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改编的本土化及其文化折射

2018-06-07唐迪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本土化

唐迪

摘 要: 随着中国版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的上映,中、日、韩三国都对东野圭吾的这部著作进行了电影改编,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的阐释,使其更加符合本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日韩三国的社会文化心理。

关键词: 本土化;人物设定;主题表达;文化折射

中图分类号: I106.4;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78-04

《嫌疑人X的献身》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获得了多项大奖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叙事与推理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打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叙事模式,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并在完美的推理,引人入胜的诡计背后,使我们对于爱、人性和现实有所思考。小说的影响力也使其不断被搬上荧幕,日本导演西谷弘在2008年率先对小说做了电影改编的尝试,文化的契合性使电影将小说高度还原出来,也是目前电影改编中最忠于原著的版本。随后,韩国和中国在符合现实生活情境和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编,人物设定和主题表达上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人物的“本土化”

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打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常规,开篇交代凶手是女主人公花冈靖子。靖子作为小说中的女性核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在与前夫富坚慎二的冲突中杀死了富坚,在绝望中得到了邻居石神的帮助,并在石神的安排下做出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从石神的角度来看,之所以帮助靖子母女脱罪,是基于爱,但又不仅仅是爱。原本,数学对于石神来说,是这世上唯一的崇高的有意义的事物,但当只擅长数学的石神无法在数学上有所发展的时候,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在这个时候,靖子母女的出现吸引了石神,将除数学之外的另一种美展现给了石神,石神被吸引着、感动着,生命也因此被拯救。而对于靖子来说,石神应该是在绝望之中的唯一希望,从最开始的怀疑逐渐到完全的信任,石神之于靖子,一方面是依赖的希望,另一方面是难以偿还的恩情。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汤川学,他与石神之間有着天才间惺惺相惜的友情,同时又是石神完美犯罪的破解者。汤川作为追求真相的一方,将现实赤裸裸地展示在靖子面前,并将石神的“献身”式爱情传达给靖子。

小说将石神如何为靖子脱罪以及如何制造完美的犯罪作为推理的中心,但石神与靖子之间无法构成矛盾冲突,除去警察草雉、追求者工藤等这些次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就是汤川学,作为拆解石神完美犯罪的一方,与石神和靖子之间构成了复杂的三角关系。中韩两国对小说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韩版电影对于人物的改动是最大的,将小说中物理天才汤川这一角色删去,重新塑造了郑警官这一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迎合了近年来韩国电影大热的犯罪题材。郑警官这一角色有双重身份,一个是负责查清真相的刑警,另一个是金石固的高中同学。警察的身份使他必须做法理的维护者,无法像小说中的汤川一样可以游离于法理之外,同学的身份又使他对金石固有着恻隐之心。除此之外,韩版电影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改编成了小姨与外甥女的关系,加深了金石固与白花善之间的爱情纠葛,一个单身的漂亮女人,她的美丽对男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她也拥有更多的选择,外甥女也不是她必须负起的责任,但是她依旧选择为了外甥女委曲求全,甚至不惜犯下杀人的罪行,彰显出小姨对外甥女的爱完全可以与母爱相媲美,凸显出韩国的“家族主义”观念依旧很浓厚。电影弱化了小说中石神与汤川之间的关系,加深了石神与靖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但金石固、白花善和郑警官之间依旧构成一个相互联系和冲突的三角关系。

中国版电影在人物设定上依旧保留这种三角关系,基本上是最忠于原著的改编。改动最大的是汤川这一角色,唐川可以说是汤川和郑警官的结合体,警察大学副教授的身份为他增加了警察的色彩,使他无法像汤川一样游离于法理之外,同时他与石泓之间依旧有着天才间惺惺相惜的感情,比起郑警官和金石固之间有着更深一层的友情。中国版改动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叙事手法和情节,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增加了故事和人物更具有悬疑性,同时将小说中的“几何问题和代数问题”变成了“走出去还是走下去的选择”,石泓最终走进电梯,选择了“走下去”,唐川最终选择顺着阳光“走出去”。电影还增加了石泓与唐川和警察飙车的戏,颇具观众比较喜爱的香港警匪片的味道。

无论是从小说还是电影版本的改编来看,都以石神、靖子与汤川之间比较稳固的三角关系为基础来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其不同之处就是为了符合本国国情和迎合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所进行的本土化改编,小说中的人物体现的是上世纪90年代经济萧条带来的人的迷茫、我缺乏安全感的心态。人们像钟表一样有条不紊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去在意别人,正是日本“失去的十年”中人性冷漠的真实写照。中韩两国在进行电影改变时就不需要去还原这样的时代背景,韩版更倾向于去体现人性的“真”和“善”,中国版更倾向于表现在现代社会下“法理”与“人情”的碰撞。

