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8-07-18裴丽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调查大学英语现状

裴丽霞

摘 要:通过测试卷、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了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中西文化知识架构情况、文化教学情况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研究发现,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理解和输出,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130-03

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将文化教学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许多人认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2]。我们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不仅包含英语国家的文化,学习者主体国家所蕴含的文化也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与感悟目标语言文化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才能够真正掌握和驾驭一门语言,离开文化教育的语言教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理论基础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观是比文化意识更高的层次,如果说文化意识是关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别的话,文化观就是对这些差别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认识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既存在着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又存在文化之间的冲突[3]。只有具备了语言能力,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形成自己的文化观以及自己的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才能最终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识是学习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传授与学习文化知识只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开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学习者有意识地、自觉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懂得从多重角度判断和理解中西文化的内涵,从而达到上面所述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文化内容教育的输入,学习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训练需与学生了解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同步进行和开展,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意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文化是社会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语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各个方面总结了各文化领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为了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并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本研究尝试探索以下三个问题:

(1)目前,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如何?

(2)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如何?

(3)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架构情况及教学情况如何?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共224名,其专业涵盖管理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等4大学科。其中女生131人(占58.4%),男生93人(占41.5%)。调查对象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为153人(占68.3%)。

(三)研究工具

此项研究采用测试卷、问卷调查和访谈三种工具。

测试卷为笔者设计的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输出能力测试卷,采用翻译测试和写作输出的形式,测试内容包含思想文化、宗教、历史典故、节日民俗、成语俗语等方面。测试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為有关文化词汇的翻译(25题),第二部分为有关文化语句的翻译(10题),第三部分为文化主题写作(1篇)。测试随堂进行,时间为1小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共发放测试卷224份,收回有效答卷213份(占95.0%)。

问卷为笔者设计的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卷,含6道单选题和2道简答题,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的教学情况,以及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方法建议等。共发放问卷224份,收回有效问卷213份(占95.0%)。

访谈涉及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西文化知识架构,设计了两份访谈问卷,中西文化各一份,其中教师访谈5题,学生访谈6题,分别调查了独立学院大学生中西文化知识架构情况、文化教学和中西文化的认同情况。此次受访教师3人,受访学生为10人。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卷答卷情况

在对学生的答卷统计中,正确率最高的文化词汇翻译依次为:光阴似箭、剪纸、天人合一、刀削面和春联。正确率最低的文化词汇翻译依次为:文房四宝、论语、夏至、红楼梦和脸谱。没有一名学生翻译出节气和笔画。在文化语句翻译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翻译正确率最高,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翻译正确率最低。在写作中,多数学生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但只有13名(占5.8%)学生大致完整地用英语把故事表达出来。在表达寓意方面,只有少数学生写到了a blessing in disguise,而多数学生使用lucky,good fortune等词。

从总体上看,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弱。多数学生不能准确有效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成语、习语,更不必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思想典籍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然而,中国文化内容往往被排斥在大学英语日常教学之外,这一点在目前普及的大学英语教材中也有体现。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1.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认同

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项目1 指“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态度不一。56%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3%的学生觉得一般,9%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的学生觉得无所谓。项目2指“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仅有4%的学生精通中国传统文化,84%的学生表示只是基本了解,还有12%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项目3指“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仅有20%的学生表示对其兴趣非常浓厚,有45%的学生表示对其兴趣较浓,34%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仅有1%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项目4指“你认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有多大?”多数学生不清楚中国文化对于外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有59%的学生认为有一点促进作用,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28%的学生认为促进作用较大,只有4%的学生认为促进作用很大。

Krashen[4]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二语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语言输入有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学生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其中最佳情感条件包含以下三点: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学习者心情舒畅,没有过高或过低的情感焦虑。

我国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熟悉了解必然会增强他们学习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信心,而且多数学生都表现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两点应当能够促进文化语言的输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得不到普遍认同,经常忽略母语文化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地位,在英语教学一线的多数教师和学生缺乏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纳入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去的文化意识,这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英语语言的习得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独立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况

项目5指“你在英语学习中是否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78%的学生表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少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内容,2%的学生表示没有,仅20%的学生表示在英语学习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项目6指“你所使用的英语课本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多少?”这一项调查的结果明确显示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严重缺位,有76%的学生表示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少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有4%的学生明确表明教材中没有任何中国传统文化,有20%的学生表示一般。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是明显缺失的。

Krashen[4]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中提出“i+1”,i代表习得者目前的语言能力,语言输入需要略高于i,即“i+1”,而且必须要有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自然习得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sufficient comprehensible input)之后自然形成的。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也是“输入假说”的核心,而大量的输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大学生熟悉母语文化,但大学英语教师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缺位必然会导致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理解不当或不充分,不能有效地习得文化语言。另一方面,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漠视和忽略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中国文化及其在英语学习中功能与作用的认识,从而对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动机和兴趣都造成负面影响,不能主动地把中国文化内容纳入到英语学习中,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理解与输出,造成恶性循环。就中国文化输入量而言,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中的缺失现象恰恰违背了“大量输入”的要求,根本无法满足学生自然习得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而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能力获得渠道,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资源的多元化,也从另一方面反证了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输入缺失和教学中的教师缺位,无法实现“大量的可理解”文化语言输入,这是造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3.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与建议

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两道开放性的简答题(项目7和项目8),旨在调查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建议。项目7指“你认为还应该在英语课本中加入哪些中国文化内容?”调查显示学生建议增加如下的中国文化内容:中国历史知识、中国传统民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社交礼仪、中国饮食文化及中国古典名著鉴赏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项目8指“你认为怎样才能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显示学生的建议如下:增加中国文化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比重,设置专门课程,增加实际交流活动,开设专题讲座,进行自学等等。从整体上看,独立学院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问题,但对于如何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目前的大学生只能提出一些零星的意见,所以亟须在这一方面进行引导和指导。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学却面临非常尴尬的现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无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达不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目标和要求。

(三)访谈结果

1.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架构情况

总体来说,访谈对象均表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表达能力要高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表达。甚至有学生表示英语学习要比母语文化学习更为重要,表示“在研究生考试中英语分数至关重要,以及留學考试全是英文测试”。学生过分重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输入与习得,忽视或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更不用说学会用英语表达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了。在中西文化知识的架构上,学生对风俗习惯及流行文化了解得比较多,但是对历史背景、宗教性仰等方面掌握得远远不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及两种文化的思维表达更是不了解。

2.中西文化教学情况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多数英语教师和学生表达了侧重于西方文化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有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表示,在教学中经常涉及西方文化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教学则不是教学重点。有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表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讲解时只是通过泛泛介绍的方式进行,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西方相关文化进行对比和比较。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缺乏意识和重视,教学手段失当。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对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教学的现状所做的调查,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实际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是严重缺位的,存在着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中西文化输入失衡,以及不注重对比和比较中西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忽视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文化观能力的培养等现象。尽管多数学生熟悉母语文化,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缺位必然会导致学生重西方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不能主动地把中国文化内容纳入到日常的英语学习中,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理解和输出,不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基于该研究的发现,亟需在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与学。关于此,另文再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6.

[2]曾欣悦.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112.

[3]陈红,蔡朝辉,戴祝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演进与变革[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216—217.

[4]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 Pergamon Press Ltd, 1982:183—185.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调查大学英语现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