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谚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2018-08-23马巍

求知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谚语变异

马巍

摘 要:生活中的很多常用谚语都蕴含着生物知识,了解这些谚语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科。文章作者收集了许多蕴藏着生物学知识的脍炙人口的谚语,并对这些与生物有关的趣味谚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谚语;生态系统;遗传;变异;物质循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1.树怕没皮,人怕没脸

此谚语说明脸面是人最重要的,就像树皮对树的重要性。树皮里有筛管,筛管是高等植物韧皮部中的管状结构,负责光合作用产物和多种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长距离运输。如果树皮被损坏了,那就说明筛管被切断了,根部不能得到足够的有机营养,直至整棵树枯死。

2.大树底下好乘凉

该谚语比喻有所依托,事情就好办。在夏天的炎炎烈日下,树叶茂密的大树进行着强烈的蒸腾作用,水分在从叶片的气孔散失而成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大量热量,使树下温度下降,从而使大树底下成为人们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3.吃胖容易,减肥难

吃胖容易说明糖类物质可以大量转换为脂肪,只要食物中有足够的营养,就有一部分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贮存在皮下,使人发胖。只要有进食,人体就会不断地摄取营养,就不会让贮存的脂肪氧化分解供能,只有当摄入的营养严重不足,糖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将贮存的脂肪氧化分解供能,才能使脂肪层变薄而身材变瘦。

4.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鱼儿用鳃呼吸,过滤水中的氧气,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鱼离开了水,就不能呼吸,会窒息死亡。瓜是果实,瓜的生长需要秧苗的光合作用为其提供营养,没有瓜秧,瓜就不能生长。

5.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这句话揭示了生物的遗传现象。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性状都跟亲代相似,这就是生物的遗传现象,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两个亲本会分别将自己一半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与两亲本相同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們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其相对稳定性。

6.一山不容二虎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争夺食物和空间等生存资源而发生种内斗争,还涉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虎是大型肉食动物,处在较高的营养级,按照能量流动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且传递效率只有10%~20%的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则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就会出现“一山不容二虎”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二”并不是准确数,只是表示数目少。

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该谚语形象阐释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这句谚语隐含的完整食物链应该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8.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从生物学上分析,这句谚语解释了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种间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被消灭。不同生物之间会因争夺相同的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就越激烈。

9.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这句谚语是人因害怕“蛇”而产生的一种对“预设的性状相似的事物”存在条件反射的现象。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这条谚语,我们应该联想到学过的反射的结构基础以及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相关知识。

10.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影响、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又要考虑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大力宣传环保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武酋.生活谚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J].基础教育研究,2002(11).

[2]梁舒婷,梁武首.生活谚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J].中学生理科月刊,2003(16).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谚语变异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的生态化治理研究
变异的蚊子
病毒的变异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