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课堂”在消失

2018-08-03郭婕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消失儿童

文_郭婕

《一个人的课堂》大致讲了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宋文化老师所在的山村学校,生源逐渐枯萎,新学期只剩三个年级四名学生。四名学生又渐渐只剩两名。一名老师教着两名学生,老师对学生尽心,学生对老师敬重,倒也其乐融融。但宋老师任凭三十年的教学资历,却摘不下名头前的“代课”二字,无奈走下了工作岗位。新来接替工作的年轻教师忍受不了这种荒凉的教学环境,选择一走了之。经此一事,两名学生又走了一名,只剩下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唐明明,无书可读。宋老师心生恻隐,重执教鞭,为了让明明能够顺利小学毕业,一师一生,执拗地呵护着这村子里最后的教育微光。

这么一部电影,上映初排片量少得可怜,导演花了十几年时间,拍摄出了一部不卖座的电影。我完全不晓得有这个片子,也没听谁提起过,是观影会让我有机会一睹此片,从侧面证实了“失落的乡村教育”是个不讨好的话题。

电影看完,有许多的细节回味:学校外墙上“忠”字旁挂着的那一截黑铁,屋檐泼洒下的雨水,南方村庄那朦胧的绿野,竹竿上升起国旗,宋老师那荒腔走板的朗诵,还有他坐在自家屋门口,夹起双腿,叹了一声“诶”……

然而仔细思考,这部电影与现实是有一定出入的,也引起一番争论。抛开这些不谈,就是这么一部片,使人心情沉重,同时某个地方觉得很柔和,很有温情。偏远地区“拯救弱势群体”这个主题,并不少见,逐渐沦为脸谱化,对于边远乡村的诗学想象,可能会被冠以“苦难诗学”的名义大加鞭挞。这让类似题材的故事片越来越难拍。除非作者能够观察到问题的某种本质。我看到的就是这种本质。它不是具体的某个故事合不合理,而是这种处境的合理。

在赤贫已经一步步被剿灭的当下,偌大个中国,广大的土地,正逐渐冒出一个个空置的乡村,荒废的城镇,在这些曾经人口繁荣的聚集地,如今已经被遗弃,成为了一个个“死村”“死镇”,青年人前往城市打工求生,剩下来老人和孩子,同样为生存而战。事实上,在现实的沉默当中,这些村庄从不缺席,它们只是不发声。

没有什么比儿童更能显示教育的本质。人们普遍相信,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从属于社会机制的改良,因而只是暂时的。至于教育问题则是排在第二位的事情。当人们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时,他们的神经可能早已麻木。影片在结尾打出字幕,表明这部电影是关于留守儿童,但影片的主角却不是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用一个教育者的遭遇来展示的。不同于新闻报道和纪录片的镜头美学,比如失学儿童的“大眼睛”特写,儿童在本片中趋向于沉默,这显示了一种戏剧式的反思。没有什么行动能够比儿童的沉默更能打动人心了,电影里,留守儿童们一个个消失不见,最终只剩下一个。这是影片冷静的地方,催人反思而不是催人泪下。它讲故事的方式可能让喜欢流泪的观众不感冒,影片叙事的重心放在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问题,同时展示了一种原生教育环境的衰败和消失。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既有情怀,又保持克制,两方面都不极端,不讨好。

影片中,西甲村正在成为一个死村,日渐凋敝的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而转学去了县里,这让村小学所剩的唯一一个老师宋文化的处境显得有些尴尬,并且让宋文化的坚守显得荒谬。宋文化是个充满谐趣的乡村知识分子,带点孔乙己和范进的味道。他做了36年的代课老师,工资目前每月500。但他看重荣誉,并以孔夫子自比。无论剩下几个学生,他照例一本正经地打铃,一本正经地举行升旗仪式,一本正经地朗读课文。新来的大学生老师在高谈人生理想后偷偷溜走,这个情节又引发争议,大学生这么做到底对不对,离开有错吗?这个戏剧冲突只是为了引出一个反思,宋文化最终证明他的方式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他以私心为他的信念辩护,正是这一点让他与这个“以信念为私心辩护”的时代格格不入。这一点足以打退一切苦难诗学的指责,并让谐剧精神占领这部影片。大学生老师走后,上级领导又来求他继续代课,他坚辞不就,认为自己的荣誉受到了损害。他打算去广州打工为生,但在车站让老婆先去,自己回家继续教起了最后一名学生,直到把明明送进初中,再去南方打了一份下水管道工。故事从头到尾,是一名“无身份”的教育者在从事着只有他才能胜任的教育工作。这是一个“架空”的故事,但代课老师的处境还有他们的故事是十分真实的。

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心灵白皮书,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漠不关心。数据冷冰冰,心灵的冷漠,唯有当教育者回归“父母”的角色才能将其融化,而且绝对不可以错过良机。与成人不同,儿童要求一种原生的教育环境,唯有在儿童身上,人们才普遍承认,教育问题有其不能妥协之处。

将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最终会消失,留守乡村大抵也会消失,先于它们消失的,是原生的教育环境,和那些“无身份”的教育者,这些教育者既有无处立足的教师,也有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每个家庭都是“一个人的课堂”。如果家长的身份继续如“宋文化”一样越来越模糊,这个“一个人的课堂”最终会消失。

但是原生教育的问题不会消失。影片是谐剧式的,我们应该听出它的弦外之音。这是一个谐剧时代:教育触手可得,支教充满欢乐,慈善关爱一切。然而教育问题的本质不在于经济问题。

猜你喜欢

教育者消失儿童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留守儿童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六一儿童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