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2017-01-21李琪天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行为音乐教育

摘 要《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是一本艺术教育类通史系列书籍,以朝代分段形式论述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相关内容。全文从“品味作者的学术人生”、“品观该书的知识体系”、“品尝该书的优长得失”三个部分展开,究其学术和教育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行为;思想

1 品味作者的学术人生

修海林是中国研究古代音乐史以及音乐美学等领域的泰斗级音乐学家,1983 年,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顺利毕业,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任教,并曾兼任了多项专业领域的职务,发表学术论文近两百余篇,著作十余本,其中包括《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等等,为音乐学、音乐教育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2 品观该书的知识体系

本书是一本音乐类通史书籍,论述中国各朝代音乐教育活动和思想主张,以史料为基础,涵盖相关制度、设施、代表人物、传承方式等内容,着重关注与整个社会文化之间发展关系。总结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经验和规律,每个时期主要包括音乐教育行为和思想两个内容。

氏族社会,音乐教育起源和发展归结于宗教性祭祀乐舞活动。通过人类对神灵的敬畏所产生的祈祷活动沿袭,音乐教育才有一定的雏形。夏商周时期,社会制度的过渡,音乐功能改变,逐渐往享乐音乐偏移。商代乐教发达,拥有大量礼器和乐器。西周的礼乐制度包括国学和乡学,其音乐教育思想当属以周公的“敬德”、“保民”为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随着私学兴起,教育重心转移,对官学造成影响。“礼崩乐坏”背景下,音乐教育职能从乐教向专业技能教学转变,大量乐师、乐工转至民间,使音乐教育社会化。该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孔、孟、荀三位的儒家思想为代表。孔子把乐教作为人整体的教育,从美学角度论述音乐审美体验,保持“和”的情感态度,主张乐教知行合一,是为立人行事。孟子主张性善论,通过君王实施仁政来稳固民心,提出君王应“与民同乐”的观点。荀子在孔孟的乐教思想基础上,主张“性恶论”。

秦朝的文化统一,使音乐教育从培养人才转变学习各种音乐知识。秦汉乐府的成立,音乐教育以乐师音乐技艺传授为主。专业机构的建立,使教育活动更丰富、目的更明确。汉代琴学文化已成为代表性社会教育,同时注重专业技能及音乐素质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思想上以《淮南子》、董仲舒以及《礼记·乐记》的儒家思想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随着西域文化的广泛传入,所谓的“社会文化背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体现在经学、官学衰落、女乐兴盛、玄学发达及佛学传播。这些音乐传教活动,从人类学的角度是作为音乐文化沿革的方式。清商署作为宫廷俗乐机构,满足娱乐需求并留下大量作品史籍,不仅作为客观的音乐作品,间接地作为广泛传播这些作品的音乐行为。相比下,雅乐已陷入发展的低谷,只能承担着俗乐所不能承担的歌功颂德功能。中原的“清乐”、西域的“龟兹乐”,以及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产生的新乐种“西凉乐”使音乐呈现多元化,不同的音乐衍生出不同音乐传习活动。

汉至魏晋的琴学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音乐教育,分为世家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教育模式,不仅对琴技的传授,更是文人修养的教育方式,注重自然形成。该时期音乐教育思想体现在嵇康《声无哀乐论》、阮籍《乐论》中。嵇康的“声无哀乐”是一个音乐美学的命题,主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他认为自然的教育更能达到教化的功能。

隋唐时期,音乐教育非常发达,官学专业机构日益完善,各类音乐传教内容日渐丰富,宫廷音乐活动重新繁荣,带动了宫廷与社会在音乐教育上的发展。琴学教育继续发展,涌现了如王通、赵耶利等文人琴师。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王通、白居易的礼乐教化思想,其基础也是建立于儒家思想本源。

宋、辽、金、元时期,音乐教育呈现世俗性和民间性特点。戏曲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音乐教育发展,使教育行为商业化。其声腔体系的发展和传播,离不开艺人不断学习和创新,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传教行为更为普遍。元代,早期的中西音乐交流活动开始,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有一定影响。宋明理学的兴起,成为宋代典型代表。周敦颐提出“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强调音乐对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教育是为国家招贤纳士的途径,忽视传统乐教之重要性。

明清时期,皇权专制下的官学教育进一步加强。宫廷音乐教育极力恢复雅乐,为皇权服务,文本中大量史料论证明代在雅乐活动中规模之大。琴学传教发展逐渐形成流派传承的形式,例如“浙派”、“虞山派”等,流派各有自身独特风格。戏曲音乐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并通过民间戏班完成音乐传教,从而该时期戏班成为社会中非常活跃的群体,昆腔经改革逐渐成为“官腔”。清代戏曲在此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活动以世俗性和社会性为主要特点。音乐教育思想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受原始儒家影响。

3 品尝该书的优长得失

从氏族社会起,历经各朝各代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一部完整发展史。影响音乐教育活动发展的因素,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朝代的更新一方面推动音乐教育发展,同时旧的音乐教习消失。除此之外,音乐活动机构的建立也会影响音乐教育活动。该书在行文上有专业性、历史性以及逻辑性,让人读起来没有费劲之感,对古代音乐教育的总结概括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各位学者阅读。对于此书的建议,在各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中涵盖面不够广,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只收录了儒家的代表思想。除此之外,文中没有图片、谱例等内容,缺乏观赏性,建议编者进行适当补充。

参考文献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琪天,女,现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音乐教育学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

导师:杨和平教授。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4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行为音乐教育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与希腊古代洪水神话比较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