二、 主题表达的不同之处

东野圭吾作为日本著名的推理大师,他的小说表达的主题也是多元化的。以《嫌疑人X的献身》来说,东野圭吾曾评价说:“这是我能想到最纯粹的爱情,最好的诡计”,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将其看作为一部推理小说,在复杂的案情背后是对爱情和人性的思考。石神对于靖子的爱并不是世俗之爱,而是一种带有神性的“献身”式的爱,或者更深层的来说,他爱的不能说仅仅是靖子,而是靖子母女在一起时所创造的那种美。这种美是一种可以与数学相媲美的崇高的存在,石神“他压根没有想和她们发生关联的欲望,他认为她们是自己不该碰触的对象。同时他也发觉数学也是如此,对于崇高的东西,光是能占到边就够幸福了。妄想博得名声,只会有损尊严。”[1]靖子之于石神,不是世俗爱情的对象,靖子母女之间体现出的温情与爱,是与数学同等崇高的东西,这时她们便不再是现实中的人,而成为一种信仰的符号。小说中所表达的致为纯粹的爱是包裹了“神性”的“献身”式的爱,是靖子拯救了石神,让他觉得“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个人。”[2]靖子拯救的不仅仅是石神的生命,还有破碎的信仰,所以石神为了拯救靖子母女所做的一切就可以理解了,他是报恩,是为信仰献祭。

从主题表达这一点上来看,韩版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加本土化和生活化,从电影名《嫌疑人X》把“献身”一词去掉可以看出,对小说中爱的“神性”有所削减,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如果说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最为纯粹的爱”,那么电影要表达的正好与小说相反,是“最世俗的爱”,一个男人如何卑微的爱着一个漂亮的女人,他会在收到喜欢的女人送的围巾的时候开心不已,会把她给自己的便利贴留言小心翼翼的保存,他用这种自我牺牲去换白花善的那句“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那片心意”。电影将所要表达的主题是集中在“什么是爱情”,就像电影中年少时郑警官戏弄年少时的金石固一样,爱情是丁香花,闻起来很香,尝起来苦涩。另外,电影将汤川这一角色集中在郑警官身上,将原本纠结的情理法这条线明确化,以及情感战胜法理的人文精神关怀。在影片的结尾,白花善并没有像小说中和其他版本的电影一样去自首,那么,我们可以看作,在情感与法理的斗争中,是情感占了上风的。

在处理情与法的关系中,中国版电影似乎更倾向于法理的公平公正性。电影也对汤川这一角色进行了改动,唐川这一角色保留了小说中汤川物理天才的身份,也就保留天才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但同时赋予了唐川警察大学副教授的身份,也就将小说中原本处于情理法边界间的汤川拉到了法理这一方。从剧情的发展来看,唐川似乎是以一个既是警察又是朋友的身份来追求案件的真相,在得到真相以后,被迫与石泓走向对立,在经过情感和法理的纠结后,最终选择了法理这一方。小说结尾,唐川与石泓在电梯里相遇,石泓问汤川:“这个问题难吗?”唐川回答:“难。”然后转身走向一片光明,而石泓只能循着杀人后的命定之路“走下去”,“这个问题”是什么?答案就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与法理之间有时会发生冲突,这种“献身”式的爱再令人感动也有其杀害无辜之人的罪恶面,最终也应当得到法律的制裁。

三、本土化改编的文化折射

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是一个重构与再创作的过程,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置上既要符合现实情境,又要对当下社会现实有所关注,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加入符合国情的情节内容和内涵意蕴。从中韩两国对日本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的改编可以看出,在改編的过程中中韩两国都加入了符合本土文化的东西。

