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转型期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养研究

2018-07-22饶芸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5期
关键词:能力提升高职教育产业结构

饶芸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具有实践应用技能的职业人才。文章从就业能力的内涵研究入手,调查了当前产业结构转型期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进一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有序发展,有效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业结构;能力提升

当前社会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又具有实践应用技能的职业人才的教育单位,其人才培养方案策略更具有社会敏感性和前沿性。在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杭州为例,产业与产业之间发生融合,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正在由制造向创造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注重思维创新和技能创新,这必然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在众多创新创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浙江省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之下,如何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升其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在当今时代下所面临的根本问题。

一、 浙江省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结构变化趋势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就业结构也在发生改变。2016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经济运行稳走向好,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 产业结构情况

数据表明,2016年,全年地區生产总值(GDP)4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001亿元,较上一年分别增长2.7%、5.8%和9.4%,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62.9%。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3︰45.9︰49.8调整为4.2︰44.2︰51.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均GDP为8353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577美元),增长6.7%。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4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提高6.8%。由此可见,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正向三、二、一结构转变。

(二) 从业人员结构情况

产业结构的变化,各个产业之间的劳动力也势必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对从业人员的结构产生影响。2016年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薪产业、战略性新产业稳步增长,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不断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着力抓平台项目建设和市场培育,新增长点对于工业生产发挥积极的拉动作用,同时重点主导产业加速成长,七大万亿产业较快发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端装备产业、健康产业、节能环保制造业有序增长,创新驱动成效明显。 由此可知,浙江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开始下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开始上升,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比第二产业要快。浙江省产业结构在变化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为有效适应该省的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才,用以提升人才的就业率。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将教育目标放在提升学生的就业力上。

二、 高职人才就业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 缺少适用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但是,如果学制不变,学生在3年之内需要完成多个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各个高职院校中,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制度也是束缚,学生无法自主选课。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比如自主招生、弹性学制等,但是高职院校若想培养复合型人才,首先便需要打破单一学科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自主、灵活的学习氛围,若想达到这个目标,高职院校本身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 专业之间的联动不足

在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许多就业岗位中,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跨专业的技能。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组织的构建,往往是将专业作为基础,对学校的各个院系与专业进行细致的划分,正是这种明确的划分,将学习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离,虽然学校在管理方面会更加便捷,教学资源的聚合方面也更加紧密,但各个专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也被割断,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存在很大困难。所以,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整合跨学科、跨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 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脱节

高职院校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需要建立更具体、更有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高职院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展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条件,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自身的兴趣和自身的优势,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从而让学生的培养或自我培养具有目的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将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将自身的知识层次拓展。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其主要的课程内容是就业指导、就业方向、就业问题、就业环境、职业规划基本理论以及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职业测试等,这些内容虽好,但是缺少专业针对性,学生在专业之外扩展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生涯咨询成为无稽之谈。

三、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 设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评价体系

随着产业转型,当前经济社会用人需求也在快速地从某一专业性人才到复合型人才转移。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招聘时更倾向于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表达、动手、创新、协作等能力的毕业生。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尽快调整并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在奠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拓展学生职业技能,让知识通用性与知识的专业性相互结合,让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互融合,让学生的知识在交融中裂变丰富,让学生的能力在交融中迅速提高,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思维的三方复合,从而提升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也会得到增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便会提升。

除此之外,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要求、水平以及差距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才,应时刻与市场看齐,把握市场方向,调研并及时产生适合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便找准方向、找到差距,为人才培养方向、目标、专业以及课程设置提供指导。

(二)优化专业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高职院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应与地方性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坚持适应性与前瞻性,适应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对职业的需求,还需要充分结合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职业需求的变化,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导向。其次,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结构,并根据社会对职业的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还要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走向相结合,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之下,对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及人才培养机构,使高职院校的专业链能够与地方的产业链对接,为高职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三)坚持立德树人,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建立职业生涯意识。学生进校时,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专业匹配度高的企业与岗位,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考察,了解未来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和职业环境,了解不同职业的性质,并可以进行职业扮演,把握职业的特点和需求,建立职业生涯意识,增强职业认知。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一个正确的职业理念能够指导人们的职业活动,能够对职业态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并对职业行为做出指导。所以,高职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工作既是个人发展,同时也是社会贡献。社会需要每一个岗位都树立职业自律意识,无论所从事的职业是什么,都需要遵循职业内部的职业道德规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在对未来职业的理解及个人合理规划及锻炼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职业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有利于提升职业适应性,有利于职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优化职业规划类课程结构。高职院校学生较普通院校学生更注重技能应用,更注重社会适应性和匹配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把握社会市场导向,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结构,注重群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相融合,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个体规划和教育,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的始终。

(四)强化实践教育,推进产学深度融合

据浙江省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88.78分,高于2015届的86.55分。用人单位对2016届毕业生的各项能力满意度评价中,分值最高的是实践动手能力,达89.75分,其次是合作协调能力、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因此,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这一定位,更需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形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走上社会的的重要途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检验理论、深化学习、锻炼自我,服务社会。

强化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是创新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实践平台是打造产教融合、产教互动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加注重技能和应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关注实践教学的比重,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而是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达到教学要求。

加强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建设,推进产学深度融合。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是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试验地,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合作共赢,争取为毕业生创造机会,打造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实战能力。而产教深入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应该依托学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基地,积极开拓渠道,对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实践检验,提升并评估大学生就业能力。

(五)培养创新思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省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日益提升,各种小微企业在2015年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而是一种就业能力需求。身处浙江经济大省的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快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进程。

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第一课堂创新思维教育。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运用体验式、翻转式的教学方法,灵活开展课堂讲授、网络授课、理论研讨,将线上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创新。

课程体系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要丰富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深化第二课堂创新思维教育,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实践是理论的检验,是学以致用的最终体现,是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实践环节设计,开设如沙盘模拟、角色扮演等富有效用的实践课程、课外项目、科技竞赛。

(六)开展精英式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职院校中,学生本身的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尽相同,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需甄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学有余力且有意愿拓展自身学习内容的学生。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不可用一刀切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是需要以兴趣为主导,将学生的能力作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教育,让学生在不断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能够对自我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引导学生在能力的范围之内得到发展、锻炼。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并非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则更需要符合城市的特点、符合经济发展、符合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耘.产业转型期高职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互动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9):15-17,34.

[2]张黎宁.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15(4):1-5.

[3]金明,于宝明,胡国兵,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河南科技,2014(24):234-235.

[4]武建京,刘小龙.基于山西经济转型期的高职专业设置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5-18.

[5]华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6):44-50.

猜你喜欢

能力提升高职教育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匠心优化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英语课堂
学生写作能力的实用价值及其提升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论合作模式下小学生个体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