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定位及途径研究

2018-06-15史艳霞汤晓华

职教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集成化职业化

史艳霞 汤晓华

摘 要: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开始与地方本科联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5年升级为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确立了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中高本硕”贯通的办学层次定位,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支撑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办学目标定位,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借鉴德国“双元制”、美国工程教育理念,经过5年多的实践探索,自动化本科专业构建了从“学徒工人”到“技术员”再到“现场工程师”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形成了“校企合作、双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双证融合、职业化”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建立了“行动导向、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和“第二课堂、工程坊”的开放式工程实践创新教学样板,探索了一条适应产业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职业化;集成化;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史艳霞(1965-),女,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自动化技术;汤晓华(1973-),男,天津机电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电力工程及自动化技术。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应用技术大学‘三化一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编号:VESP3004),主持人:史艳霞;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标准培养的模式研究”(编号:VE10032),主持人:徐琤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172-05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培养掌握国际通用知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应用型人才,借鉴国外应用科技大学、双元制大学的经验和教学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特色,植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2012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始了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为更好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1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十项措施》明确提出“在海河教育园区建设与新区优势产业对接的应用技术大学”,并指出以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启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研究工作;2015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升级为国内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即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具备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资格,自动化专业等成为首批三个招生专业。

一、借鉴国际先进工程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都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德国工程师的培养部分来自德国“双元制”大学。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产品的高质量,以及保持其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双元制”大学,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的工程素质培训和提高,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目标直指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被称为是“工程师的摇篮”。

国际基于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大致经历三种范式的变迁——技术范式(技术主导时期)、科学范式(科学主导时期)、工程范式(回归工程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而割裂了工程本身,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所谓“回归工程”,实际上就是回归工程的本质,强调工程教育应当综合考虑工程情境并回归工程实践,有利于摒弃狭隘的科学与技术认识理念,重构工程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学”,重新提倡工程教育为工程实际服务,应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大规模的、复杂系统的分析与管理,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集成,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涵义。工程师既要关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设计、销售,还应该关注所服务的企业、顾客、公共政策、环境等更广泛的内容。

由此,“校企合作”是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模式,其目的将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培养的学生在具备宽阔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岗位能力;“回归工程”是工程教育的本质,通过工程项目中实践与创新的交替与融合,实现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方面的改善和升华。

二、國际化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与人才培养定位

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源于天津滨海新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源于天津市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的迫切需要,也源于现有中高职在校生和毕业生对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

(一)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将调整疏解北京市非首都核心功能。根据滨海新区有关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在新区重点打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石油化工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粮油食品、生物医药五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一批区域级产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优势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到9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60%。这些产业的聚集发展,需要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特别是随着产业层次的升级,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层次逐步“上移”,培养更多创新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企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现场工程师、产品实现工程师、工艺实现工程师等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对改进产品设计、优化生产工艺、提升设备效率、规范操作流程提出解决办法。企业普遍希望这部分人员既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目前实际从事这部分岗位的人员,一部分来源于现有普通本科高校培养的理工科毕业生,一部分来源于现有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但95%以上受调查企业反映:现有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但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还需要企业付出较大成本培养后才能胜任岗位,且在培养期间流失率很高。高职毕业生吃苦耐劳,实际操作能力较强,但学术理论知识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向上延展的难度很大。

据统计,天津市普通本科高校每年毕业6万余人,但由于其学术型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无法有效提供面向产业一线的急需人才;高职院校每年毕业5万余人,受限于生源质量和培养时长,难以达到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一步精准办学定位,培养急需人才,对于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支撑高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二)满足人才进一步成长需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之举

近年来,天津在中高职衔接、系统化培养上已有所突破,实施了“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五年一贯制”、“四年制本科联合培养”等项目。但职业教育的学历不高直接阻碍了青少年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制约了现有中高职毕业生的上升通道。由于无法直接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接受本科教育,每年仅有少量的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参加“专升本”考试或通过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破格进入普通本科高校,毕业后也不再选择从事相关技术技能岗位,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技能人才的“流失”。此外,根据对海河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近三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90%的在校学生希望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85%的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有继续提升的需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创建,打通了学生从中职、高职、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平台,对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落实教育部部署要求、探索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新的实现形式的迫切需要

教育部在重点推动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的同时,也鼓励有条件、有特色的地区开展其他形式的探索实践。天津市正在结合全市高等教育总体情况,实施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办学转型和质量提升,整体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天津市海河教育园区聚集了全市优质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综合性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及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等,布局结构上缺少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依托园区、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充分发挥园区内高职院校国际化、校企化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果;整体构建优势专业(学科)群与优势产业群对接的格局,打造完整的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链;有效推动优质办学资源的集约利用,专业组群布局和产业对接的最优化,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经验借鉴。

