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移动互联”之力,促“赏识成长”之风

2018-07-12陈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移动终端

陈钡

摘要:本文提出,在教学中应以“赏识成长”为导向,将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数据交互结果作用于学科教学的促进机制,用数据体现赏识,以交互带动成长,让采集堆垒的数据成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数值参照与理论支撑。

关键词:移动终端;数据交互;赏识成长;教学促进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1-0045-03

在信息应用与移动终端深度融合的时代,有矩可寻的大数据采集基于越发简明易懂的移动终端操作,在日常生活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数值化参考和佐证。现今的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整合已不再拘泥于台式计算机运用的小圈子,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在高速网络的配合下,逐渐成为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数据的采集、汇总与交互应用方面,其“随时随地”操作的便利性和信息反馈的时效性,是台式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一直以来,笔者以“赏识成长”为导向,通过长期的实践验证,将基于移动终端进行的数据交互结果作用于学科教学的促进机制,用数据体现赏识,以交互带动成长,让采集堆垒的数据成为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数值参照与理论支撑。在此,笔者将几点心得配合操作实例与大家交流分享。

课前分析,激活学习兴趣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知识板块的学习,教师常采用导学案助学的形式进行,导学案的出发点虽基于“生本资源”,但常态导学案往往是由教师设计规划后再以纸质形式下发给学生的,这样“单向传输”的形式强调教师层面的“引导”,却缺失了学生层面的“反馈”,除了能让学生在课前按照教师的既定规划进行自主学习之外,无法给予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参考,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选择采用“电子导学案+问卷调研”的形式,将“单向传输”转化为“双向交互”,通过数据分析即时调整并正向带动学科教学。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编制中国结”知识板块中,教师可在课前采用“美篇”“易企秀”等可在移动终端上编辑操作的图文排版APP来制作电子导学案,将绳结编制的步骤流程以结合视频或图例的形式进行文字描述,然后采用“问卷网”等网络调查平台制作相应的调研问卷,再分享至任教班级的QQ群、微信群中。通过这样的操作,不仅学生能在课前对绳结编制的基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教师也能从学生提交的调研问卷中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和闪光点,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策略规划与学情调度。

这种“双向交互”的最大好处在于时效性强,通过“问卷网”后台的数据采集、分析,教师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群体,并就导学案自主学习后的新知掌握情况,在班级QQ群、微信群中实时反馈:超过87%的学生能理解绳结的基础编制方法,其中有5名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分别学会了“蛇结”“金刚结”和“水手结”的编制,相信学生跟教师一样,期待他们课堂上的分享……这样基于移动终端的数据交互与反馈,让师生之间未进课堂就已然实现了高效沟通,学生在授课之前就对课堂满怀期待,有了良好的开端,又怎会没有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效呢?

课中调研,变通评价方式

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评价机制应伴随学生群体的实践操作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但从“棒!棒!你真棒!”的口头表扬到贴小红旗、画五角星的行为激励,这些评价都没有实质性的评估标准和数值化的评价量规,教师应明确,赏识教育基于“全纳思维”,既要有包容性的认同与促进,又要认同差异化指标的存在,而非一分为二的“好”或“不好”。

笔者通过多次尝试,认为在倾向于实践操作的技能学科教学中,平板电脑整合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例如,在美术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学生作品赏析评价环节,课前教师可让各小组组长携带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在赏析评价环节中,教师分享一个调研链接的二维码,由每位小组长用平板电脑扫码获取调研内容,并针对待点评的学生作品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讨论,按照链接页面中提供的各项技能指标进行评分提交。教师根据实时采集的调研数据,即刻就能掌握各小组学生对点评作品的整体评估和各单项指标评估,在此調研数据的参考下,教师不仅能够有的放矢地对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还能从侧面了解各小组的学科技能掌握情况和认知层次,并能引导创作者与各小组代表就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评价观点进行论辩。经过这一轮气氛热烈的分组评价、教师评价和交互评价,学生能极大程度地参与课堂互动,并切实从中获得收益,不只是停留在辨识“好”或“不好”的层面,还能知道“好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更好”,进而衍化为自身的创作灵感与技能应用经验。

通过平板电脑整合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式,学生的课堂互动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同时也稳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趣的课堂氛围带来更多的教学收效,而更多的教学收效势必促进学生群体的学科兴趣,这样的良性循环,也正是教师所期待的。

课后交流,补裨认知落差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哪个学段的学生都是各式移动终端、各种网络交流平台的“原住民”,较之日常的人际交互,他们更愿意也更适应在百度贴吧、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里与其他人产生无关时差、无关地域限制的互动。笔者认为,基于移动终端的“即时互通”特性,如果能良性活用于知识技能的反馈与消化方面,对提升整体教学成效是大有裨益的。

通常教师只能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来判断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学生从放学回家到再次进入课堂,这期间正是新知是否能准确接收并内化的“真空地带”,此刻没有教师可以问询,没有同学可以讨论,并非他们没有问题需要反馈,而是没有合适的环境和习惯。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活用QQ空间的互动回复功能,让学生在课后不再是“孤军奋战”。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教师往往依托于例题来辅助讲解,单凭课堂中教师的示范并不能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如果依靠教师批改课后作业后才发现问题并做整改补裨,容易造成整体教学进度的拖沓,最好的方式就是“当日问题,当日解决”。教师可根据新授内容在自己的QQ空间发布一道带有详细步骤的例题,让存有疑惑的学生进行“二次学习”,仍有疑惑可在回复中提问,其他学生也能就此问题进行帮助解答,或许同龄人的解答更易于理解和领悟,相互间的讨论也更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吸收,教师可对解答的结果进行点赞,并评选每日“最佳答案”和每周“最佳答题者”。依托QQ空间这一网络交流平台,创建一个让学生在课外能够求知解惑的“环境”,形成一个师生、生生基于移动终端就能即时产生交互研讨的“习惯”,用学生最适应的网络交流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延展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把刻板的知识技能教学衍化成QQ空间里有趣的互动问答游戏,最大化凸显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教师应以数据采集为根本,以数据分析为辅证,在“启赏识,促成长”理念的引领下,充分利用移动终端与网络互联的高效与便捷特性,让衍生的数据交互结果助力并促进教育教学各方面的长效发展,进而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的融通环境。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移动终端
基于移动终端平台的编辑学习和交流方法
新西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初探
国内移动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校移动学习体系构建研究
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分析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手机APP在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