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卷入”课堂教学

2018-06-08贾会巧

关键词:求知欲兴趣情境

贾会巧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要坚持以趣激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引发学生思考;巧设练习,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调动到最佳状态,才能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兴趣;求知欲;情境

中圖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3-0023-03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明确了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怎样的品格与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要着力于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培养习惯,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调动到最佳状态,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卷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现结合一些经典课例谈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以趣激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给予学生的第一个信息能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奋中心迅速集中到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兴趣对学习起着促进作用,愉快教学法、和乐教学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洛克认为“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的时候,也就是兴趣最浓的时候”。巴甫洛夫的研究也表明,兴趣能增进并引起大脑皮层的积极态度,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学习的效果就会增强。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成为有效课堂的切入点。

例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笔者这样导入:

教师完成板书并提问。

5( )=50( )=500( )

师:在括号里填上什么单位名称,就可以使等式成立呢?

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被“吊”起来了,对学习这一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教学“整数乘以小数”时,笔者这样导入:

教师在黑板完成板书并提问。师:这道题做对了吗?

学生很快就会判断出不对,再提问:你能帮老师改对吗?

学生1:去掉4.2中的小数点(运用旧知识:14×3)

学生2:14中间加上小数点,改作1.4(上一节课刚学的知识:1.4×3)

教师给予肯定后继续提问。

师:学完今天的新知识,你就会掌握一种新的改错方法,大家想学吗(新知识:14×0.3)?

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兴趣自然就产生了。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把握一个“趣”字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引发学生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认为“强迫的东西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皮亚杰也曾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是重建,而不是简单的传递给他。这就要求新授环节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设计现实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体验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正如顾泠沅先生所倡导的:该听的学生听了;该想的学生想了;该做的学生做了;该说的学生说了。只有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动高度统一,才能让智慧和灵感迸发。

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首先要求计算

教师接着提问:这几道同分母分数加法中,有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得出:

这时学生也会发现“同分母分数加法”变成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变成了新知识。

教师指住箭头,适时点拨:该怎么计算呢?学生有刚才的经验,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会利用逆推思维创造性地想到:进行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这样“搭桥过渡”,让学生通过思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自己便能掌握新内容。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操作情境:

请同学们取出带来的土豆,和老师一起“变魔术”。

首先将土豆平放桌面,垂直切一刀。

师:你发现什么了?摸一摸。

(出现一个面,平平的)

教师板书:面

(然后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师:你发现增加了什么?再摸一摸。

(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

教师板书:棱

(接下来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

师:出现了几条棱?

生:三条棱。

师: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教师板书:顶点

这一环节通过切、摸,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各部分名称,经历面、棱、顶点产生的过程,感受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出奇制胜的操作情境不仅让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致勃勃,相信这样认识的面、棱、顶点也会记忆深刻。

教学“比和比例”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

教师提问:全世界大约有60亿人,其中舌头不能卷起来的有多少人?

一开始学生茫然,教师鼓励想办法解决。学生经过讨论,想到:可以看看教室内有多少人的舌头不能卷起来。

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同学们自己做起实验。

大家迫不及待的去试自己的舌头能不能卷起来,同时还去检查同桌的舌头,小组长进行着统计,就连在现场听课的老师们也按耐不住纷纷效仿。

新颖的探究情境,将学生深深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巧设练习,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在安排设计练习时,要注意把握“度”,体现“巧”。设计的练习要有坡度、有深度、有密度、有广度,要以少带多,以点带面,由易到难,巧中取胜。设计得当的练习可以再次升华学习效果。

在一次示范课上听到了这样一次练习,这位教师讲的是“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新授完后,她是这样安排的:请每位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10个%,而且要求一个要比一个写得好。同学们开始认真写。过了一会儿,教师喊停,让同学们汇报完成情况。大家很踊跃,有的说写了五个、有的说写了四个。教师又出巧招,让同学们试着用百分数汇报完成情况或与别人的比较情况,大家的兴趣更浓了,气氛更热烈了。这次练习可谓一举四得:练习写法,巩固读法,又给下一节课(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做了铺垫,还交给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

情感卷入、智慧飞扬。若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做到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培养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就能够全身心投入,尽享成功的欢乐。师生便可共生焕发生命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求知欲兴趣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求知欲——学习的叩门砖
刍议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把听众研究透:做好电台少儿节目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