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探究

2018-07-29王震霞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职校社团建设策略

王震霞

摘要:通过对中职校社团活动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借鉴学习高校的成功经验,提出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五个策略,以此提升中职校社团建设水平。

关键词:中职校;社团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5C-0041-04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以相同或相似的或在自身需要为基础的前提下自愿组成的活动团体。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1]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学校的学生社团建设,2015年5月份提出规划设想,9月份组建尝试,经过5个学期的探索实践,到2018年初,社团组织逐步壮大,现有学生社团19个。学生社团活动不断丰富,成效逐步显现。虽然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主观认识不足、客观条件有限、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在种类设置、活动方式、有效管理等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生社团活动现状

(一)重结果,轻过程

社团组织者的主导思想与工作方式直接影响着社团建设的成果。组织者要求学期结束要进行成果展示,好像只有“作品”才能证明社团活动是圆满的。这就倒逼社团指导老师只在乎最后的作品效果,不关注活动过程。以学校汉服社团为例,汉服社团最初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汉服的起源、种类、演变和发展,学习汉服的服制体系和相关礼仪,感受汉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对学生来说能够长知识、拓眼界,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为了成果展示,为了追求汇演时的效果,汉服社团反而是以学生穿汉服、走步子、排练队形为主,与汉服社成立的初衷大相径庭。“成果”出来了,社团活动好像也可以告一段落了。社团组织者的这种过于看重社团成果展示,不注重社团活动过程的工作方式导致社团活动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流形式,走过场

据调查,很多中职校社团的组建不是以学生的特长、兴趣、基础等因素为依据,而是通过班主任下“死任务”“硬指标”的摊派形式来确保参加社团的人数。这样,学生之间就权衡着报名,基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自身需要,纯粹是为了完成“班级任务”,为“参加而参加”,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参加。比如,学校的葫芦丝社团,有一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没学过,没有一点音乐基础,他们来社团活动纯粹就是凑凑热闹,走走过场。这种形式化的社团活动对于社团的发展毫无意义。

(三)图方便,讲省事

由于中职校技能型老师偏多,在设置社团类型时为了图方便、讲省事,往往“就地取材”,容易设置一些技能操作型的社团,在社团种类的选择和设置上陈旧、单一,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以至于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比如,我校曾经成立过钳工社团,社团指导老师将技能课上的技能指导和钳工实践直接“移植”到社团活动中去——加工铁锤或小的金属挂件等小饰品,这对钳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尚能接受,但对其他学生来说因缺乏技能基础,很难完成,非钳工专业学生完全不感兴趣。

(四)轻管理,缺保障

当前,大部分中职校对社团建设重视不足,缺乏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一般由团委代管。没有制定出严格的组织管理办法,导致社团成员活动松散,人员流动大,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另外,学校一般都没有固定的社团活动经费,活动场地也是用暂时空闲的教室充当。从资金到场地都受限制,社团活动缺乏基本保障。

二、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一)生源素质相对不高

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普通高中的同步扩招,高职院校也参与生源的竞争,中职校的生源数量近年来急剧下降。生源数量的下降致使生源质量也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要差一些,接受能力也会弱一些,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

(二)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我校的社团建设是由校团委牵头负责。据了解,周边学校的社团活动也均是由校团委主管。团委本身的工作就比较繁多,对社团管理基本属于“第二职业”,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上只能是“宏观上提一下、微观上指一下”。社团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只能靠社团内部的自我管理,而社团的建设恰恰需要细化具体的工作,如活动的考勤方法、考核办法、奖惩制度等等,这些工作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管理办法,就会导致社团成员活动松散,人员流动大,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三)师资配备相对欠缺

经调查,在社团活动的师资配备上,大多是由课务不重的老师临时来兼职。学校对社团老师的工作业绩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评优评先、外出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缺乏相关激励措施,社团指导老师普遍缺乏工作动力。兼职指导老师会把社团的活动当副业,思想上不够重视,敷衍应付现象严重;专职指导老师则因社团活动没被正式列入课时考评,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严重挫伤老师的主动性。另外,负责指导社团活动的老师从技能上来说也不够专业。

(四)类型设置不合理

中职校社团建设由于经验不足,在社团类型的选择和设置上不够科学,没有新意,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职业学校技能型老师偏多,导致设置社团类型时自然而然就偏重于技能型,没有考虑创新性和趣味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技能课业就很重,刚从技能课上抽身出来又要投身社团的技能活动中去,一定程度上会生出厌烦情绪,活动效率不高。

