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

2018-06-07王晶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多元化

王晶

摘 要: 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学习和成长背景使得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等有较大差异,因而導致在学生管理、教学活动中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为了消除或者减小高职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应建设多元、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自我突破;运用信息社会的优势创设更多机会。

关键词: 高职生源;多元化;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05-05

一、现阶段高职生源特点

(一)高职生源来源方式多元化

最近几年,国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普通高招考试;另外一种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分类考试。目前在高职招生中占据较大比重的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单独招生考试,简称高职单招,是指高等职业学校等高校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当年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范围内,单独组织文化和技能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一种普通高校招生方式。参加高职单招的考生来源主要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以及具有高中、职高和中专毕业证的社会人士。另外,还有一些学校有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至此,与以往只有高中生源的学生相比较,目前高职的生源来源方式至少有5种。

(二)多元化生源背景下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根据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可以把高职生源分为两个类型,高中生源,非高中生源,他们在学习基础、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分。

高中生源学生的特点:经过高中系统的学习训练,高中生源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要优于其他生源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大,积极性也明显较高,更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能主动回答问题,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习过程中抗挫折能力和学习的持续时间都比其他生源学生好。但是没有专业课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在学习的前期阶段,动手操作能力不如经过职业训练的中职生。

非高中生源学生的特点:有专业课基础,专业技能操作的基础比高中生源好,更愿意参加课外的活动,在课堂上表现不如高中生源的学生积极,文化课的基础较薄弱,在遵守课堂纪律,学习的自觉性等方面不太好,自律性差,在学习生活中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

公平是诸多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体现的是社会对其所有成员的公平、公正,即不论社会成员所属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种族、性别等因素如何,社会应赋予他们在享有参与各项社会事务方面平等的权利,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有学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了4种教育公平观:(1)受教育权利的平等与教育机会的均等,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是宪法规定的,客观上来说这种平等是已经规定了的,当然仍是可以改进的,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具体说来包括起点均等和教育过程均等两个方面;(2)教育过程的投入均等;(3)教育结果的均等;(4)受教育者主观体会的公平[1]。

以往大众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是指人人都能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理解的深入,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认知,认为其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新的教育公平观认为教育的公平取向是个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有生命力的个人,实行通识教育的同时兼顾因材施教,要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质,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就要给每个适龄、合适条件的人提供合适的教育机会,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教育结果的均等;其二,教育要尊重个人的意愿和能力,教育公平要关注个人的主观感受。

三、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在同一所高职院校内,学生享有相同的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学习环境等客观的物质分配公平,而教育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一些微观层面,高职多元化生源背景下的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不公平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即学生不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结果;高职教育的不公平主要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中,以及教育者的自我感知的不公平。

(一)学校的文化制度建设给学生带来的不公平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关系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的有些管理制度给不同生源的学生带来了不公平的体验,首先,在一些奖评制度上,如:奖学金的评定、三好学生的评选、优秀班干部、优秀毕业生的评选等活动中,在评选规则上都是偏向于学习成绩好、能服从教师管理和执行教师指令、对班级等集体事务比较热心的同学,那些有特殊才能但是融入集体较慢的学生不具有评选的优势。

其次,由于学生本身来自社会不同文化氛围的家庭,再加上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不同生源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因此,有些学生对学校主流文化中的“乖孩子、好学生、身上勤奋、谦恭”等特征嗤之以鼻,有些学生甚至把来自学校和教师的管理习惯性地看作是一种操控和压迫,不愿意服从正常的管教。学生本身的特质能极大地影响教育中的公平。

此外,在一些学生内部存在圈子文化现象,有小团体文化存在,导致有些在小圈子内部形成生活攀比、大学是混混就毕业了的等不良圈子文化。这些现象也是产生高职教育不公平的影响因素。

(二)教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的期望值不同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是教师在学生的知觉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某种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2],其含义是被积极关注的个体通过别人在自己身上创建一种自信心和高期望,从而极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达到预期的行为目标。那些高中生源的学生由于基础好,能持久地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并能积极互动,因此,教师往往会通过提问、言语交流等课堂互动的方式向他们传达一种积极正面的信息,期望他们有更大的进步等。非高中生源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太好,一些学生课堂上自制能力较差,爱说话、有小动作,在教师的互动等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地回应教师的活动。教师也就不喜欢提问他们,对他们也没有多大的期待,有时甚至是只要他们能安静地上课就可以。教师与这部分学生互动中关注的是课堂纪律等一些与课业成绩无关的活动内容,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以及学业进步也就没有过高的期望。互动内容上的区别,会使这些学生形成自己是学习差的学生等负面的消极的意识,因而也就不会有积极正向的实际行动。教师的这种体现在教学行为中的期望最后会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动,教师对不同生源学生的期望会转化为不同的课堂表现,乃至不同的行为结果。

(三)教师对不同生源学生的互动中的不公平

教师在互动中的不公平是高职教育不公平的根源,是影响学生公平体验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也是不公平最难以克服的地方。课堂教育中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生源的学生互动的次数或频率、互动内容及反馈三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那些基础好,能积极响应教师活动的同学关注的频率更高,提问的次数更多,关注的时间更长,在教学反馈方面,也能给予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教师能针对他们的个人的学习特点,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难度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给予更多的个性化的指导。这种互动能帮助他们迅速地成长。而那些基础不好的同学,这些同学往往是单招生源或者来自中专等中等专业学校,他们在课堂上的自制能力较差,不能长时间关注教师的课堂活动,因此,教师也就不喜欢提问他们,提问的次数较少,互动的内容大多都是有关考勤、纪律等方面,而对他们的学习关注较少,再则,由于非高中生源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好,互动的学习内容也较容易,给予他们的反馈也往往较笼统,没有针对性。长此以往,非高中生源的学生容易成为课堂上的边缘学生。