在日本原著小说中,石神认为靖子拯救了自己,使自己重获生命的喜悦,他的“献身”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他认为“他不是顶罪,而是报恩”[3],这就折射出日本社会的“情义观”,在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提到,日本人把“恩”当做必须偿还的债务,并将报恩当做一种美德,“美德始于你全力以赴的感激行为”,一个人必须报答恩情[4]。虽然中国也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话,但并不是同日本一样,将“恩情”当做一种债务,中国强调的是要心怀感激之情,勿忘本。日本这种将美德极端化的思想,源于其“忠”“孝”思想,“忠”就是要对天皇和国家忠诚,“孝”既是对祖先和父母要孝顺,忠孝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每个日本人生来必须履行的义务,在这种压力下,“受恩”不是美德,而“报恩”是。从靖子的角度来看,最难承受的是“情义”,石神为她所做的一切是对她莫大的恩情,所以即使她内心很喜欢工藤也要在乎石神的感受,在她得知真相以后,最终选择与石神一起接受惩罚,她认为不能只有自己得到幸福,而让恩人独自接受惩罚,那么,她能为石神做到的,报答石神恩情的唯一方式就是选择与他一同接受惩罚。在小说中,石神的为爱“献身”既是报恩的表现,也呈现出某种仪式性的东西,是一种具有崇高意义和美感的行为,对于靖子母女的爱上升为一种信仰,这个时候,死亡也变得不可怕,而是呈现出一种极致的美。

与小说所表达的“神性”相比,电影所表达的东西更加的“世俗化”。韩版电影对原版小说改动最大的两个地方:一是将小说中的母女关系改成小姨与侄女的关系,另一个是将小说中汤川与草雉两个角色合并成一个角色。前者所想要描述出的是小姨对侄女的爱与责任绝不逊色于小说中靖子对女儿的爱,韩版之所以这样改编的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韩国“家族至上”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小说中靖子对美里的爱是出于母爱,在常人看来具有一种“理所当然”性,再放置到韩版的人物关系中,我们就会思考,白花善为什么要为了姐姐的孩子不惜犯下杀人的罪行,这就折射出韩国社会“重血缘”的“家族之上”的观念。李圭泰的《韩国人在想什么》一书中对于韩国人的“家族观念”进行了剖析:“家族之于韩国人,可谓是重之又重。这虽然是处于季风气候地区民族的共同特点,但韩国贯彻家庭中心主义较之日本和中国更要彻底。韩国人不会为了家庭之外的共同体而抛却私心,但在家庭之中,却懂得牺牲一己之私,这一民族特性也许是群世界中最为极端的。”[5]在韩版电影中,除却为了爱情“献身”的金石固,也存在为了“家族”或者说“家庭”献身的白花善,家族观念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家族成员内具有“裙带”关系,这种“裙带”关系对社会的影响是造成韩国是一个讲“人情”的社会。在人情与法理的较量下,将人情置于一个高于法理的高度之上,正是现代韩国社会现状的折射,一方面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又无法消解“家族至上”和集体主义观念,以批判现实的眼光对现实进行“人性”的关怀。

同样是表达“法理”和“情感”,中国版电影通过结构上的改造,使整个故事更加本土化,将唐川的角色设定从一个物理学教授变成警察大学的副教授,塑造了一个中国式的“汤川”,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代表法理一方的力量,使得法理与情感的冲突更为明显。在电影中,将叙事视角转向唐川,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整个犯罪事件,他像现实中的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面对类似情感与法律冲突的事件时,我们内心会产生悲悯和纠结。在电影结尾,唐川在纠结过后,最终选择坚定地站在法律的一方,因为在悲悯过后,我们值得关注的是,不管是陈婧还是石泓,不管她们是基于什么样的感情因素,她们都是在剥夺另外一个人的生命,生命是崇高的,没有哪一个人是社会中“无用的齿轮”,生命需要被尊重,同时社会需要秩序,而维护秩序的最好的手段就是法律,这一主题与我们现代社会的德治与法治是一致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也是一个强调“家天下”的国家,以伦理来取代法律协调人际关系,注重感性直观,不重逻辑推理,通过电影所折射出来的是,现代社会下,我们对于法律和“人情”的反思,对于生命的敬重,并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道德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法制化。

通过中韩两国对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的改编来看,中韩两国的改编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及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本土化的改编,在原本的框架之下,赋予小说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对于小说不同价值意义的挖掘,折射出现实中一些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M].刘子倩,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246.

[2]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M].刘子倩,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247.

[3]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M].刘子倩,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246.

[4]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塔,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78.

[5]李圭泰.韩国人在想什么I[M].赵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

Localization of Film Adaptation of Novel The Devotion of Suspect X and

its Cultural Reflection

TANG D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elease of Chinese film The Devotion of Suspect X,Keigo Higashinos novel of same theme has been adapted into Japanese,Korean and Chinese,which illustrate stor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nd stresses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aesthetic needs of audience. To a certain extent,it reflects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ople in China,Japan and Korea.

Key words: localization;character setting;theme expression;cultural reflection

猜你喜欢

本土化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美国立法授权理论及其演变的本土化思考
海外大学慕课的现状与本土化策略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论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本土化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