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源CT造影检查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中的效果探讨

2018-07-26苏本可高梅菊吕健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心外膜双源脂肪组织

苏本可 高梅菊 吕健

冠心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主要是由器质性病变以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所导致的冠脉血流以及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造成心肌损害[1,2]。据相关研究显示[3], 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成与患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有着密切的联系。心外膜中含血管、神经以及脂肪组织,当其脂肪组织达到一定量或者状态之后, 可使患者发生钙化、非钙化或者是混合型的钙化斑块, 使患者病情恶化[4,5]。为了观察并分析双源CT造影检查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中的效果, 作者通过选取在本院行双源CT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其心外膜脂肪体积, 分析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双源CT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8例作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知情并自愿接受治疗[6]。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碘过敏、安装起搏器或人工瓣膜、孕妇等[7]。按照有无斑块将其分为观察组(有斑块, 50例)和对照组(无斑块, 48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56~74岁, 平均年龄(63.4±7.2)岁。对照组男25例, 女23例;年龄57~76岁, 平均年龄(64.6±7.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患者实施双源CT造影检查, 电压120 kV, 管电流300~800 mA, 扫描层厚5 mm, 重建层厚0.625 mm, DFOV 25.0 cm, 自气管隆嵴处至心脏膈面实施扫描[8]。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于上肢远端静脉或者肘正中静脉处注射碘海醇, 剂量65~90 ml, 速度为4~5 ml/s, 同时以同样速度注射生理盐水30~40 ml[9]。监测层面为左冠状动脉开口层, 监测患者主动脉根部时间和密度变化, 计算冠状动脉CTA的延迟时间[10,11]。最后勾勒心外膜脂肪区域边界, 每5 mm勾勒1次,完成勾勒后把脂肪组织CT值范围设为-250~30 HU, 计算符合该CT值范围的脂肪组织体积[12]。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斑块情况及其心外膜脂肪体积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斑块情况 有斑块的患者50例, 其中21例为钙化斑块, 11例为非钙化斑块, 18例为混合斑块。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85 ml为74.00%(37/50), 高于对照组的54.17%(2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观察组50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斑块情况(n)

3 讨论

冠心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力衰竭、猝死等, 发病因素与年龄、肥胖、饮食方式、遗传因素、运动等密切相关[13,14]。心外膜脂肪组织表达多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细胞因子与蛋白, 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不可分[15]。该脂肪属于特殊的内脏脂肪组织, 沉积于心脏周围冠状动脉周围, 能形成分泌多种细胞脂肪因子和炎性因子, 通过多种方式在冠状动脉中活动, 领冠心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16,17]。据相关研究显示, 利用多层螺旋CT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的测定, 行冠状动脉CTA可较好的显示斑块, 并且区分斑块的钙化、非钙化等情况[18,19]。任燕等[20]对双源CT造影检查在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通过选取140例行炫速双源CT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 检测其心外膜脂肪体积, 探讨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40例患者中, 存在冠状动脉斑块的患者有82例, 未发现斑块的患者有58例;而在82例有冠状动脉斑块的患者中, 有37例为钙化斑块、15例为非钙化斑块, 30例为混合斑块;有斑块患者的心外膜脂肪体积显著大于无斑块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如果患者有斑块, 那么其心外膜脂肪的体积就会增大, 而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炫速双源CT能有效判断其病情。在本次研究中, 选取9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进行双源CT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有斑块的50例患者中, 21例为钙化斑块, 11例为非钙化斑块, 18例为混合斑块;观察组患者心外膜脂肪体积>85 ml为74.00%(37/50), 高于对照组的54.17%(26/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跟冠状动脉斑块有着密切的联系, 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的研究大致相符。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斑块体积的增大, 血管外滩里会向外扩张以容纳斑块, 血管的横截面积增大, 造成血管正性重构, 使得斑块更易破裂、脱落。从研究结果可看出,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越大, 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斑块的几率就越高。

综上所述, 当冠心病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斑块时, 心外膜脂肪的体积就会增大, 进行双源CT造影检查能快速、有效的诊断患者病情,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外膜双源脂肪组织
改进的双源蒸发模型潜在蒸发计算对比研究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心外膜与心脏修复再生
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的价值及其与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心外膜脂肪组织的相关性分析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