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亭”意象的审美意蕴探究

2018-06-28陈瑾瑜

神州·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审美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陈瑾瑜

摘要:“桃”、“亭”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被经常运用,其各自的意象表达出丰富的审美意蕴。本文通过对“桃”、“亭”意象分别进行深入剖析,对其审美意蕴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亭意象;审美意蕴

“桃”、“亭”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概念,值得每一位文学专业人士或者文学爱好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究。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关于“桃”意象的审美意蕴

(一)表达季节物语,映射爱情婚姻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的意象往往是春天的象征。宋代诗人黄升在《重叠金·除日立春》一诗中写道:“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宋代诗人陈亮在《采桑子》中亦云:“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前一首诗中,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小桃”报“春”,“桃”就是春天的使者和代表。后一首诗中,“桃”的意象更进一步,从以“桃”示“春”到用“桃”颂“春”,“东风”本来象征就是春天到来,在诗中与桃花并提,起到歌咏蓬勃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效果。“桃”不仅表现在对于春天象征,在一些脍炙人口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也表现为对于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情感映射。例如《诗经·桃夭》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通篇以“桃”起兴,既以“桃”的意象“桃花”来隐喻美好爱情的主人公——美貌的年轻女子,又以“桃花”引入桃树“果实”,并以此隐喻美好的婚姻和家庭。

(二)暗喻美貌女子,赋予道德人格

以“桃”意象暗喻美貌女子的例子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例如,不少文人骚客在诗词中经常以“桃腮、桃颊、桃花面”等来喻指年轻美貌的女子。将灿烂美艳的桃花与佳人的美貌进行关联,以此表达作者对于佳人容貌的赞美,并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其中最为典型者,当数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者在诗中把“人面”和“桃花”相提并论,将一副女子的美艳容颜与绚丽的桃花交相辉映的画面逼真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印象深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直到现在,“人面桃花”几乎成为一个形容美貌女子的固定词汇,经常出现在我国的各类文学作品之中。除了喻指美貌女子,“桃”意象也被用于形容卓尔不群、正直高贵的个人品格,例如宋代王十朋在《书院杂咏·千叶白桃》中云:“岂有夭桃艳,淡然群卉中。全身是清白,那肯媚春风。”,就以白色桃花象征清白正直的道德品格。

(三)抒发人生感怀,寄托人生理想

桃花虽然灿烂绚丽,但是其花期短暂,与之对应的人生青春时期,亦是无限美好但却极易消逝。基于此,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些红颜薄命的女子,借助桃花来抒发人生感怀的情况就比比皆是。例如,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一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在《葬花吟》一诗中戚然写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花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用落花来比拟悲凉无奈、身不由己的个人遭遇和哀伤悱恻的人生宿命,令读者为之动容。另外,“桃”在我国古代一些文学中还发挥了寄寓人生理想的作用,例如: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在其千古名篇——《桃花源记》中,给尘世间的人们描绘了一幅安宁和谐、怡然自得的生活画卷,以理想中的人间天堂表达出自己的隐逸情怀。

二、中国古代文字作品中关于“亭”意象的审美意蕴

(一)有形之亭,抒发飘逸之美

亭,指的是一种有顶无墙、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飘逸的建筑物。其形态之美被我国文学作者发掘出来,经常用作比喻独立清正的君子,代表了一种开放、明彻、通达的胸怀和气质,其意象由于在造型上的特点而生发出卓尔不群、灵动飘逸之美。例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这样描绘:“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对于亭的整体印象,以“翼然”二字来形容,传神的展现出我国亭类建筑物檐角斜出、灵动飘逸的动态之美。

(二)质感色彩,表达特殊美感

亭在建造所用的材质显现出来的特殊效果即构成质感之美。根据我国古代对于亭的建造材料,亭的种类可以分为茅亭、木亭、竹亭、石亭,较为少见的还有铜亭,同时还有许多亭子是由不同的材料混合建成的,这些亭子或者经过油漆上色、或者保持材料原色、或者被苔藓等植物覆盖,与周围的景观相映成趣,充分表达出了各异的审美情趣。明代史铿在《西村集》一诗中云:“红泥亭子开中央,朱阑碧甓周为防。”将色彩鲜艳的亭子,与周围景物色彩进行对比,表达出一种张扬之美。也有的通过对亭的描述,来展现和谐之美,例如毛滂的词句:“绿水小河亭,朱阑碧瓷,江月娟娟上高柳。”通过河亭、江月、河水、柳树等描绘出一幅安静、明丽的画面。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以“桃”意象所表达出的美好季节物语、爱情婚姻、美貌女子、道德人格,抒发出的人生感怀,寄托的人生理想,以及以“亭”意向抒发出的飘逸之美,借亭的质感色彩表达出的特殊美感,给了人们更多的审美体验,是中国古代文学作者留给今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黄仲山.论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亭意象的审美意蕴[J].云南社会科学,2012(1):156-160.

[2]趙忠.桃花题材和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的特定涵义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4):120-122.

[3]马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118-120.

猜你喜欢

审美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