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促进

2018-05-21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8年7期
关键词:双能双师民办

王 茁

大连科技学院交通运输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意见》首次提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并强调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1,2]。

针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新形势,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和殷切希望,民办本科院校则更加应该在应用型转型的机遇之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并可持续的道路。近年来,尽管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工作,但根据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双师双能型教师需达到占教师总数50%以上的要求,我国本科院校仍然有较大差距。

1 大连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1.1 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界定不清晰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教育部在2015年首次提出,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认定标准。为顺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国家鼓励并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服务并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在这个大背景下,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运而生,这个新的专有名词,可以集合“双证书”“双职称”“双素质”“双经历”等内容,其核心在于教师应当具备“双能力”。概括地说,双师双能型教师应该是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同时具备教师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能够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需要的教师[3]。

然而,当前我国对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并不十分清晰,地方院校在发展教师的同时也难以给出明确的界定。可以说,达到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要求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侧重点不能统一,专业不同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也存在差异,短时间内难以制订出合理且普遍适用的界定标准。因此,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各具特色,各求其需”的状态[4]。

1.2 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途径不明确

从大连科技学院近三年的新入职教师来看(见表1),相当数量的新进教师为刚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少数为具有一两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向往大学教育事业而重新择业的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具有多年丰富实践经历的高职称教师。高校毕业生占据新进教师的绝大比例进入学校教师队伍,从学校整体来看,在师资培养方面,每年都需要倾注更多培训、培养计划的成本,不可避免地使得全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能力偏弱,究其根本原因是师资的引入来源不均衡。

表1 大连科技学院近三年教师引入来源统计表

表1 (续)

尽管大连科技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较有创新,具有旅顺区政府给予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对于高层次人才可以按职称、按从业经历给予丰厚的待遇,但人才引进效率仍然较低。甚至有已完成签约的教师在到岗前毁约的情况,要使全校的师资结构达到完整,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显而易见,现有的人才引进机制不能够很好地吸引具备丰富技术技能型的高职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加入,短期内仍然无法解决现有的师资不均衡问题。

1.3 合作企业对师资建设的推动效果不明显

近年来,大连科技学院的校企合作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不管是投资方的下属企业,或是联合办学的企业,还是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的沈阳铁路局、辽宁轨道交通运输校企联盟均具备丰富的实践型人才资源。近三年,大连科技学院聘任的原企业高管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博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集合了高校、企业、社会的教师作为客座教授、外聘教师,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奖励机制,鼓励这部分教师参与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开发、深入专业发展与规划、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与培训。深度开发和挖掘这部分教师资源,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师资的实践水平,将对大连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然而,学院对合作企业师资的利用非常有限,对这部分的资源开发和师资培养合作比较欠缺,现阶段校企联盟对本校师资建设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2 校企合作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2.1 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平台的搭建

民办本科院校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平台,融合全校教师的学历经验、职业技能、实践经历和教学科研等信息,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建设创造便利条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加强教师相关专业的职业能力培训,培养教师对本专业授课和教学的正确认识,并能够准确地实施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之中。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步提升。把握校企合作的契机,融合将教学、教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逐步由教学型向双师双能型转变。

2.2 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训基地的构建

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从高校毕业直接参加教学,或者从社会企业转行任教,可以说大部分教师的理论能力较为薄弱、实践能力较为欠缺,这也是制约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因所在。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双培训,培养教学技能、灌输实践经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操水平均能够得到提高。以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为依托,发挥学校的教学培训资源,挖掘合作企业的实践场地、一线设施设备、前沿的行业技术等资源优势,构建适合民办本科高等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训基地,以培养建设服务地方、具备专业技能的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3 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完善

目前,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并没有因双师双能改变教师评聘标准,仍然采用的是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标准,这显然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发展建设不能达到和谐统一。因此,民办本科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应采用一套区别于普通教师的评聘考核标准。针对当前阶段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界定仍不清晰的现状,设计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制度,制度可规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评聘优惠政策,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鼓励普通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同时使民办本科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证具有权威性和统一性,使得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素质在整体上得到提高。

3 校企合作民办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制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的高效推进必然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支持,由总体思路计划、首要任务及组织保障等几个方面构成。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现有的教师队伍情况,针对后续学校发展状态做出需求分析和需求预测,总体建设的思路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师资配置的总体目标则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来体现,建设的主要任务分为师资的引进和培育。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现有的师资结构对总体目标进行重新规划。师资的引进和培育可细化为有限的专项计划,可从明确组织任务分工、加大对教师队伍配置资金的投入、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等方面搭建双师双能型教师优先发展的保障机制。

3.2 适当调整人才引进政策 向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倾斜

考虑到民办本科高校原有教师队伍的实践基础较为薄弱,需要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利用民办本科高校本身机制灵活的特点,通过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继续引进高校、科研单位的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坚持引进行业内、企业中的应用技术型高职称高层次人才,向“柔性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倾斜引进策略。同时,还可通过有选择地参加区域内外行业招聘会吸纳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再就业人才与网络招聘等方式,打破以往的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行业经历丰富的求职人员,吸纳并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从结构上调整并优化民办高等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

3.3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改进教师考核方式

目前,民办本科高校考核教师仍然采用与授课教师的学历、职称紧密联系的统一标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完成其职称所要求的科研项目及论文发表。这也直接助长了教师之间“轻教学、重职称”的风气,大量的精力被花费在科研上,势必会削减教师投入在教学方面的精力。民办本科院校应结合应用型转型的目标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考核系统,充分体现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理念,探索一条适用于民办本科高校的职称自评办法,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对高素质高职称技术技能的要求,区别于传统研究性大学的评聘方式,可尝试通过引入职业资格聘任制得以实现。

3.4 校企合作打造发展平台 外聘教师规范管理

当前阶段的校企合作并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双师双能型师资的开发,也制约学校自有师资到合作单位从事挂职、到岗锻炼等实践培训行动的开展,校企合作公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优势并没有真正显现,应进一步探索并加强民办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协作,打造校企合作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平台,真正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发展共赢、文化共融”[5]。同时,结合校企公建的平台,规范对外聘教师的聘任和考核管理,使外聘教师的专业实践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这之中的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作为教育事业领军人,逐渐向双师双能型方向发展。

4 结语

民办教育在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如今面临新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更需要把握时机,创造机遇。民办本科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探索阶段,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推进,出台民办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各类师资构成比例的意见方针,开发双师双能型师资培育项目,通过政策鼓励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向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导行业、企业、社区共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6-05-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

[2]郭冲.学生办报实践与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建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7.

[3]赵田英.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南宁学院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6.

[4]官敏华.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11):102-105.

[5]许冰冰.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49-52.

猜你喜欢

双能双师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基于双能γ射线的煤炭灰分测量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