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软技能缺失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2018-06-15李智芳闫广芬

职教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技能培养

李智芳 闫广芬

摘 要:文章针对不同学者对软技能在行业中的重要性认知,总结形成软技能的基本要素,并以高职学生为对象,陈述软技能在团队协作、沟通以及适应环境等方面上的缺失表现及导致原因,进而针对软技能缺失的普遍现象提出通过学校环境整体构建与学生自主锻炼的举措来进行软技能的培养与优化。

关键词:软技能;高职毕业生生;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李智芳(1994-),女,河北张家口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闫广芬(1964-),女,河北沧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编号:15JZD043),主持人:闫广芬。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148-04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工种的不断出现,社会对适应新工种的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软技能已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更侧重学生的硬技能培养,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软技能成为各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梳理软技能的定义对全面认识软技能的社会效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软技能培养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软技能研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何谓软技能?国外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表述。英国知名软技能培训专家艾玛-苏·普林斯(Emma-Sue Prince)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软技能》中区分了硬技能(Hard Skills)与软技能,她认为硬技能通常是与技术性的知识和对工作流程或过程的掌握有关,软技能则是指求职者在面试时如何表现,以及是否拥有自信,其中包含适应能力、批判性思维、知彼解己、正直、乐观、积极主动、反弹力[1];罗伯茨(M.M.Robles)把硬技能看作是人们在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一种技术专长和知识,把软技能更多看作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2];佩罗(Perrault)将软技能定义为除个人的技术和知识技能之外的个人特点和能力,其中包括演讲、写作、倾听、合作、管理时间和问题解决能力[3];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将软技能定义为通用技能,包括非学术能力有关的认知元素,如积极的价值观,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和终身学习”[4]。国内学者针对软技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有学者把软技能看作是人在职业发展中必须具备的那种适用任何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5]。也有学者认为软技能是在职业过程中体现出来那些由个性、性格、责任心、自信力、服务意识、沟通、分析、管理等要素组成的个人能力特质[6]。综合来看,软技能与硬技能于个体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较于硬技能而言,软技能是一种非专业性、通识性的技能,一般认为包含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能力等。

一、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的表现

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侧重学生应用技术的教学,忽视软技能培养的局限性。这种只关注其一而不顾整体的培养模式,与社会职场所需人才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偏离度。在当今经济日益呈现全球化与技术化的过程中,社会的劳动人力资源仅具备较强的技术知识与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年轻人更必须能够与来自团队中的具有其他文化特征的人一起愉快地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写作与表达能力,特别是能以多学科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尤其是能批判性地评估信息[7]。然而,相比专业性较强的硬技能而言,尽管这些软技能在大学生就业及日常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它并没有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团队协作能力不足

在职场中,为完成企业共同目标需要目标实施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配合、互补优势[8],如今很多招聘单位都要求毕业生要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因为很多工作任务都不再是单单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但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受办学理念、课程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更多是以个人角色完成学习活动,团体性活动不足,这样就决定了学生获得的团队合作机会较少,致使在为数不多的团队活动中,更容易出现同学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有些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些同学参与性与合作意识不强,甚至在团队合作中消极以待;在小组合作中因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导致能力强的学生在小组中发挥支配性作用,而其他学生成为“陪衬”性配角,教师布置的“小组作业”反而成了个别同学的作业。

(二)就业沟通能力薄弱

人际沟通是个体或群体与沟通方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换各自意见、观念、愿望实现相互认识的过程[9]。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在职场中与同事及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美国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项关于社会对企业中不同管理层及基层员工的素质要求的调查,最后得出著名的“哈佛表格”的结论: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其所从事的岗位技能虽然各不相同,但沟通协调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却是同等的重要[10]。但由于在高职教育中侧重的是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培养,学生虽然是教学中的主体,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被默认成为了“听众”,话语权几乎掌握在了老师手里,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很少,最终课堂上出现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教师偏重传授,学生重在听讲、模仿。久而久之使得学生的话语权被“无情”剥夺,学生的沟通能力自然会受到更大影响,致使在以后的职场中常因沟通能力不足而影响工作。

