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创新与思考

2018-05-21吴晶晶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慕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摘要】作为一种新型授课方式,“慕课+翻转课堂”不仅对教师与学生是一种考验,对课程本身也是种挑战。2017年9月,笔者负责讲授的《西方音乐人文赏析》就是以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教学。本文试从2017湖北省移动教学大赛所探讨的核心观点出发,梳理和反思如何使课程在“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更好地开展与创新。

【关键词】慕课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14-02

近年来,MOOC、微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新型课程和教学模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在各高校试行开设。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推进,信息化平台下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课堂形式也开始被采用,笔者此前开设的《西方音乐人文赏析》的授课方式即为“慕课+翻转课堂”模式。“慕课+翻转课堂”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完美结合,因为慕课教学可以高效地传递知识,而课堂上面对面的讨论式教学则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化与拓展、情感的沟通、体验的丰富等,二者优势互补。

2018年1月12号,笔者有幸参加在武汉轻工大学举办的湖北移动教学大赛决赛的观摩活动,现场来自湖北省各高校的老师们结合自己所授课程,向听众分享了移动教学的经验与思考,其中,部分观点感触颇深,有所启发。

一、有温度的互动

“有温度的互动”,即课余时间,师生进行线上一对一沟通与交流。华中师范大学徐敏老师提出这一观点时,赞同之余,笔者也感慨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本学期主要以智慧树平台中的“课程论坛”为师生线上沟通渠道,定期向学生发布与课程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线上发表个人观点,提出疑问,继而进行解答。但徐敏老师口中的“有温度”却是笔者在教学设计中所缺失的。一味地让学生回答、讨论课程有关问题,的确过于机械。任何平台和软件都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纽带,教师应弱化“课程论坛”在学生眼中是“作业平台”的角色定位,适当扩大线上交流范畴。学生可在此分享生活、学习、择业过程中遇到的与音乐有关的趣闻轶事,在实践中理解、深化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同学们均可评论互动。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总结共性问题,查找出现个性问题的原因。借助线上教学平台,了解、掌握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扰、兴趣及想法,及时解决和帮助他们。此外,通过同学间的线上交流、沟通,能够加速彼此的熟识度,提高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信赖感,同时,也完善、丰富、优化翻转课堂内容;让教学有“温度”,让课程本身也“升温”。

二、增强竞争的可见度

“增强竞争的可见度”,移动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由“会学”变成“会问”。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至关重要。除了前文提到的线上互动方式之外,适当地增强同学间的竞争力也是可取的。如何让竞争具体化、提高其可见度?笔者认为,可尝试将课程奖励机制分为线上、翻转课堂两部分。定期对线上讨论较为活跃的学生在平台进行公开表扬、加分。翻转课堂中,通过团队合作、课堂互动、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对个人或小组上交的学习成果如视频、PPT、音频、文章等材料,同样可视情况进行嘉奖,并定期将学生的成绩明细进行公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互相督促、配合,提升团队间的默契,增强学习竞争的可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移动教学大赛的答辩环节,评委还提出了“移动教学对‘班级文化有何影响”,这一问题值得思考。《西方音乐人文赏析》所面向的是来自不同院系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因此,提高班级凝聚力,形成特定的班级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表现方式之一则是团队合作。通过实施小组负责制,不难发现,每位组员各有分工,根据其专业及个人优势进行一定的任务分配。但不可避免的,每个团队都会有认真和懈怠的学生存在,长此以往,则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要调动全班的学习氛围,就必须定期对团队进行“洗牌”,不能让学生之间形成“依赖”,一个模式走到底。适时调整分组方式,组建新的合作团队,集思广益,不同的观点碰撞到一起势必会激起令人期待的火花。

三、结语

诚然,任何教学设计的创新,依然是要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遵循基本规律,围绕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变化,循序渐进地调整课程自学内容的比重和方式,根据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的变化,有针对地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因此,正如本文开头所持观点:“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对课程本身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战。在“慕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面前,笔者还是一名新手,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和方式,继而“了解需求、前后联系、循序渐进。”教学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舍去的是陈旧、不合时宜的方法与内容,得到的是长久以来总结出的经验与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于天贞,田爱丽.“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追求及实践路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

[2]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

[3]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4]田爱丽,吴志鋐.翻转课堂的特征及其有效实施——以理科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8).

[5]陈玉琨.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吴晶晶(1991-),性别:女,民族:回族,籍贯:河南,职称:助教,学历:硕士,单位:汉口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教育。

猜你喜欢

慕课教学设计翻转课堂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