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探索

2018-07-26徐为民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教育模式

徐为民

摘要:针对高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现状和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不同高校的具体特点,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改进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探索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素,建立以领域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化的高校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活动和创业能力训练环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3-0144-02

一、引言

当今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呈现的多元化与跨领域协作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的进步最终将归结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在此大环境下,开展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各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二、国内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随着1995年国家教委启动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开始,1998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一批国内重点本科院校开始推进通识教育工作。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把素质教育上升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很多大学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揭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国家对新时期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创新创业和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精神,以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已在各高校蓬勃开展。

三、构建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

1.以行业领域需求和专业特色为基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归根结底就是用创新性的劳动去创造价值并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高校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的需求和高校的专业特长为基础,并借助学校的学术特色和学科优势。只有扎根领域需求的沃土,将高校相关的科研积累和前沿探索纳入到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中来,才能培育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这棵参天大树。

2.设计系统性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组织和教学目的都要反映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系统性要求,同时还要遵循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规律性,最终将理论知识教学落实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本身是一项高风险、高失败率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其成功取决于资金、技术创新、产品、成本管理、市场和机遇等因素,而一种成功的创业案例往往是不可能被批量复制的。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正处于渐进式发展的阶段,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应立足于国情和校情,首先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四、创新创业类通識教育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探索

1.坚持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目标。我国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建设要围绕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在结合高校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的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确立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标。要清晰地认识到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所起的关键作用,制定出适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

2.构建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学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应该并行发展,不可偏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专业技术、行业知识、需求理解、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创新技巧、执行能力、社交方式、职业习惯、社会责任感,甚至是情商、公共关系意识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等,因此,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需求,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3.强化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实践环节和创业能力训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实践环节和创业能力训练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包括以下方面:(1)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活动中找到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或研究领域,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体验科技创新研究带来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2)推进校园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业能力的训练。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和相关的竞赛,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用性装置或科技产品,力求通过创业活动来解决某一项行业应用难题或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或创业劳动来服务社会的能力。(3)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应该与特定行业的急迫需求和社会的关切相适应,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与整个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最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要服务社会,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五、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是顺应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迫切需求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该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是一个渐进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才教育实践的创新性探索,现阶段力争通过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的推进和不断完善来弥补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这一个短板。

参考文献:

[1]沈文青,孙海涛.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17-20.

[2]王斌.论通识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45-147.

[3]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12-19.

[4]侯立平.深化通识教育,回归人之本身[J].创意与设计,2016,(44):77-81.

[5]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32):21-28.

[6]方华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基于课程层面的扎根理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4):5-11.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教育模式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