三、高校社團成功经验的启示

(一)组织规范有序

高校社团的管理制度较完备,《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使高校社团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办法》强调,高校要在专项经费、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职校可借鉴高校社团的管理方式,根据社团建设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关的社团管理制度,为学生社团提供师资、活动场地、器材、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为学生社团对外交流搭建平台,对学生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认定或给予适当的工作补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担任社团负责人等情况,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学生社团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二)内容丰富多彩

借鉴高校社团建设的成功经验,秉持创新性和前瞻性兼备的思想,结合中职校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具有思想性、开放性、实践性等多种特点的社团,形成多元化社团模式,满足学生对各种类型社团的需求。

(三)实用导向明确

高校社团重在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中职校社团应在弥补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的薄弱环节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同时,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去感受社会,强化社会意识,为完成“职校人”到“社会人”的华丽转身做好铺垫。

(四)信息网络支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社团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论坛和QQ群。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各种网络社团(协会)应运而生,充分体现了其自主性高、开放性强、互动性好、虚拟性强、简便快捷等特长,在社团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总结中,线上线下联动变得更迅速、更方便、更有效。中职生的课业负担较轻,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对网络特感兴趣,所以社团的建立也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在新时代,中职社团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实现网络化。

四、完善中职校社团建设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学生社团的必要性,促进社团良性发展

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引导着学生从“职校人”走向“社会人”,在成功完成角色的转变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在中职生存在的诸多消极特点中,最突出的是自卑心理。社团这个平台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在不断尝试中得到锻炼、获得提升,并极大地拓宽中职校课堂教学的空間。学生通过自行组织、亲自参与、自我创造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可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辱观、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学校良好教育教学环境的形成;通过活动,中职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人际交往、组织策划、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不仅可以培养中职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进取的团队精神,更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新事物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站在德育高度,融合校园文化,提升社团活动品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社团作为一种打破年级界限、专业界限形成的组织是中职校园开展管理工作、拓宽德育教育途径的形式。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社团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多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社团,就多一块教育的阵地,多一个展示的舞台,多一个创新的堡垒,多一批受益的学生”[3]。中职校有一部分学生浑浑噩噩,没有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整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三观”不正,兴趣低俗。社团活动的开展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内心世界,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所以要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实现全方位育人,社团是重要途径。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既满足了学生课余文化的需要,又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文体类社团要承担起组织排练学校文体活动的任务,像我校每年艺术节汇演、元旦联欢、合唱比赛等活动都以相关的社团成员为班底。平时社团要积极配合学校或团委、学生会开展文艺汇演、足球比赛、知识竞赛、作品展示等活动。社团之间要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板报和校园广播站等阵地,充分介绍宣传,扩大社团影响,切实让社团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

(三)健全组织管理架构,保障社团活动顺畅运作

中职校要保证社团活动正常持续地开展下去,就要将社团建设纳入团委日常工作的重点,专门配备老师,成立具体部门来分管社团工作,制定各类社团活动的章程,让活动更规范、有序。在制度的制定上,重点健全以下几项制度:一是做好社团组织的近、远期规划;二是社团指导老师的聘用及评价机制;三是社团活动学员的考勤、考核及奖惩机制;四是社团干部的选拔及考核机制;五是社团组织经费保障机制。社团主管部门还应负责社团类型的筛选、场地的选择及社团档案的建立等事项,并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以此来保证社团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下去。

(四)创新社团评价体系,促进社团活动质效

现代课堂教学都讲究评价与反思,有评价,有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和完善。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社团活动的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社团的开展情况;通过询问、面谈来了解哪些类型的社团比较受学生欢迎;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热爱度的统计和分析来了解社团活动的成效。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社团活动内容、方式等不断进行修正,不断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

(五)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提升社团活动效率

人类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近年来手机APP兴起,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职校的社团活动也应该开拓渠道,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互联网及时、便捷的优势,推进社团的发展。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来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社团成员可在群里分享、交流、互动,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记忆等功能进行点拨、指导、检查,同时还可以在群里安排活动、下发通知、布置任务等。不论是活动组织上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网络信息必将成为推动社团发展的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栋.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活动教学”养成学生综合职业素质[J].中等职业教育,2012(4).

[2]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石新明.论蔡元培先生的“扶持社团”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责任编辑:章跃一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Communiti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A Case Study

WANG Zhen-xia

(Xuzhou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Industrial School, Xuzhou 22112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ommunity activiti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by drawing reference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level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trategy

猜你喜欢

中职校社团建设策略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综合素质社团建设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Passage Four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与高职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