演活动,我们先让幼儿外出观看“云南映象”“云岭天籁”等专业演出,积累对民族歌舞的经验,然后组织“餐前民族小舞台”“亲子民族歌舞才艺秀”等表演活动。在这种感知、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幼儿欣赏、创造和表演的兴趣与需要得到了满足。

(二)在全园定期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我们定期开展更有针对性、系统性、延续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可以从中加深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体验。

每周一次的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跨班自主游戏活动称为“赶集”。我们在幼儿园公共空间设置“民族歌舞广场”“巧手寨”“民族美食一条街”“户外游戏场”等大游戏区,把日常的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合并,两个小时内,全园幼儿打破班级、年龄界限,自主选择游戏区进行活动,自主决定活动场地、材料、时间、同伴、玩法。每个大区域内以及各区域间的楼道、走廊、卫生间都由教师负责安全防护。“赶集”活动模仿的是目前在民间仍然很活跃的民族集市,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游戏空间、更丰富的材料,增加了他们与同伴、材料、环境互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幼儿在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其中“民族歌舞广场”开设在音体室内,我们配置了视频、音频播放设备,投放了民族乐器、服饰以及火堆模型。活动开始后,幼儿跟教师或同伴一起唱民族歌、跳民族舞,边唱边跳,边玩边学,在热闹欢快的气氛中感受、表现、创造民族歌舞之美。

每月一次的一日民族文化感受、体验式活动称为“民族日”。当天,幼儿园变成了“民族村”,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相应的民族元素,幼儿、教师就是民族村村民,全都置身于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中,直接感知、亲身体验灿烂多姿的民风民俗。“民族日”当天,伴随幼儿的音乐均为民族乐曲、童谣,比如,幼儿伴随着轻快的彝族歌曲《啦嗦咪》《阿哩哩》入园和离园,在欢快的《绕三灵》的白族歌曲声中快乐游戏,在优美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的傣族歌曲声中安然入睡。

我们每学期还会结合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开放性的集体活动,让幼儿与环境和人群互动,获得认知、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歌舞是节日里的重头戏,幼儿在节日活动里能够充分体验到民族歌舞的美妙和有趣。比如,在彝族火把节,我们邀请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舞蹈队主持祭火仪式,大人与幼儿一起弹起三弦,唱起彝语歌,跳起左脚舞,围着跳动的模型火焰感受、体验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团结友爱的情感。再如,在傣族泼水节,我们组织亲子活动,到云南民族村傣族寨参加泼水仪式,大人与幼儿一起跟随象脚鼓的鼓点,跳起象脚舞和孔雀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象脚舞的热情、稳健、潇洒,孔雀舞的优美、雅致、抒情。

二、体验少数民族手工艺之美

云南少数民族的人民勤劳而富有生活情趣,有着独特的手工艺文化。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绚丽多姿、造型多样,能给幼儿提供动手、动脑创作的空间,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我们选取其中适宜的、具有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内容,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环境,在日常开展和定期组织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自主欣赏、模仿、创造的机会,让幼儿在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中充分感受、体验少数民族手工艺文化之美。

(一)在班级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我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有利于艺术欣赏、艺术创作和艺术交流的互动式环境,支持幼儿去欣赏、表现、创造民族手工艺之美。

一是创设艺术欣赏的环境,支持幼儿“发现”民族手工艺之美。我们在园内因地制宜地布置环境,让幼儿在每天生活的环境以及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欣赏民族手工艺的美。比如民族服饰长廊、白族扎染吊顶、彝族刺绣门帘、傣族土陶窗台等。我们还利用周边资源,让幼儿到园外欣赏美、发现美。比如,到云南民族博物馆欣赏民族服饰,到昆明民族陶艺馆观摩紫陶制作,到昆明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参观各类手工艺制品。通过这样的欣赏活动,幼儿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体验,也为后期开展“创造美”的活动积累了经验。

二是创设艺术创作的环境,支持幼儿“创造”民族手工艺之美。我们在活动室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儿动手动脑去表现美、创造美。比如,在组织“绚丽的腰带”活动时,我们投放腰带实物和图片供幼儿欣赏,支持幼儿模仿、创作。我们投放的材料是有层次性的,比如提供多种类型的腰带模板,有可以根据完整图案进行制作的模板,有图案不完整需要通过模仿加以完善的模板,有可以自主设计的空白模板。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既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又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另外,幼儿欣赏和创作相辅相成,前期参观时获得的经验可以很好地支持后期的创作。比如,在民族博物馆欣赏民族服饰之后,我们提供民族服饰实物和图片以及相应的材料和工具,支持幼儿自制民族服饰。

三是创设艺术交流的环境,支持幼儿“展示”民族手工艺之美。我们让环境留白,留出适当的位置展示幼儿自制的作品,支持幼儿美化自己生活的环境,展示自己创作的美。比如,亲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民族服饰,让幼儿制作的民族包包、银饰品、陶艺品成为幼儿园里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还会组织专门的展示活动,比如期末开展民族手工艺作品展,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大厅、走廊等公共空间,让大家走过路过就可以欣赏幼儿充满表现力的作品。还有,幼儿在“民族日”穿着自制服饰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和交流,幼儿与环境、材料积极互动,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获得有效的发展。