天津中德在进行“双元制”高职教育探索和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理论研究和借鉴的基础上,经过4年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德特色”的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9月自动化专业正式独立招生培养,为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化培养从实训基地、师资队伍、课程打下基础。

三、国际化本科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经验借鉴

创建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服务国家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直接融入区域产业的发展。它是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的大学类型。从职业教育角度探索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产教融合,“双元化”校企交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及社会需求相结合。这也是天津中德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切入点,借鉴德国工程师人才培养教育理论和培养经验——特别是德国“双元制”大学人才培养理念,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主线,展开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同时,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将企业员工培训内容有机嵌入专业教学计划——“嵌入式”教学模式,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依托“校内课堂+教学工场+生产一线”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与企业教学环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相互补充,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构建“平台+岗位”——“职业化”的课程体系

职业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具有特定的功能,职业不僅规范职业劳动,也可以规范职业教育就业面向岗位(群)、培养规格、课程和教学标准,为此,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中“做什么”展开课程设计,以“怎么做”进行教学训练。以职业为主线,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按照工厂职业岗位“技术工人→技术员→准现场工程师”的人才成长过程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程实践体系。也就是基于工人岗位,展开技术工人职业岗位基本技能培养,构建专业基础技能实践模块,按照岗位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展开工程实践训练,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基于技术员、现场工程师职业岗位,围绕专业核心技术,构建“项目化”专业技术实践模块,实现应用型工程人才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工程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职业能力持续积累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高度复合的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基于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引进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论证体系,建设与本科对接的专业技术理论学习平台,构建“平台+岗位”课程体系,实现“双证融合”——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化”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职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图1为自动化专业“平台+岗位”课程体系,按照工厂职业岗位“技术工人→技术员→准现场工程师”的职业化人才成长路径构建培养体系,也就是针对技术工人职业岗位构建基础工程实践模块,在第1、2、3学期分别以钳工、维修电工、电气设备安装工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准设计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实践模块,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岗位能力;针对技术员、现场工程师职业岗位构建专业综合技术技能实践项目,以技术应用为导向,围绕专业核心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运动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工业网络技术,以技术员、现场工程师职业岗位典型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在第4、5学期展开电子工程、电气工程两个工程实践项目,第6学期学生根据自己职业兴趣,从智能控制工程、过程控制工程方向中選择一个工程实践项目,构建“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创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化”的培养路径。

(三)打造“ECCI”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

1.“ECCI”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综合是工程的本真逻辑,工程具备三个自身的特质,即集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由此“回归工程”的本质就是以工程教育的集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展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此,基于“回归工程”教育理念,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由学科方向转向工程技术方向,以技术应用为导向,以工程实践项目(Engineering practice project)为导引,通过工程实践,实现核心技术(Core technology)、综合应用(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创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培养,从而创建了以项目实践为统领的“ECCI”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

2.“集成化”的课程设计。“ECCI”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的设置理念,以技术员、现场工程师职业岗位典型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作-优化创新的完成工程实践项目设计实施的工作过程,展开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工程创新实践“集成化”的课程设计(图2),形成项目贯穿、三级能力递进——“核心技术—专业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训练体系。教学过程按照项目的整体工作过程展开教学,从而专业各课程学习不再独立分散,而通过工程实践项目使各课程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工程项目规划实施能力,尤其是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强化工程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3.“项目化”的教学组织。ECCI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技术能力训练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围绕工程专项应用技术设计的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展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针对性培养;综合实践课程围绕工程集成性、实践性,以项目实现运行全过程、按照综合实训的教学模式,展开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工程实践创新课程围绕工程创造性,围绕项目开拓创新,以第二课堂、开放式工程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展开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职业素质,建设管理评价体系

从应用型人才定位出发,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改革考核方式,依据专业能力考核标准,对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进行考核,建设基于过程考核的专业能力考核、知识目标考核、方法能力评价、社会能力评价考核体系。深刻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实质,将“学生管理”升级为“职业管理”,辅导员、职业素质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三项工作合为一项工作,将学生管理、职业素质教育、就业服务的三重合一,即新定义的“职业管理”。通过新的管理评价体系,强化职业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团队合作和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Edward F. Crawley,查建中,Johan Malmqvist.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2]项聪.回归工程设计: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动向[J].高教探索,2015(8):51-55.

[3]李茂国.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7-58,65.

[4]吕景泉.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5):10-14.

责任编辑 吴学仕

猜你喜欢

集成化职业化
浅谈大商业综合体智能化管理
中职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浅析集成化建筑生产方式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信息化财务监控分析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
经理人要走向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