(四)高职课程体系对不同生源学生带来的不公平

高职课程内容和教学都是以高中生源的学生为对象设计的,而现在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导致很多课堂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在无法平衡多种学习需要,还要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师往往会选择降低难度,减少要求,但是这种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首先,基础好的同学觉得太容易因而丧失了学习动力;其次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并没有教师降低课程要求而努力学习,到最后课堂教学沦为教师自己独自表演的课堂。因为,这种教师一堂言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按照教师自认为的难易程度,自认为学生可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有失公平。

此外,现行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对不同生源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为了提高及格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很多院校采取了名目繁多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过分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出勤率等,而真正有关课业成绩在考核体系的比重下降。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这对很多学生很不公平。首先,因为对一些学习努力的学生来讲,他们的付出并没有通过考试客观地显示出来;而对于那些不努力學习的学生来讲,给他们一种只要态度好就等于学习好的错误导向。其次,不公平的评价体系体现在评价形式方面。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只是纸笔测试,考查识记形式的内容较多。识记形式的内容更适合高中生源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识记是他们的强项;而其他生源渠道的同学的识记能力较弱,动手能力较强,然而,在高职的评价体系中操作类型的测试所占比例较小。

四、改善高职教育不公平的策略和方法

(一)学校应建设开放、包容、正向的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多关注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学生家庭背景可能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所产生的影响,设置名目不同的奖励制度,举办多样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帮助学生们认知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领域,消除或者减小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意识到他们重新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自己的努力程度决定到达终点的名次。

高职院校还应建设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因为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学生的天赋是多彩的,高职校园应该是多彩的校园,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正向行为都是应该受到表扬和鼓励的,而不是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也不是积极附和教师的就是好学生,而是所有表现出正能量的学生都是值得大家学习的,都是好学生。

另外在学生中间要加强价值观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以及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并为未来努力拼搏。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整体素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仅能做到公平地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体,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兼顾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兼顾各个层次的学习能力,并给予有效的、精确地反馈帮助他们进步。在与学生互动中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互动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反馈信息包含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这种期望,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还影响学生的自我意向,而学生的自我意向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教师在向学生表达期望时,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要做到无痕迹的区别对待,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智慧。针对有基础能积极回应教师的学生,教师所提问题,应有一定难度和深度,帮助这部分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在与非高中生源的学生交往和互动时,要不遗余力向他们传达努力就会进步,他们都是有潜力的等一些正面引导性的期望;并对学生进步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和表扬等,进一步提出更高级的任务,帮助学生持续地进步。

总之,我们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多一点理想和希望,少一点自暴自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自强、自理、自律。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期盼的方向和能力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3]。

(三)帮助学生自我突破

学生自我的突破是高职公平的最基本的解决路径,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有特长的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领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英语讲演比赛,专业技能大赛、特色技能展演等活动,让那些学习基础差而有其他特长的学生参与进来,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4],从而建立自信;也可设置多元化的激励策略,专门设置一些奖项,如专业技能能手、最美声音、最好摄影师、最佳播音员、新秀化妆师等等,让其在专业学习以外的空间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回自信。总之,教师要能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

另外,学校或者班级可以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锻炼学生意志力。有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其他活动也表现出畏惧困难、害怕失败、逃避畏缩、缺乏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等一些心理特征,学校或者班级教师可以请专业心理学专家设计专项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在拓展训练活动,要让每个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的参与对于集体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当遇到挑战和困难时,只有克服恐惧、退缩的心理,以乐观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到底,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通过拓展训练活动可以让所有的参与者意识到想要完成任务,只有不懈努力,只要努力定能有收获。通过一系列拓展训练活动,逐步地培养他们自信、坚持、坚韧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应对任何困难,从而增强他们的意志和自信心。

(四)运用信息化之力寻求教育公平新途径

信息时代是去中心化的时代,学习活动也是如此,信息时代,网络、自媒体的发展都为高职的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时代的优势,消除或者减小人为因素、时间因素等引起的不公平。首先,我们教师可把多媒體、手机、电脑等各种设备运用到教学中来,可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简小、灵活、易传播的微课,便于学生课后多次的学习和复习,弥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没法完全吸收消化课堂内容的缺憾,帮助基础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其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好引领者的角色,开阔学生的视界,介绍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把优秀的网络公开课等资源介绍给学生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学习计划,有选择性的学习。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基础差的学生也适合基础较好,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能让他们在课堂外延续学习,最终达到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领域。另外,在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 主动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 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5],使学生吸取多学科知识,获得更多新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尚靖君,王小溪. 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 外国教育研究,2012(04):3-11.

[2]祝晓宇.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形成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3]孙 君,贾林祥. 社会互动论视角下的和谐师生关系[J]. 南昌高专学报,2009(04):86-88.

[4]马 宁. 高职院校“学困生”教育转化策略[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2):138-139.

[5]李坚斌,柳 嘉,梁欣泉,刘慧霞. 研究性学习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294-296.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Fair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fied Student 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ing

(Zhengzhou Shuqing Medical College,Zhengzhou 450064,China)

Abstract: The enrollment methods tend to be diversifi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and growth backgrounds vary greatly in learning foundations,learning habits,and behavior patterns,which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some unfair phenomena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activities.In order to eliminate or reduce the injus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e should build diverse,inclusive and open campus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We canalso take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self-breakthrough and create more opportunitie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Key words: Student Sourc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diversity;education fairness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