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7-30杜亚冰楚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院校

杜亚冰 楚瑜

[摘 要] 产教融合旨在通过形成团体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政府的互动、联结与共享,最终实现三者的合作、共赢与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基于三重螺旋模型,构建了政府、院校、企业等多维主体的产教融合突破路径,为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三重螺旋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6-0012-02

目前,地方普通高校普通面临转型的重任,实施产教融合,不仅是对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的响应,也是满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要求。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地方普通高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地方高校转型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都日益重视产教融合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中的作用,并把产教融合作为转型提升的重要抓手,但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实施模式、政策保障、机制建立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限。

(一)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清晰

一些高校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校企合作,这是不对的。校企合作,更多强调学校的主体作用,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寻求提升学生应用性技能的一种途径,这是单主体的单向过程,高校与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强大合力,尤其是当企业无法短期内从校企合作中获利时,就更容易处于被动消极的应对状态。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存在差别。校企合作中,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企业充当配角。只有当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共同发力,企业与高校共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才能称之为产教融合。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对产教融合过程中各主体发挥作用的路径尚不清晰,再加上没有相关配套的激励政策,企业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并不强。

(二)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与国外相比,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产教融合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处于转型期,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处于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以培养理论和技能相结合,以理论能力为主人才,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限,远没有达到产教融合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不连续,融合渠道部畅通。由于企业与高校在体制机制、发展目标上的差异,当企业不能在合作中获利时,就失去与高校合作的动力。而政府层面又缺乏约束和激励企业参与效益合作的机制,政策措施。实践中,校企合作都是基于人情层面的形式上合作,合作程度、合作内容都难以持续。二是合作形式单一。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双方共建学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形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制定等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不大,这也是学校培养人才难以真正满足产业和行业发展需求原因之一。

(三)校企合作缺乏约束机制

有的地方本科院校,为满足专业评估中对校企合作的硬性要求,随意签约一些大的企业,或者与学校相距较远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或者区位的限制,存在学生难以与企业对接的问题。就企业而言,在选择院校作为合作对象时,由于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缺乏长远合作战略,加上处于转型期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由于在当前的体制机制下,缺乏强制性约束机制,企业不愿长期投入,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四)政府在产教融合中作用空间不足

为加快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产教融合作为转型的路径之一日益得到重视。产教融合涉及政、行、企、校四个层面,必须加强多方规划与管制,才能形成相互支撑、合作共赢的融合组织,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在现行的产教融合阶段,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监控职能发挥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促进行业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的外部大环境。产教融合政府行为,彰显的是国家行动和国家意志,政府机构在产教融合进程中必须发展应用的监督、调控作用,建立动力机制、压力机制和推力机制,为产教融合各参与方提供完善的外部环境。

二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问题突破的路径

1995年,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与荷兰学者劳埃特·雷德斯多夫提出了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是用于分析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关系的模型,该模型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的组织边界和功能划分,该力模型给每个参与者提供多种选择手段和策略,使得每个参与者能够“自适应”,并逐步形成各自新的角色。借鉴该理论的核心机制,在产教融合中,政府、高校和高校在保留各自原有的身份和作用外,三者之间的边界也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与高校应密切合作,政府应全力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本文也是基于三重螺旋模型,为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找到突破路径。

(一)政府——发挥监管与调控职能

政府应在产教融合中精准定位,发挥其作为外部环境建设者主体的作用,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法律、体制机制等外部环境保障。政府应在产教融合的政策制定、统筹谋划、宏观管控、综合协调、信息服务和监督考核等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全面系统制定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优化舆论环境。政府应做好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制定促进产教融合的法律法规,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约束与激励政策,推进产教融合规范化、制度化。二是统筹谋划、搭建平台。政府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积极引导和支持作用,统筹谋划不同层次高校与不同层次企业之间的合作格局,形成各层次校企有序合作的局面,帮助高校设计转型发展之路,同时围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搭建有助于产业界与教育界合作交流的行业联盟、网络联盟等平台,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型产业、地方特色行业中有用武之地。三是完善制度,建立监督考核体系。政府可以设立政产学研合作监管机构,综合协调、统筹分配资源,建立“政府引导、校企主体、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利益共享”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建立产教融合保障、激励和考评机制,将产教融合绩效考核结果与政府对地方本科院校拨款挂钩,与企业享有相关优惠政策相挂钩。四是完善相关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由政府(或者教育部門)与人社、科技、工业企业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与技能管理部门,强化推进国家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地方本科院校——发挥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转型的战略之一,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以培养满足行业产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在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通过主动搭建或者参与产业联盟、企业;联盟等平台,精准把握产业、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理念、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形式与内容,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教融合全程化、实效化。同时,院校应建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机制,形成“以素质和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教师、以就业质量和社会反馈评价专业”的评价机制,定期向社会发布“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接受社会监督。作为高校,还要积极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地方特色产业,将企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文化、区域文化等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并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发挥其育人功能。

(三)企业——产学合作成果转化主体

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及合作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创新、技术转移和知识转化等作用,并反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行业通过制定和发布行业人才培养信息,制定人才标准,参与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发挥其在市场信息、以期设备、实训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参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同时,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企业也可以与院校共建实习基地、实验基地,与院校共办专业、共同研发、合作与人,利益共享,不断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增强社会贡献力。

产教融合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总体上,地方本院校均处于转型发展的探索阶段,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院校学科背景、专业发展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院校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宏观管理、师资建设、经费投入、政策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应探索适合自身的产教融合模式,以满足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适应常态下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诉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2]高飞,姚志刚.产教融合的动力与互动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3]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4]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5]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論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