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专业建设推动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2018-07-17於鸿梁梅

继续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业建设

於鸿 梁梅

摘 要: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实用性低、产教融合不明显、师资队伍不合理等。新建本科院校想要实现顺利转型必须抓好专业建设,因此要做到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的适应度;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改善师资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等,才能推动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专业建设之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一)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手段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产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用型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特质之一,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目标,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加强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传统高校的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主要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和科研,研究成果基本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没有进一步转化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这种情况不利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以此来拉进和地方社会、地方产业的距离。高校将专业建设好了,就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所以,专业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又是以专业为单位。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想顺利完成转型,就必须抓好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为了避免高等教育同质化恶性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实现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地级市,地方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这些院校由于自身历史积淀和传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纷纷提出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所以,特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最终目标,也是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重要手段。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历史积淀和传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少院校提出“特色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地方性就是学校的特色,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打好“地方牌”。抓住地方性体现在专业建设上。随着现代生产的多样化、本土知识的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形成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行业,新兴行业的出现必然要求具有掌握相应技能人才的供给,所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是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同时,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人才、设备、资金、信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科研主要着眼于地方资源和产业,因此要抓住地方优势,形成学术生长点,从而拓展自己的专业办学资源,打造特色专业。这些具有地方性的专业集中体现了这些院校的特点和亮点。所以,院校的自身特色也只有與地方性紧密结合,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三)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着力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纽带。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因此,必须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以及学校基础条件,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专业建设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载体,新建本科院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的目标,必须抓住专业建设,只有专业应用型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此外,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结合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资源,大胆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质量不高

目前,广西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在追求综合化,设置的专业横跨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根据自身办学情况不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顾经济效益,盲目跟风设置与自身毫无关联的专业,过分追求“高大上”,导致许多院校专业设置雷同,低水平重复办学现象严重,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社会认同度低。

以钦州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百色学院为例。4所院校都是在师专的基础上合并升格而来。从表1可以看出,4所院校所有专业中有12个完全相同,约占每所学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表1所示,而且有些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实用性低、就业面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但这些院校依旧开设。对这4所院校重叠的12个专业进行分析,大多数是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中的文科类专业。我们不能对师范专业全盘否定,因为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非师范类专业的重复设置具有盲目性和跟风性。原因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的开设所需投入较少、成本低、易招生且收益高。理工类专业过于集中在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这些专业性强的专业重复设置会导致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彼此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通过设置更多的专业来招生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虽然通过生源的扩招能带来更多的办学经费,但是专业的同质化导致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而且这类专业如此往复可能会陷入恶性循环:专业同质化——就业压力大——专业变“冷门”——专业发展水平低,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新专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避免趋同现象的发生。

(二)专业实用性较低,课程建设滞后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多数位于地级市,从其办学定位、专业面向、地理位置等方面来说,都应该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首先,广西拥有绝佳的地缘优势,东临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可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南部沿海,海运便利,资源丰富,毗临东南亚,与东南亚进行贸易的桥梁;同时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独特的人文风俗旅游资源。可是广西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与广西特色产业支柱行业相关的海洋类、水电类、地矿类专业建设力度小,新建本科院校中只有钦州学院拥有海洋类专业,水电类专业和地矿类专业更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建设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专业建设也是不利的。新建本科院校往往注重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忽视具体详细的课程内容深度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脱离现实,这有悖于新建本科院校所倡导的应用型。具体表现在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性课程偏少,专业技能缺乏相应的训练,而且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滞后,可利用课程资源有限,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矛盾,课程内容改革不够深入,课程设置难以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产教融合不明显,校企合作不强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服务地方,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地方的人才,必须与地方支柱产业企业紧密结合,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从校企合作的形式来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多数是订单式培养、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等,合作程度不够深入,而且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受传统管理模式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没有弄清学校和企业到底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导致校企合作制度、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平台、教学质量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学校重视合作,企业轻视合作的现象,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主动提出方案与企业对接,企业则根据现实效益分析处于被动地位。企业都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只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般的服务成本,不愿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支付更高的成本,由此导致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优化整合效果不明显,从而影响应用型专业的建设。

