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路径研究

2018-06-07李堃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就业服务就业指导

李堃

摘 要: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当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存在着诸多因素。与此同时, 高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高校必须多管齐下,通过构建“四个平台”,开展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关键词: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17-04

在当前国家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和经济新常态环境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结构性”失业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更是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5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着力将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范围,在“开展实名登记”等九个方面开展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援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校学生的首要教育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一、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分析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推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面临着诸多就业困难和障碍,内外部各方面综合因素导致部分离校大学生未能及时就业,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就业岗位结构性减少的态势不断加强,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国家经济发展重点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互联网+、绿色生态、高新技术等新兴领域,传统人力资源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更新淘汰,劳动力需求相对不足,劳动力供给短期内相对过剩。许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陈旧,培养出的人力资源未能与产业和区域需求有效结合,造成部分大学生暂时性失业。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大多倾向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及高薪行业流动,一定程度上造成劳动力竞争在部分地区和行业竞争相对过大,造成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结构性失衡现象。

(二)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指导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集中体现在:一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未能形成系统化体系,而是通过一些零散的课程来构建就业指导框架。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集中在在校期间,对毕业班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相对轻视,造成服务水平严重不足,服务力度相对较弱。三是高校对毕业生的跟踪主要是加强和联系一些优秀校友和创业典型,对于普通毕业生关注较少[2]。四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较为笼统,少有按照专业和兴趣区分,影响了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毕业生专业素养欠缺,能力不强

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未能有效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系统性、专业化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素养较为不足,基础知识尚未夯实,相关技能较为薄弱,有些甚至还未考取本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具备岗位应有的素养和学识。部分学生在校缺乏实践调研锻炼,较少参与课程外的文体和社交活动,缺乏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未能达到企业和单位需求的技能和水准。与此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尚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加之心理素质较弱,缺乏足够的应聘经验,在笔试和面试过程中难以建立优势,丧失了较多有利的就业机会。

(四)就业心态和观念不成熟

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对自我能力和兴趣认知不到位、未能准确把握职业生涯规划方向、未能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有清晰定位等原因,造成就业心态较为浮躁,就业观念较为陈旧。许多学生眼高手低,片面追求高质量就业,盲目攀比的心态较为普遍,导致求职初期放弃了较多应聘岗位的机会。许多高校毕业生受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影响较重,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的岗位才是体面的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片面把绝大多数时间耗费在追求体制内工作上,造成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失业。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山区或偏远地区工作,不愿意接触艱苦行业和薪酬较低的行业,导致部分大学生徘徊在暂时失业的边缘。

二、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作为培养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机构,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各级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等,都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相应就业指导。但是,目前整个社会层面,包括高校及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到位,造成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

(一)高校掌握的基础信息有效性低

高校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进行毕业生基本信息的收集,并录入全国就业监测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毕业生就业追踪提供了有利线索。但是,高校对毕业生的信息搜集都只停留在毕业生个人基本层面,对毕业生家庭和父母具体联系方式搜集较为欠缺,导致在后期信息使用过程中信息变动等问题发生。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目标等影响,就业前期流动性较大,导致大部分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甚至流动到不同城市,毕业前搜集的基础信息也基本失效。基础信息的有效性较低,导致了高校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援助过程中缺乏有效针对性,对毕业生整体就业跟踪也困难重重[3]。

(二)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足

一方面,高校就业工作考核指标主要关注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数量和就业率,对离校毕业生的重视点也只是集中在创新创业层面。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培养目标较为笼统、指导方法手段较为简单、负责就业指导及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够高、专职就业指导师较为缺乏。与此同时,尽管许多省级政府有出台例如:双困生求职补助、三支一扶、创业证申请、省级创业项目资助等相关政策,但大多数学校并未配套相应保障措施,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和援助政策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援助。

(三)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满意度较低

当前,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服务和指导,主要着力在课堂教学和毕业前的学生求职过程当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离校毕业生的工作基本未纳入高校责任范畴,高校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动力,造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长效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对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帮扶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停留在浅层表面的工作,缺乏实质性的系统性援助措施[4]。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各项优惠措施,但由于准入门槛较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帮扶力度较为欠缺,加之信息不对称等实际问题,相关援助措施难以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造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指导满意度较低。

(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尚未形成合力

国务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相关部委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政府科层制组织特征,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执行的有效性难以监控,造成相关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还不到位。与此同时,同一层级的政府不同部门间各职能部门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范围未明确界定,职能和职责互相重叠,导致政府部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效率较低。此外,高校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信息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机制,造成二者之间独立行动,在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三、 高校构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平台的策略

鉴于高校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援助的问题分析,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体,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和正反两方面经验,高校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可以从建设供需对接平台、创立宣传舆论平台、构建能力提升平台、健全追踪反馈平台入手,加快建立一套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系统性体系。

(一)建设供需对接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高校的整体发展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一是要建立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对接机制,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积极建立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深度融合项目开发,形成良性的互动效果。二是加强与知名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关系,以“订单”为纽带深化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构建适合校企双方供需对接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三是要加大信息搜集力度,加快信息畅通渠道建设,及时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用人单位进行信息互通和人才交流,完善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二)创立宣传舆论平台

高校创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宣传舆论平台,目的是要通过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积极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面宣传国家政策法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引导,既要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紧迫,更要积极宣传党和国家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引导学生端正心理,正视就业难题。二是要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手续教育。高校要积极对他们进行报到证、户口迁移、档案转移、党组织关系转移、办理企业流程、创业相关政策、劳动法基本知识等方面知识的灌输和教育,使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对党和国家给予毕业生的相关公共服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三是要积极引导,扭转传统择业思维。高校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就业氛围,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各行各业的实际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鼓励和提倡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5]。

(三)构建能力提升平台

能力平台的构建,主要是针对提升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以适应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条件。一是要优化课程设置,健全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积极优化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努力调整相关课程设置,健全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体系。二是要进行个性化教育,发展学生的特性和专长。高校要对在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專长和能力,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三是积极构建各类校内外实训基地。高校要积极强化自身内涵建设和发展,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努力建设广泛和多样性的校外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四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要努力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培训、生涯规划、政策法规、就业帮扶等方面提供相关指导和服务,激励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敢于尝试,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四)健全追踪反馈平台

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需要有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作为保障。一是要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试,帮助他们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特质,帮助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和内外部环境因素定位好就业方向。二是要进行职业能力再提升计划,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进行系统性的应聘和求职技巧培训,尤其是对“双困生”等就业困难群体进行重点援助,引导他们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应聘的成功几率。三是要准确搜集毕业生有效信息,要对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和联系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并且尽可能对毕业生家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以便于后期追踪和调查。四是要建立离校毕业生的追踪和回访制度,在学生工作处和各院系设立专门职能机构,定期对离校毕业生尤其是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搜集他们的就业信息和动向,以便能够较好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指导服务。

[参考文献]

[1]王 超,赵宗宝,王照东.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44.

[2]孙 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6):55.

[3]夏 丹,葛崇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1.

[4]周建平.试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73.

[5]李文静.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15.

Research on Employment Guidance Path for Unemployed Graduate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 Kun

(School of Maxism,Fuzhou Polytechnic,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unemployed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 concerns the overall levels and qualities of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At present,the reasons why university graduates who are unemployed result from many factors.At the same time,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unemployed graduates has alsomany problems. Therefo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take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carry out the employment guidancefor university graduatesby building four platforms.

Key words: Unemployed Graduates;employment guidance;employment services

猜你喜欢

就业服务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构建与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与跟踪体系
需求理论在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问题的探究
推进就业服务提档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推进就业服务提档升级,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能
面向就业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拓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