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2018-07-30耿瑜敏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大学生

耿瑜敏

[摘 要] 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烈,但自我认识不足、目标模糊、定位不清、极易迷茫失落、心理承受力弱。多维度、多层面培养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样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课题和重大任务。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10-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都会出现“史上最严峻就业季”,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大学生是大学校园最敏感、最有激情、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注重自我主体意识、自我设计、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正值心理不稳定期,他们好奇心强烈,容易被外在的热点吸引,在面对多元文化碰撞与各种思想观念冲击时,极易陷入矛盾、迷失、纠结的不稳定状态,价值取向、认知判断和选择容易偏离。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容易将追求个人享乐作为人生目的,把解决当前困难,追求现实利益和物质利益当作人生的首要,忽略了主要的学习任务,没有很好把握发展自我潜能和培养自身综合能力的机遇和时间。从大学生自身发展来看,培养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这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也是大学始终坚持的教育目标。

一 自我发展能力的界定

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主要指其具备的可以满足各方面发展需求的素质,以及走出校园之后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仍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综合能力,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心理承受能力等。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对于一个大学生能否良好适应大学生活、清晰规划学习和就业、合理定位职业方向、激發兴趣爱好和保持良好品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高等教育的过程,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确立自我认同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自我认知,简单来说就是认识自己是谁、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认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来到大学里做什么、如何做,毕业之后成为怎样的一个社会人。具体地说,就是遇到问题,如何自我探索、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表达,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建立和管理个人知识体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能直接从书本上得来,需要学生运用自我发展能力去寻找。

自我认同能力。自我认同是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与人格等方面初步成熟的重要标志,自我认同是自爱和尊他的基础,包括对自己身体和外表的接纳,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对自我的认知,明确自我的角色定位,在他人的反馈中自我接纳,以及人格的稳定和完整。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由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到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的过渡。这一特殊过渡期他们一方面“成人感”增强,为人处世趋向成熟理性;另一方面由于生活阅历浅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极易感到不确定性、无归属感、无助和挫败感。

情绪管理能力。管理情绪首先要正视情绪的存在,要有意识地认识、理解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不被情绪所左右。正如美国教育家阿瑟·奇克林所说:“当学生们在暴跳如雷之前就能够找到恰当的方式去释放心中的怒气,在恐惧降临时学生们不会目瞪口呆,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情感上的伤痛而影响到他人,那这些学生就已经具备了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大学生要能管理好自己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实现心理平衡、身心协调。

相互协作能力。大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相比相互协作,首先要有自立能力,同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具有一定独立性,既是心理上的独立,也是行为上的独立。在此基础上,大学生彼此依赖、相互协作的认同感才得以良好形成。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较多,他们从小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自豪感和优越感比较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合作、谦虚的态度,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和大局观念相对淡薄,过于自由随意,甚至出现个别“精致利己主义者”。

人际交往能力。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学生个体均有独特的思想、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判断,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多元、价值观多重、民族种族多样,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就是对不同的价值文化、不同意见、不同选择、不同立场给予包容、尊重乃至认同,以理性恰当的交往方式待人接物,以形成真诚友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逆境时承受压力和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现在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未受过挫折困苦,意志力差,心理普遍脆弱,抗压能力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二 自我发展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传统教育因素

现实中长期传统教偏重知识教育和考试教育,学校为高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学,除课本知识学习以外的其他教育未得到足够多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健康、品行养成、能力培养和锻炼往往被忽略,这些缺失对于学生的全面系统的发展极为不利,为学生进入大学乃至社会之后的成长发展留下隐患。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期望、高投入,容易导致家庭教育偏向功利化,重分数轻能力,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由此,学生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价值以及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的误解,易窄化学习的功能,同时自我认识不足,自我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另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依赖性也很强,很多认为孩子的大学教育全部是学校的责任,与学校联系沟通少,极易造成学生个人发展的不完整性和问题预防的滞后性。在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始终是基础性、长期性的。

(三)社会外部因素

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和稳定,极易受到社会各种风气思潮的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到,我国网民截止到2017年6月已达到7.51亿,从年龄结构看,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从职业结构看,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4.8%。目前在校大学生生活方式已经趋向网络化,网络的便捷性使得他们眼界开阔、思维灵活、创新力强,而网络的繁杂则需要大学生有客观理性的信息筛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对大学生的人格和认知产生强烈冲击,他们容易产生空虚无序、无所适从的困惑,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大学生主观因素

长期以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际未得到较好体现,他们已习惯于被主导、被接受、被安排、被计划和被告诉。很多大学生还习惯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对于大学自由灵活的学习一下子无所适从,对生活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尚不明确,也不懂得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自我理想追求缺乏、易浮躁,发展自我的主观意识淡化,自我发展能力基础薄弱,发展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脱离实际。学而无用,不能很好地学而用之,知识的学习多是为了应考而学,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能力的储备。

三 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对策

第一,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要有侧重、分步提供建议。大一新生刚结束高中的紧张生活进入大学校园,一方面适应新环境,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尚未深入认识和理解,尚未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详细规划;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加入社团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针对低年级学生,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确定学习方向,开发潜能、培养兴趣,锻炼能力。而中高年级学生时间精力主要集中在专业学习、能力提升上,为考研就业准备复习、考证和实习。针对中高年级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提供专业指导和就业实务。

第二,针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要有的放矢,针对其需求和特殊性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家庭变故、突发事件等情况的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持续的关注。从心理上真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纠正学生观念的偏差,帮助其树立信心。从行动上做好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多方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与学生做真正的朋友,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第三,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联系社会实际,增强社会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克服随意性、盲目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给予更多的锻炼平台和欣赏认同。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发潜能、拓展素质、锻炼意志,有利于培养创新组织能力、团队协调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认清现实需要和自我知识能力的不足,更加客观理性地自我评价,从而进一步正确调整自我定位、良好地适应社会。

第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支持體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条件,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他们进行科学的心理指导和支持。运用尊重、理解和同理心等技巧,创设倾听与沟通情境,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分析表层适应问题和深层发展问题,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引导学生学会应对心理危机,提高其心理素质。

第五,鼓励学生自我成长、发展自我。教育对象和学习主体是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自我发展能力的养成首先需要他们有发展自我的自觉、主动参与。认识自己,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把握,沉下心来踏实积累实力,一步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们懂得如何运用已学已知去自我钻研或寻求帮助,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谷贤林.大学生发展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15(8).

[2]陈小威.“发展自我”与“自我发展”: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发展自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3]查颖.关于我国大学生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16(1).

[4]辛勇.大学生“自我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猜你喜欢

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