(四)师资队伍不合理,双师型比重低

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有10所位于地级市,受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为了快速发展盲目的引进教师,只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对应聘者的学科专业和知识结构要求较低,一些校内行政部门招聘时更是打出专业不限的条件,降低门槛,从而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陷入恶性循环。师资队伍的不合理必然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专业建设也就显得力不从心。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多是原来专科学校保留下来的,新进教师也多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所以,没有足够的双师型教师来保障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展。学校教师应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实践教学越来越重要,学校更需要双师型教师的加入,目前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比例并不高(见表2)。

虽然,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除了2015年升本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其他学校专任教师数基本超过500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和学历层次也有所提高,其中贺州学院、河池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双师型教师方面,只有桂林旅游学院和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双师型教师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超过40%,其他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重都不高。双师型教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是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更是专业建设的执行者。

三、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学科专业结构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要素,课程资源的量和质是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区别在于课程体系的不同,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与建设的应用型体现在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科技文化的融合等方面。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必须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以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应当将重点放在应用基础理论课程上,实践课程要顺应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要站在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设计通识课程,重视其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奠基性作用,防止通识课程专业化。

其次,在进行课程目标的定位时,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技能上的行为变化,既要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又要突出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要功能。

第三,课程内容要与科技文化成果融合。必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把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新成就及时地吸纳到课程的内容中来。

新建本科院校無论是专业水平还是专业的知名度都不能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提并论,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改善专业建设的条件,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基础,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做强传统优势专业,积极引进外部资源,给现有专业注入活力。扶持办学基础薄弱,但是社会需求较高的专业,这类专业往往具有较大潜力,通过资源的整合能够使其发展更好,与社会发展形成良好互动;此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优势互补以此解决专业建设中低水平的问题。

(二)服务地方经济,提高专业的适应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广西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传统优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其中传统优势工业包括北部湾经济区内的沿海石化、装备制造、造船、能源等产业,以及西江经济带的建筑建材、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总体来看,广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较为落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技能人才方面,专业性强。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会展等,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就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来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传统优势工业的建筑建材类在原有的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等专业基础上可以开设测绘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材料类可以在材料化学、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冶金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专业,新能源产业还可以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的基础上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矿物资源工程、海洋油气工程等专业。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相关产业链,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效益。对于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要重点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

(三)实施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互促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现有的资源和所需的资源进行整合,双方都能获得各自想要的,这正是资源依赖理论的体现。资源依赖理论是说拥有资源的双方是相互的也是动态调整的,一方的依赖大于另一方时合作的天平就会变得不稳定,这就需要合作双方相互协调维持合作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推动合作的开展。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和方法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

第一,构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和联合研发平台的探索。

第二,加强实训教育基地和企业内产业化基地建设实践。

第三,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途径。

第四,举办校企合作实战大赛、专项比赛等系列第二课堂模式探索。

第五,开展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走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第六,探索产学研教育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确保专业和人才的应用性。

贺州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走在广西新建本科院前列,先后和企业、地方政府部门深度合作,共建餐饮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村镇干部管理学院、凤凰传媒学院等5所应用型学院,明确以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为转型发展目标,开放思维,与社会各界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改善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教学的主力军,也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所谓的“双师”是指高校专任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课理论功底,也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作岗位经验。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在实际工作中实践化教学,能够切实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能够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总体来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制度。当前,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所以必须加强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而且对双师型教师的聘任也要严格把关,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要构建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强引导,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三,要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企业中去,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切身体会了才会给学生做出榜样。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又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所以改善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势在必行,正确看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寻求适合学校转型发展的教师,壮大教师队伍,更好的保障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廖容.广西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2]朱中华.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J].教育评论.2005(4).

[3]梁梅,於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7(1).

[4]夏建国,杨若凡.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評估指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6]冯成志.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优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彭旭.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8]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9]於鸿.转型背景下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研究[D].广西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业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浅论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与改革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