(三)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缺乏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个体依据外在的环境情景变化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从而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把适应看作是个体通过自身活动去适应外在客体变化的过程[11]。适应社会是学生对新的环境的一种自我调适,也是对新的工作岗位的认知到熟知的过程。就现代社会和职场而言,与以往相比更加变化莫测。在这种环境下要想取得成功则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面对变化个体自身能够及時做出调整甚至改变。在自然与社会的生存法则中的适者生存即是同一个道理。那些不能够适应变化的人将很快会被社会和企业淘汰,但由于高职学生习惯于学校这一种“温室”环境,自然对外在的社会变化缺乏相应的观察力与适应能力。

二、高职学生软技能缺失的原因

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对高职学生就业和全面发展造成了直接性或间接性阻碍。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宏观层面上的人才培养、中观层面上的教育教学,以及微观层面的学生个体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观念滞后是高职毕业生软技能缺乏的首要原因

一是高职院校通常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及实际教学中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之中,围绕技术要素不断夯实专业基础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最终在毕业之际将学生塑造成为一名具有较强专业技术实力的毕业生,表现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短平快”的这种可见性目标。二是培养软技能的相关意识较弱,缺乏关于软技能在学校教育及就业中的作用的了解,然而也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与做法使得软技能难以得到相比硬技能同等重视。很显然,仅仅具备硬技能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实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硬技能的确在学习生涯和日后工作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但这仅是业务工作中的一个方面而已。现实的职场已经明白无误地表明,单有专业技能还不足以说明一个新入职人员对实际工作的胜任力,还需要具备维系这些专业技能发挥作用的软技能的支撑。刘康声对8省(直辖市)60家企业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显示:对企业发展重要性而言,7%的人认为硬技能重要,68.6%的人表示软技能重要,而24.4%的人认为同等重要[12]。

(二)教育教学过程中关于软技能培养能力不足造成高职学生无法有效习得软技能

尽管对软技能的了解并非足够深入和全面,但当面对学生表现出与人合作能力不足、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能有效与人沟通时,一些师生也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认识到培养和提高軟技能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国内关于软技能培养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缺乏软技能的实际训练与操作性的方案与行动,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实施。目前急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解决的几个核心问题需要梳理:一是软技能形成的机理是什么?二是软技能的载体形式是什么?三是软技能的教学模式有哪些?四是软技能的课程设置方式、课时、教材编写等。硬技能可以通过老师教授、学生记忆及练习短时获得并可以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相比之下,软技能的习得,如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三)学生对软技能的认识不足也成为了软技能缺失的重要一环

澳大利亚的一项员工品质调查表明:在对500名商业决策精英的问卷中,他们普遍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技术优势明显,但解决问题和与人交流等能力偏低。并认为大学生最应该具有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13]。学生处于学生角色与社会职场角色的过渡性角色阶段,因而对社会职场的岗位及岗位角色的认知、岗位工作职责、岗位任职资格及岗位的胜任力客观存在认知上的不足,也就决定了他们难以对未来岗位所需要的社会标准有清晰的理解,因此对软技能的内涵自然也就缺乏足够的诉求。

三、提高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中团队协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缺失性表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培养与优化高职学生的软技能成为当务之急。综合前人研究及迫切的现实需求,现提出以下培养及优化建议。

(一)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是提升软技能的必由之路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4]。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界定为软硬技能共融的新一代高职人才。针对现实情况,石伟平教授认为,学校不能只关注学生“硬技能”培养,还要或者“更要”注意培养从事任何工作所需要的“软技能”。如果高职教育过分重视硬技能,却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视而不见的话,培养出的学生便成为了只有专业,没有素养,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的人[15]。这显然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同时也会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教育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和精湛方面,更应体现在掌握技能的人所具备的人格精神内涵方面[16]。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到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转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软技能。

