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80例

2018-08-28田吉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临床效果

田吉红

【摘要】 目的:探究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2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状发生率。结果:相对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更高,并发症状发生率和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缓解疼痛,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压封闭引流; 隐神经-大隐静脉皮瓣修复术;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3.0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3-0161-03

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目前已成为骨科及整形外科临床医师常常面临的重大难题,尤其是对污染较严重的创面需要进行多次清創以及长期换药,除工作量大、疗程长,另外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伤口感染、足踝功能障碍等相关的并发症状[1]。近年来,随着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以及穿支皮瓣技术的不断发展,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法,同时提高了技术保证[2-3]。本次研究就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详细内容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80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中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诊断标准[4-5]。所有患者均是在自愿的情况下签署责任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患有遗传病及精神病病史的患者;排除不愿意积极的配合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参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88岁,平均(69.3±8.6)岁,受伤时间0.5~6 d,平均(3.0±0.2)d;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58~90岁,平均(70.6±8.9)岁,受伤时间1~7 d,平均(3.9±0.5)d。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具体如下:(1)一期清创。手术人员可去除患者的坏死或感染组织,同时开展细菌学检查,处理患者的肌腱以及骨关节损伤。采用VSD材料及半透膜,严格密封患者的整个创面和引流管,中心负压吸引将负压维持在25~50 kPa,持续负压[6-7]。(2)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首选进行皮瓣设计,以患者的内踝前缘与股骨内上髁连线为轴线,在内踝上3~5 cm处作为旋转点,皮瓣在轴线的两侧,根据患者的创面皮肤缺损情况可在患者的小腿中、远段设计[8]。(3)皮瓣切取及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在受区扩创利用碘伏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根据创面范围、大小可在小腿设计适合患者的皮瓣,横行切开皮瓣近端皮缘大约4 cm,可在皮下找到患者的大隐静脉,同时在附近寻找隐神经,保持一定张力,在患者的远端皮下触及神经走向,调整患者的皮瓣位置,保证神经轴线两侧,切开皮瓣和旋转点的皮肤,在真皮下向两侧进行分离,见神经及大隐静脉。切开患者的皮瓣周缘,在皮下与深筋膜缝合数针,预防血管网和皮瓣进行分离,近端切断、结扎大隐静脉,切断患者的隐神经,深筋膜下向患者的远端逆行掀起皮瓣,将蒂部切取神经,左右保留宽度大约为2 cm深筋膜,最后缝合即可[9]。参照组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操作方法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显效,患者治疗后踝功能明显改善,恢复自理,病灶疼痛基本消失;有效,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有所改善,基本恢复自理,活动时疼痛明显;无效,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无明显改善,疼痛明显。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总分为100分,优,踝关节功能评分90~100分;良,70~89分;差,0~69分。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分,无痛表示为0分,剧烈疼痛表示为10分;轻度疼痛表示为0~3分,中度疼痛表示为4~6分,重度疼痛表示为7~10分。并发症状发生率:患者并发症状主要包括感染、骨坏死和慢性骨髓炎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观察指标开展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踝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为(1.02±0.26)分,参照组患者为(3.99±1.7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6 6,P<0.05)。

2.4 两组并发症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感染2例,骨坏死0例,慢性骨髓炎0例,并发症状发生率为5.00%;参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8例,其中感染5例,骨坏死2例,慢性骨髓炎1例,并发症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000 0,P<0.05)。

3 讨论

小腿和足踝部由于皮下软组织较少,皮肤比较薄,血液循环较差,皮肤与胫骨、肌腱、跟腱等组织紧紧相贴,相对固定,很容易因外伤致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坏死,致骨质、肌腱外露等[10]。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77.5%);研究组患者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5.00%)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75.00%);并发症状发生率(5.00%)低于参照组患者(20.00%);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解剖学方法,患者的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和比目鱼肌支在肌膜相互吻合,两者在可在肌内交通,胫后动脉的肌皮支和比目鱼肌支的皮支可进一步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胫后动脉具有2支恒定的骨皮支,粗大且容易分辨,主要是以升降支形式分布在人体的骨膜,同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比目鱼肌支、皮支吻合支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临床上可切取的范围大、厚度宽。这种穿支形式规律性主要分布于在胫骨内侧面,作为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的临床解剖学基础 ,上述血管通常为节段性血管,不仅可直接营养患者的神经,形成一定的皮神经旁血管网,同时与深筋膜血管网 、皮下组织血管网相互交通,保证患者的皮瓣远端血供[11]。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可使得接触的创面处于全封闭负压引流状态,可预防发生污染和交叉感染,缓解组织水肿,促进坏死组织以及细菌清除,加速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小腿皮神经皮瓣术后不需进行固定强迫体位和二次断蒂,不损伤患者的重要血管,操作简单,时间较短,创伤小,可作为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术式[12]。

结合上述研究,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缓解疼痛,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朱捷,赵光勋,等.封闭负压引流结合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创面[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2):1239-1241.

[2]胡涛,袁智丽,王进,等.小腿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6,39(3):279-281.

[3]张军.应用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20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40-41.

[4]黄凯,郭峭峰,林炳远,等.负压封闭引流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治疗小儿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6,32(3):225-226.

[5]吴志林.VSD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356-4357.

[6]胡毅,王臣,谭家帅,等.VSD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3):3682-3683.

[7]邓桂,杜远立,张坤,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足踝部皮瓣手术中的应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7,14(1):51-52.

[8]宋永焕,李士,林大木,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人工真皮治疗足踝部皮肤组织缺损[J].中国骨伤,2016,29(8):761-763.

[9]陈淑贤,李庐,韦杏荣,等.简易封闭负压引流在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6,37(4):68-70.

[10] Lee H J,Kim J W,Oh C W,et al.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for soft tissue injuries around the foot and ankle[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2009,4(1):14.

[11] Ioannis A,Ignatiadis V A,Tsiampa S P,et al.The reverse sural fasciocutaneous flap for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fectious or diabetic foot and ankle wound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6 patients[J].Diabetic Foot & Ankle,2011,2:10.

[12] HU X H,Huang L,Chen Z,et al.Effect of a combination of local flap and sequential compression-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traumatic tibial bone and soft tissue defects[J].中華医学杂志:英文版,2013,126(15):2846-2851.

(收稿日期:2017-09-04)

猜你喜欢

临床效果
紧急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宫颈扩张临床分析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初步评定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大剂量美托洛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