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空二幼:游戏赏乐,玩中学

2018-08-03谭信娟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奥尔夫乐器美育

本刊记者_谭信娟

卢瑛,成都西部战区空军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

从教音乐到玩音乐

卢瑛,现任教于成都西部战区空军直属机关第二幼儿园。自从二十多年前参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专家许卓娅教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大会,她对音乐活动的热爱与实践就从未止步,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音乐给自己和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收获。

二十多年前,音乐作为一门领域教学,只在孩子们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出现,如今,音乐贯穿幼儿园的日常:起床、收拾整理、就餐、户外集合都有相对应的音乐,世界名曲、通俗小调、军歌等等,既给了孩子们一个信号,也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或柔和或激昂或轻慢的艺术熏陶。

日常活动与音乐的巧妙结合,无形中“解放”了老师的嗓子,让孩子有更愉快轻松的规则体验,而教学方法的改变,则让老师看到了音乐愉悦身心的那一面。

前段时间的音乐教学培训《竹竿舞》,卢瑛印象尤为深刻。二十年前,她带着班上孩子参加四川省少儿民间艺术舞蹈大赛,排练的也是苗族《竹竿舞》。当年的教学情境依然历历在目:一个节奏一个动作地教,孩子们一个节奏一个动作地学。那时,她认为这样就是教音乐。

而这一次的培训则完全不一样,配乐选择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大王叫我来巡山》,老师只是带着大家一个游戏一个游戏地玩:先是用呼啦圈代替竹竿,“放进去收回来,放进去收回来,放进去放进去收回来”。接着,“将呼啦圈东套西套,变成立体的球形,试试自己的脚,试试自己的头,在游戏中不停练习这个节奏。”最后,摆放竹竿,将刚才的节奏对上,大家很快就可以转换过来。

比起机械式的训练,这样的带动更能激发孩子对音乐的感觉。“音乐活动,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几首歌、几个舞,更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人际合作能力。以前,课程全是单科教学,幼教改革以后,所有的课程都指向了育人。”卢瑛看重课程的育人功能。

幼儿园并没有一套固定的音乐教材,老师们需要根据自己园的情况开发课程。三年前,西空二幼来了一大批年轻的老师。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卢瑛感慨,写教案真是一个字都不敢落下,还很怕孩子的反应超出了教案的范围,担心自己不知道如何应对。

其实,这是绝大多数新老师都会经过的阶段。此时的他们,显然并不能胜任新课程的开发。反而是在执行成熟课程时,自身的组织能力、语言和行为会得到提高,由此以点带面辐射到其他领域,为将来的课程研发打好基础。于是,西空二幼将着重点放在了课程的引进上面,开始了一系列的课程考察行动。

“音乐故事游戏学堂”

多年前,卢瑛已对奥尔夫音乐有所了解。

奥尔夫音乐源自德国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是20世纪流传甚广、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它将音乐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学习者必须亲自参与,注重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再创造。1980年,廖乃雄教授将此理论和方法介绍到中国。随着学习人群的扩大和对原理精髓的深入,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教界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

在考察课程时,西空二幼得知成都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早在2003年就引进了台湾美育音乐舞蹈国际机构开发的奥尔夫音乐课程。机构教学总监吕佳是音乐教育专业出身,曾经从事过幼儿师范教育工作。当时是2000年左右,大陆幼教专业教材还是80年代的版本。吕佳想在教材之外,寻找一些更适合在幼儿园落地的课程。机缘巧合之下,到北京参加奥尔夫音乐培训,接触了台湾美育,由此开始转行。

台湾美育以奥尔夫教学为主,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图画等艺术活动融为一体,以期在说、唱、拍、跳的过程中,唤醒儿童学习和创造的本能。经过一番考察,西空二幼引入了这套“音乐故事游戏学堂”课程。

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和节奏

课程分为春夏和秋冬两季,每季三册,适合不同年龄和基础的孩子。而内容则根据时令节气安排。比如,端午前后的“龙舟故事”“划龙舟”:结合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设计游戏,并配合音乐。龙舟越划越快,通过游戏速度变化和音乐速度变化,让孩子了解音乐中速度的渐快渐慢。再比如,春节前有个单元叫“新年快乐”,主要介绍一些中国传统的音乐和乐器。除了中国的,其他单元也会涉及西洋音乐和乐器的介绍。课程希望透过这样的音乐活动,让孩子聆听音乐、认识音乐,最终爱上音乐。

