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2017-09-05倪志安

关键词:实际行动中国化哲学

倪志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是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谁去化”和“谁化谁”的重大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不当理解

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有的是采用“体用关系”思维模式去理解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以中国哲学为“体”、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用”,即持“中体马用”的观点;或者相反,认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体”、以中国哲学为“用”,即持“马体中用”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一种不当理解。

“体用关系”的思维模式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所持的两种相互对立观点的思维模式。在这种“体用关系”的思维模式中,“中体”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为“救亡图存”之根本,“西用”是指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价值体系、尤其是民主政治和科學技术为“救亡图存”之功用;或者是其相反的“以西为体、以中为用”。显然,如果采用“体用关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马哲中国化的“主体”问题,就会导致:或者丢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根本、本质和精神实质),如“中体马用”的观点;或者丢掉经改造可以利用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如“马体中用”的观点。

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有的是采用“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去理解的。在这种“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模式中,不仅把“中国”预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被中国去“化”的唯一“客体”。但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国实际的重大问题”等,它们各自作为一种实存的“实际”,都是主体(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人)要去“化”的一种客体。按这样的理解就会忽视掉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正主体。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主体”问题的合理理解

我主张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在的主客体关系,这需要澄明把握以下两种形态的“主体”。

一种是“实际行动主体”,即人们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种理论创新活动,其实际行动的主体是“谁”。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样态看,“马哲中国化”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创新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际行动主体”,只能是去“实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人”。既包括个体的人(如某个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人),又包括群体的人(如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我们不澄清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种理论创新活动的实际行动的主体,就会因实际行动主体的虚置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活动落不到实处。

一种是“理论导向主体”,即人们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种理论创新活动,其理论导向的主体是“谁”,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活动中的“谁化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活动中的“谁化谁”的问题,只能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化“中国实际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等,而不是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或中国实际的重大问题”等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我们不澄清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种理论创新活动的——理论导向的主体,我们就会因理论导向主体的虚置,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活动中“谁化谁”的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际行动中国化哲学
表演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我们可是练过的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