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18-08-22郭茂华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反思性品德与社会品德

郭茂华

小学《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力的提升。教师需要在教学引导中注重情境创设,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其的应用,促进学生提升学习成绩的同时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加强合作学习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合作学习是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是做好对学生的分析,采取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角色上进行合理分工,不同的组员担任相应的角色。其次是做好问题的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努力下处理好问题。但是,在提问和设计任务时,要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勿忘国耻》一文时,若采用传统的方式,直接要求学生对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亥革命等事件进行记录,显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如果采取素质教育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将罪恶的战争有哪些找出来,并进行排序。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清朝时我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对条约的时间与历史事件等进行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环节就是强化小组评价。但是,小组评价不能只是以成绩为基础,应对小组合作的力度和默契性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反思性学习

在素质教育中,反思性学习应始终贯穿整个活动的过程。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就需要注重反思性学习的开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的素质教育应分为课前环节、课堂环节来进行。

课前环节开展反思性学习,主要是在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和反思,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课前预习情况进行自测,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应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知识问答,另一个是态度调查。就知识问答而言,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掌握学生在预习中对有关知识和概念掌握的情况。态度调查主要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和感知情况。

在课堂环节中,主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预设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进而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引导学生利用反思掌握出现冲突的原因,促进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消除冲突。所以,其步骤的核心是从“冲突”开始,以“反思”为转折点,最后“生成”。在这样的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帮助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促进知识的构建。同样以《勿忘国耻》为例,教师在学生预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明清时期我国一直是闭关锁国的状态,采用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并对外来贸易抵制。若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策略,学生往往难以对其有深入的认知。如果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就能更好地加强对其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大家知道呢绒吗?当时,英国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呢绒就是主要商品。但是,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就没有销路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再对呢绒的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進行思考,更好地掌握明清时期中国所采用的策略。再比如,为什么林则徐销烟需要那么麻烦,为什么不一把火将其烧掉呢?此类问题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反思,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认知。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反思性品德与社会品德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