每册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通过一个音乐故事将要学的四首曲子串联起来。每节课结束后,老师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每次的重点不一样,有时是侧重节奏,有时则是侧重音感。这样,老师会了解孩子在音乐素养上哪些方面有天赋,哪些方面需要帮助,以便后续的因材施教。同时,教材还设置有家校互动栏目,有心的家长会反馈孩子在家中跟音乐玩游戏的情况。

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全园孩子,年龄段不同,幼儿个人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因此,课程引进后需要灵活实施。比如同一个活动的难度调整、游戏层次的变化、乐器数量种类的适宜等,这也是课程统一培训后园内再培训的研究内容。

老师们研讨、学习,结合本园情况开发音乐课程

考虑到孩子大肌肉比小肌肉发展快,奥尔夫乐器主要是大肌肉乐器,比如打击类乐器、敲奏乐器

虽然涉及乐器的演奏,但并没有具体到某一种乐器的专业技巧学习。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大肌肉比小肌肉发展快,故而奥尔夫乐器主要是大肌肉乐器,分为两大类:一大类为打击类乐器,比如铃鼓、梆子、三角铁、碰铃等。打击类乐器擅长表现节奏,快慢强弱都可以表现,但没有旋律;另一大类为音条类乐器,比如木琴、钢片琴这样的敲奏乐器,除了表现节奏外,还有旋律。随着孩子长大,小肌肉逐渐发展,此时如果他想学习钢琴等以小肌肉运动的乐器,亦为时不晚。

“奥尔夫”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案执行

不同于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教学方式,美育课程给予孩子诸多自我表现的机会。

老师以故事引入音乐游戏,给予孩子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比如,“小松鼠的秋天学校”:一开始,老师会给小朋友讲故事。秋天到了,松鼠老师带着小松鼠外出郊游,它们要到户外爬山。那么,爬山要经过什么样的路呢?引导小朋友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说爬坡的路,有的说钻山洞的路,还有的说会遇到一片小树林……

老师继续引导,该用什么样的步伐来走这些不同类型的路呢?与此同时,配合相应音乐,孩子在音乐旋律中想象用什么样的步伐出行,并作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进一步,孩子们还会用不同乐器演奏这首曲子。

爬山路上,抬头一看,天上有很多白云,这些白云像什么呢?结合音乐《乘白云荡秋千》,孩子开始想象,有的说像小兔子,有的说像爱心……孩子们将身体想象成白云,变成各种形状,有独自探索的,也有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的。无形中,孩子既掌握了节奏旋律等音乐技能,又提升了想象力和人际合作等品质。

卢瑛坚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本来就应该注重审美和表现。”这样的课程,孩子们很喜欢。

卢瑛还记得当初所做的“猫和老鼠”音乐活动,小朋友扮演老鼠。当音乐中的某一段旋律响起,就意味着猫来了。大家都慌慌张张逃进“洞”里,即便进了“洞”,依然很紧张。但是其中一个小朋友却大摇大摆,慌张一扫而光。卢瑛很好奇,问孩子:“这只小老鼠,你为什么不着急呢?”孩子回答道:“因为我知道老鼠洞门口小,猫肯定进不来。”卢瑛看到了孩子的灵性。

更让她惊讶的是,原以为超出幼儿理解范围的内容,孩子们竟然也能掌握,比如五线谱、音名、音符等比较专业的术语。美育课程给孩子配有操作手册,采用一些易于理解的方法,比如用九宫格玩下子游戏,一格内不同数量的水果代表各分值节奏,孩子能准确地画出音乐节奏包括音符。卢瑛认为,这就是玩音乐的力量。

如今,美育的奥尔夫音乐课程已在西空二幼实践了3年。经过一轮完整的实践,老师们对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西空二幼也在接触心智奥尔夫。

“奥尔夫音乐的支流很多,我们希望从不同的音乐教学法中吸取精华,在学习与反思中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创新。奥尔夫是一种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案执行。当我们真正掌握住这种理念的精髓,奥尔夫才会在幼教人的手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卢瑛说。

猜你喜欢

奥尔夫乐器美育
学乐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比较研究
乐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浅议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的应用——在“第一届中国奥尔夫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变动不居 与时偕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谈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