(二)在全园定期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我们定期组织全园性的活动,提供更多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走进灿烂多姿的民族手工艺文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让幼儿接触民族手工艺主要不是学习技能,而是以民族手工艺为载体,引导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去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一是每周开展一次“赶集”活动。活动时,我们把美工室、泥工房、木工坊等功能室设置成了“巧手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幼儿更深入地体验。比如白族扎染,需要经过扎花和反复浸染两个环节,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操作。还有傣族土陶、弓箭制作等都需要大量专业的工具和材料并得到教师更专业的支持。做好的作品可以作为展品,也可以让幼儿作为礼物分享或带回家。

二是每月开展一次“民族日”活动,支持幼儿持续地欣赏美、创造美和展示美。活动当天,教师、幼儿都会穿上民族服饰(可以购买成品,也可以在区角和家里自制),幼儿园变成了民族服饰大秀场,大家既是模特又是观众,互相展示和欣赏。比如,女孩子穿上利用折、剪、画等多种手段制作的彝族纸质大摆裙,配上锡箔纸制作的“银”首饰以及鲜花编制的花环,男孩子穿上自制的扎染小馬甲,系上绉纹纸编织的“腰带”,配上用树枝、毛根编制的“宝剑”。如果自制的服饰需要调整和改进,可当天或之后在区角和家里进行,使之越来越精美和牢固。幼儿在制作、穿着、改进的过程中,对民族服饰的兴趣越来越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

三是利用节日活动让幼儿体验民族手工艺文化。少数民族的人民心灵手巧,隆重的节日里少不了手工制作。比如彝族插花节是一个用鲜花来美化生活、祈求祝福的节日。节日里,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鲜花,让幼儿自主使用鲜花装饰室内外环境,美化自己的家园;让幼儿制作花环、花串装扮自己;让幼儿插花篮或者包花束赠送他人,寄托情长意远的祝福。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节日里,幼儿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获得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感和喜爱之情。

三、体验少数民族饮食之味

云南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灿烂独特,极具教育价值。我们选取适宜、生态的民族特色饮食,创设少数民族特有的饮食环境,在日常开展和定期组织的活动中,让幼儿在种一种、做一做、尝一尝中真实地感受、体验独特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在班级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在班级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我们创设健康、生态的饮食环境,在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尽量提供真实的食材和工具,支持幼儿在种植、制作、品尝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从而获得认知、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是把环境与食材、食具、食俗感知结合起来,注重让幼儿整体地体验。比如,组织“彝家美食”活动,在角色区创设彝家小院,设置彝族火塘,除出于安全考虑,不使用明火以外,其他陈设都仿造真实的彝家火塘。在菜园种植容易生长的蔬菜,比如青菜、萝卜、人工菌等等。食材成熟、收获后,在区域活动中制作腌菜、萝卜干、蘑菇酱等彝族特色食物,最后到火塘边围坐,谈天说地,分享美食,体验彝家集会客、饮食、娱乐于一身的火塘文化。又如,在生活区投放傣家藤桌椅,在铺上芭蕉叶的藤桌上制作和品尝傣族手抓饭。整个过程为幼儿提供了种植、制作、分享的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了“吃”的美妙和不易,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

二是注重循序渐进地让幼儿在各类活动中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比如,组织“可以吃的鲜花”活动,我们先在生活区提供玫瑰花酱、茉莉花饼、菊花糕等食品供幼儿品尝,让幼儿猜一猜是用什么食材做的,然后让幼儿收集关于食用鲜花的资料,接着再组织集体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学习,最后把鲜花食材投放到区角里,支持幼儿亲手制作和品尝鲜花食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查阅资料、制作的机会,支持幼儿直接感知少数民族饮食中食材的天然和制作方式的独特,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二)在全园定期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我们在全园定期开展的生活和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的民族饮食,支持幼儿真实体验营养美味的饮食和独特生态的食俗,让幼儿在吃得愉快、吃得健康的同时获得发展。

“赶集”活动时,我们在操场或走廊设置“民族美食一条街”,提供真实的食材和工具,让幼儿自主选择摊位进行制作和品尝。比如,到“舂舂乐店”舂干巴舂甜笋;到“凉品店”凉拌水果和米线;到“来一杯”制作泡鲁达(一种加有牛奶、面包、椰丝的傣族饮品)和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招待贵宾的饮茶方式);到“粗粮铺”手打粑粑和做花米饭,等等。每种食物限量限人供应,如果还有人想制作就要待下次“赶集”时,这样既保证了大多数幼儿都能获得体验,又控制了个别幼儿的食量。

