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转折的历史必然性

2018-05-26卢群

求知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生产力邓小平

卢群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发展要求所决定的,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转折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其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状况,规定着社会中的重大革命与变革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在看待我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的最根本的本质时,就是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过去的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就是完全偏离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彻底地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把经济建设工作放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位。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就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一直困扰人民的历史难题。这次全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重新正确确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了这次历史性的转折。

2.中国共产党自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使然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知之不多到逐渐深入,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的研究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内出现了一系列的“左”和右的错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普遍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错误,使中国的革命事业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一五计划”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认为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然而我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缺乏正确的了解,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实践中继续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党错误地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党内生活中出现“左”倾错误并扩大化,后来又发展成为“文革”的严重错误,使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党根据正反两反面的经验教训,唤醒中国共产党人,使党在思想认识发生了改变,纠正了错误的思想路线,认为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3.实践标准的讨论为转折实现打开了思想局面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但是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随后,这篇文章陆续在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上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推动下,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央和地方报刊也发表了许多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其中包括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各总部、各部队领导同志的文章,从而推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深入展开。这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導。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转折打开了良好的思想局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3.

[2]郑必坚,龚育之,杨春贵.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3.

猜你喜欢

中国化生产力邓小平
来不及生产力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反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