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07-26陈宇清李丽萍郭伊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肠造口因子实验组

陈宇清 李丽萍 郭伊莉

直肠癌在我国排全身肿瘤发病率的第3位, 为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是该类患者常见术式, 需要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1]。肠造口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术后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目前, 国内的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解决问题, 即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 而积极心理干预, 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信任、关注、和谐关系及赋予希望等方式增强患者的力量及生活满意度[2]。本次研究针对在直肠癌肠造口术患者的身心变化, 制定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干预方案并验证其应用效果, 为进一步开展积极心理干预、构建提高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在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6年6月~2017年3月)和实验组(2017年4~12月), 每组30例。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进行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教育、常规心理护理等。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具体如下。①人员培训:成员由护士长1名、10年以上肛肠外科工作经验的护士3名、医生1名及心理治疗师1名组成,进行为期1个月(4 h/周)的培训, 要求护士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心理干预方法。②住院期间干预时间和形式:入院当天、手术前各干预1次, 术后干预2次/周, 20~30 min/次;干预形式为知识讲座、交谈、病友分享、音乐疗法、行为训练等。③出院后干预时间和方式:1次/周, 直至出院后3个月, 20~30 min/次, 通过电话或微信方式开展心理干预,同时每个月举办1次“病友联谊会”进行经验分享交流。

1. 3 个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

1. 3. 1 SAS评分 采用SAS进行判定, 由Zung在1971年设计, 共20个条目, 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 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

1. 3. 2 SDS评分 采用SDS进行判定, 由Zung在1965年设计, 共20个条目, 每个条目均采用4级评分, 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

1. 3. 3 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直肠癌生活质量调查表判定,由梁小波等在1996年设计, 含身体、心理因子、社会因子、躯体因子、功能因子4个维度, 共46条目。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 实验组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低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生活质量评分总分高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理因子、社会因子、躯体因子和功能因子评分均高于护理前, 且实验组护理后的心理因子、社会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各项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 b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SDS评分 SAS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因子 社会因子 躯体因子 功能因子 总分对照组 30 护理前 62.87±5.69 52.01±4.38 41.50±1.39 24.80±1.22 22.60±0.88 40.00±2.02 142.90±4.01护理后 61.92±4.93 51.38±4.02 45.30±1.12a 25.70±1.14a 26.10±0.93a 47.60±1.97a144.50±2.88实验组 30 护理前 63.10±5.11 51.30±4.92 41.60±1.36 24.70±1.25 23.10±0.94 40.80±1.81 143.40±3.67护理后 43.80±3.68ab 38.42±5.38ab 56.90±1.58ab 29.60±1.66ab 26.80±1.08a 48.10±1.72a 157.60±3.04ab

3 讨论

3. 1 心理干预可缓解肠造口患者负面情绪 肠造口术后由于排便规律发生改变, 患者早期尚未适应排便方式的变化,并因担心异味的产生会影响其社会交往, 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无助等心理[3]。同时患者还存在对原发疾病预后的担忧和恐惧, 肠造口患者常因难以自我接纳或因社会中少数人的不理解造成病耻感, 对其社会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相比于其他癌症患者此类患者其焦虑、抑郁、自卑感症状更明显[4]。有研究表明, 焦虑和抑郁会使癌症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下降,而患者有效的自我管理能促进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缩小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5]。可见, 负面的情绪对疾病的预后和对术后生活的适应有着极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DS评分、SAS评分均高于常模, 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实施3个月的心理干预护理后, 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有明显的降低, 表明心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减少负面情绪, 有利于其增强自信及自尊,激发自身潜能, 提高自我管理效能, 从而提高对日常生活的控制力。

3. 2 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肿瘤护理逐渐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心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在人际沟通中的能力, 通过认知干预等, 减轻患者因信息缺乏所带来的焦虑和担忧, 并激发患者对生活新的希望,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9]。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实施3个月的心理干预护理后,生活质量量表的总分及心理因子、社会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通过知识讲座、病友交流、行为训练等干预手段, 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变错误的认知和提高其自信心, 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而护理后两组躯体因子及功能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个研究表明, 积极的心理情绪对癌症患者的健康状况有促进作用[10-14], 可能由于本研究实施心理干预护理的时间较短(3个月), 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调节并适应造口所带来的不便, 因而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中生理功能的差异还未显现出来。可见, 积极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 对心理社会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生理功能。

3. 3 展望 进行积极心理干预与常规护理相比,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干预时间仅3个月, 没有持续追踪评价长期效果, 患者的出院后的干预方式,仅限于微信和电话沟通, 方式单一, 护患之间互动有限。因此,应考虑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增加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或与社区联动实现干预方案的长期实施, 以评价心理干预应用于肠造口患者的远期效果。

猜你喜欢

肠造口因子实验组
普外科护士肠造口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多功能肠造口栓的设计及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影响因子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