(二)改进教学是高职毕业生软技能提升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要进行课程调整。高职院校的课程通常都是关于硬技能的课程,软技能课程相对薄弱,因此首先要加大软技能课程的比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接受软技能的相关学习;其次要在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适当开设艺术、科学、心理健康、文学等课程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软技能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适用软技能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以布鲁纳为代表人物的发现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马丁·瓦根舍因为代表人物的范例教学模式,则关注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统一、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以罗杰斯为代表人物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构建人际关系良好与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来发展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上述种种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软技能的学习与培养,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相关软技能。同时,学校要聘请专业的软技能培训专家对学生进行定期培训,其活动训练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训练、时间管理训练、适应能力训练等诸多方面。培训师通过专业的测评指标对学生目前的软技能水平加以评定,发现学生软技能中亟待提高的方面并加以着重培养。

(三)转变学生学习观及强化第二课堂是软技能提升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高职生局限于校园学习、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对现代企业的要求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唯技术至上”的片面认知中,殊不知现代企业早已不是对技术的单一要求。因此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软技能在其学业及职业发展生涯中的重要性和培养的必要性。同时要强化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实践活动补充与完善,其作用往往具有第一课堂延伸的功能。基于对第二课堂的基本认知,强化第二课堂建设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需要做好校内、校外两大板块。一是校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社团组织的各类赛事活动,使学生们能够通过此类大赛学到课堂上不能够习得却在就业市场中极为看重的相关能力,学生能够在这些比赛中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有些高职院校还为学生单独建设了“众创空间”,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专业的外部环境。二是校外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用人标准。这既可以对照用人标准進行对比,找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今后针对薄弱方面加强学习,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

(四)引导学生牵手企业与放眼社会是提高毕业生软技能的关键

校企联合是高职教育实现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17]。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譬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组建“企业学院”,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校企合作的项目任务中。此外也要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双向互动,即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素质拓展,企业到学校开设讲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素质拓展中提高软技能,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其中实习锻炼是学生形成软技能的活动形式,也是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目前却出现了“实习形式化”现象,学生不仅没有利用实习机会提高软技能,甚至以一种虚假的方式丧失实习机会,无形将实习这一重要环节架空。高职生在最后一个学年要充分利用好实习机会,将前两学年在学校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真实的岗位中,只有在真实的岗位中才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亟待提高的能力及素质,同时也能够在工作中提高软技能。

重视“软技能”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战略选择与必然要求,是改造职业教育中过于狭窄的技能教育的有效措施,是进一步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不能再单方面注重硬技能的传授,而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兼顾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将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软技能”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从实际的情况看,是一个复杂而又涉及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才能真正使软技能成为高职学生的硬装备。

参考文献:

[1]艾玛-苏·普林斯.高效能人士的7个软技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0.

[2]M.M. Robles, "Executive perceptions of the top 10 soft skills needed in todays workplace,"[J].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012(4):453-465.

[3]Perreault, H. (2006). What makes the soft skills so hard?[J]. The Delta Pi Epsilon Journal, 2006(3):125-128.

[4]MOHE (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Malaysia). (2006). Modul pembangunan kemahiran insaniah (soft skills) untuk Institusi Pengajian Tinggi Malaysia. (Soft skills development module for Malaysi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M]. Serdang: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Publishers.

[5]汤霓.2030年,软技能比硬技术能更受青睐[N].中国教育报,2016-1-19(004).

[6]叶翠兰.当代高职学生软技能现状及其提升对策——以成都某高职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5):28-32.

[7]C. Gewertz, "Soft skills in big demand"[J]. Education Week, 2007(40):25-27.

[8]王忠伟.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3):169-170.

[9]张丽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0):111-112.

[10]王峰.培养高职生的人际沟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42+45.

[11]肖云,周卓华,蒲清平.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6(4):29-33.

[12]刘康声.企业对高职学生能力需求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1):12-13.

[13]李铁斌.软技能若干问题研究新进展[J].学术论坛,2013(3):195-199.

[1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64/200704/21822.html.

[15]喻穹,黄新文.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98-100.

[16]石伟平.当前我国高职改革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5.

[17]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技能培养
刍议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
浅析技能培养为主的中职计算机教学
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影响的研究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职校电类专业学生电子线路装接技能培养途径探讨
推进中职学校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
如何培养中专英语学生的阅读技能
凸显技能培养,展示个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