“民族日”活动当天,我们为幼儿准备的“三餐两点”都是民族特色食物。比如,早餐是菌子米线;中餐是豆焖饭、虫草花炒肉和水蕨菜蛋花汤;午点是包谷粑粑和果脯;晚餐最丰富,不仅就餐内容和日常不同,就餐形式也变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自助“长街宴”,每层楼的所有班级都把餐桌搬到走廊上,连接成长长的宴席,每桌摆上一个铺有芭蕉叶的大簸箕,里面盛着四人份的菠萝饭、竹筒饭、甜笋、板栗烧肉等美食,幼儿可自主选择就餐位置、食物种类、数量,可随意走动进行分享、交流,在热闹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以吃会友、乐于分享的食俗。

我们还注意在每学期开展的各类节日活动里让幼儿体验民族饮食文化。根据节日类型以及实际情况,我们让幼儿在园内自己制作、品尝节日美食或到园外感受地道的民族食俗。比如,在傣族泼水节,让幼儿在园内自己动手制作、品尝香糯的波水粑粑。成长礼时,让幼儿到民族村彝族餐厅感受彝族“跳菜”风俗(即舞蹈着上菜,一种将舞蹈、音乐、杂技与饮食完美结合的上菜形式);白族“绕三灵节”时,让幼儿到民族村白族寨品尝地道的白族“三道茶”,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感受、体验人们的勤劳和智慧。

四、体验少数民族体育之趣

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娱乐性和挑战性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在材料、玩法上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将其融入到幼儿园的活动中,对促进幼儿运动能力、性格品格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选取既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又能体现民族精神的运动项目,合理利用幼儿园户外空间,让幼儿在动一动、玩一玩、比一比中体验豪放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比如,打鸡毛球、扔石头、丢包、荡秋千、打陀螺、爬竿、踩高跷、跳竹竿、舞龙、射箭(把锋利的尖头改成吸盘式的,把场地设置在墙角,以免幼儿受到伤害)。

(一)在班级日常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我们根据运动项目布置适宜的活动场地,提供原始或经过改良的体育器材,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我们在体育活动中融入民族体育,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比如,藤球是用藤编制的空心圆球,轻巧安全,可以发展幼儿抛、踢、滚、投等运动能力;踩高跷时使用的器材为高脚竿,可以锻炼走、跑、转身、平衡能力,熟练使用后还可开展竞赛游戏,培养团队精神,发展协作能力。

我们还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融入民族体育,让幼儿在充滿乐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根据运动类型,因地制宜地利用操场、草地、树林等场地创设民族户外游戏场,开设适宜的民族运动项目。比如,在开阔的操场游戏区,进行跳竹竿、踩高跷、打陀螺等游戏;在封闭的投射游戏区,进行射箭、打弹弓、扔石头的游戏;在狭长的草地游戏区,进行跷跷板、过绳梯的游戏;在充满挑战的树林游戏区,进行过溜索、爬竿、爬树等游戏。

(二)在全园定期开展的活动中体验

我们定期组织大型的、具挑战性的民族体育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玩耍中得到运动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赶集”活动时,幼儿来到户外游戏场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进行游戏。比如,到草地玩磨秋、玩竹跷板,到操场跳竹竿、打陀螺。教师根据幼儿参与的人数和实际情况,还可组织个人和集体竞赛,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比如射箭、爬树、打陀螺等个人赛,幼儿自由组队进行的五人藤球赛、十人龙舟赛等集体竞赛。胜利者可以赢取印章兑换礼物。这种自主而充满挑战的活动深受幼儿欢迎,让幼儿在快乐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民族日”时,幼儿做的早操是成套的民族操。整套操包括徒手操“彝家左脚舞”、轻器械操“欢乐的白族霸王鞭”和放松操“傣家孔雀飞”三个部分,是根据三个民族不同的动作特点巧妙编排的,幼儿在做操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户外活动时,在操场、草地、树林、投射四个户外民族游戏区固定班级进行活动,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和实际情况组织自主性游戏或者竞赛游戏。幼儿体验到了民族体育带来的乐趣,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民族体育活动大多不是单独进行的,往往与生产、生活尤其是节日结合在一起。每个学期的民族节日活动中,我们都会根据节日性质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民族体育的魅力。比如,泼水节进行丢沙包比赛,火把节进行雄鸡斗架比赛,彝族年进行打陀螺、荡秋千游戏,等等。节日里的体育活动大多具有竞赛性质,幼儿在比一比中加深了对体育精神和团队力量的体验。

幼儿园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运动会,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加入民族体育项目,或者直接举办民族运动会。少数民族体育具有较强的竞技表演性、娱乐观赏性和强身健体作用,非常适合幼儿运动会时开展。比如亲子板鞋克速比赛,三人共穿一双长木板鞋,不仅考验一家三口的配合度和协调性,还很有趣味性。在这样大型的集体活动中融入民族体育项目,既传承了民族体育精神,又使幼儿得到了锻炼。

将少数民族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并以此开发富有童趣的民族文化课程,既能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又能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培养既能面向世界的“中国娃”又具有强烈民族气质与精神的“民族娃”有着重大的教育价值和深远的意义。作为多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游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