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思想教育

2018-07-30杜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资助高校

杜杰

[摘 要] 目前,经济困难大学生已经是高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正确看待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资助与对全体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通过调查,并进行归纳、分析,探讨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全体大学生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且从中找到以资助困难学生为契机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高校;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60-02

我国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人民助学金制度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开始实行的对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帮助的一种资助制度。它一共实施了30年,确立于1952年,一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组成部分。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目前,我国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奖、贷、补、助、减”五位一体混合资助制度。然而,在日益加大的资助力度中,这项工作已经不能仅仅作为面向经济困难学生的独立工作,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全体大学生的关注,越来越多地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虽然只是针对经济困难的特定群体,但是却是全体大学生共同关注的一件事情。通过对学院423名学生的调查显示:98.7%的学生关注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而他们关心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钱的多少”“钱给了谁”“钱为什么给他”“钱怎么给的”。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其工作对象不仅仅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包括全体大学生。因为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辐射到了全体学生。

一 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密切相关

(一)开展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19、20岁,这个年龄正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状况并不稳定,内心深处对社会、学校、教师的信任度、认可度不高。很多学生表示,目前社会不公平现象很多,但都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很多学生并不能理解学校的一些政策、规定,他们对学校的很多方面存在着不满,并只是一味地抱怨;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衡量,认为教师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就在学生身边,受到学生的密切关注。做得不好,会影响学生对老师、学校甚至社会的评价,他们会把这种现象扩大化,当成普遍的社会现象。反之,如果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好,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更容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开展好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当前高校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与同龄学生相比,经济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业,影响其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如果只注重经济资助而忽略思想教育,这部分同学很容易产生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容易感染周围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群体和学校的稳定。因此、贫困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能否健康成长不仅为贫困生自身和学校所重视,更为贫困生家庭和社会所关注。目前高校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避风港,它与中学完全不同。维护高校和谐稳定也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涉及民主、务实、清廉等几个师生共同关注的敏感问题。如果对贫困生问题的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而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 以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契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既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那么,如何通过这项工作达到提升对全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或者说如何让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成为对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成了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要使二者的关系达到融合与促进,重要的是抓住核心,即关注和利用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所产生的连锁效应。要想产生积极向上的连锁效应:

(一)规范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

尽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然而,多年来,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仍然存在漏洞。教育部财政部【2007】8号文件明确规定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各级机构的设立和各自的分工,并对贫困生认定评议人员的组成比例做了具体的限定:要求成立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院(系)领导小组和成员以及认定评议小组。

事实上,目前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仍然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出現这种情况,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地域的限制。学校很难做到到家庭所在地调查每一个学生的经济状况,只能完全依赖“证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操作程序不规范造成的。“学生申请——班级排序——教师评定——学校审批”已成为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贫困生从认定到资助的主要模式。而只要学生有证明,而又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在申请之后几乎不会出现审核不通过现象。民主评议的功能几乎没有被发挥,这就造成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随意性较大。而高校贫困生认定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很明显,这种影响将会在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反作用。

规范认定程序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评选操作规程要固定。各学院可出台此项工作的具体操作规程,明确各班级此项工作负责人,操作步骤,以此保持结果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因工作步骤不当造成的学生困扰。二是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家庭经济状况对于某些同学,尤其是经济困难同学可以说是一种隐私,个别家庭特殊情况同学更是不愿透漏。因此,在经济困难学生评议过程中要采取相应措施,如信息编号等方式,不公开学生隐私,保护学生心理健康。

(二)做好政策解读,通过引领全体大学生正确理解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一直以来,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往往只是对具体政策的执行,忽略了对政策解读和解释。这就直接造成了高校一种现象的产生:学生们往往会抱怨,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性很差,学习成绩很差,参加班级事务也不够积极,为什么还要资助他们,这简直就是一种浪费。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学生并不能真正从本质上理解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很多的不理解,往往變成误解。事实上,根据马丁·特罗、科尔曼、胡森三人的教育机会公平理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理应一样。按照我们的理解,国家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而不是在这个或那个前提下。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够好,无论这个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和班级的事务,都不能作为是否对这个学生进行资助的条件。然而学生对这方面了解得很少,他们很难从本质上理解这个问题,这也就造成了国家通过学校进行资助,学生确认为这是极度的不合理。这种误解往往也会成为学生对学校方面不满的主要原因。

(三)借助全体学生的力量,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以此教育全体同学,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年龄、心理特征、社会需求方面与其他学生完全一致,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不能完全与其他学生一样,因此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问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全面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状态,把握教育的关键问题。要把思想教育与各种勤工助学方式相结合。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公益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感恩”是一种责任。让他们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从而树立自立自强的人格。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团队教育。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合理处理个人与自然、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各方面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要使他们顺利地融入集体中去,这有利于他们人格地完善。

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作为配合者完成此项工作。教师可适当地让其他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大学生们能进一步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状况,同时,通过工作,也完成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吴科启,白青.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 (3).

[2]任初明.我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探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3.

[3]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处.积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2006 (2).

[4]王全林.美国多元混合型大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启示[J].皖西学院学报,2003(6).

[5]吴爱军.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6]杨雪芬.对做好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认识和思考[J].思政撷英,2008(6).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资助高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