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思维构图设计与实施

2018-05-18安世皓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新文化运动图形

◎ 安世皓

一、思维构图的由来

无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始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虽然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始终贯穿于历史教学中,但是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学习历史的各种问题,比如时序的混乱、归纳能力的不足、不会进行多个历史事实的比较等。

为此,笔者尝试在常规课堂教学手段之外,寻找一个简单明了的辅助思维工具。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思维导图,并不是针对历史学科而开发的。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历史学习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合知识,使零散的知识构成一张网络;二是梳理知识,使知识之间的层级和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但是在历史事实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解释进而准确地表达方面,思维导图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利用图形教授历史知识颇感兴趣,于是利用绘画形式来引导帮助学生去理解历史、诠释历史、解释历史,形成思维构图教学。思维构图的绘画作品不同于漫画作品,亦不是随手涂鸦,它是在历史解读和理解基础上对历史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达。这种以图形来解构、建构历史知识的工具称之为“思维构图”。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找到了思维构图的理论依据。袁劲松编写的《思维脑图训练》一书中,以人类右脑思维特征为基础,开发了12种在不同情境之下,体现不同思维要求的图形结构,以帮助使用者使用这些图形来辅助思考。[1]这些提供了图形与思维之间连结的实际案例。赵恒烈编写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一书,指出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的一种素养。[2]两者的理论为思维构图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出的“史学思想方法”,为历史思维构图在教学中运用提供了可行性论证。

在这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思维构图的定义渐渐清晰,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体现一定逻辑内涵的图形,来帮助教师进行历史教学,促进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基本规律,进而表达自身对历史现象的看法和观点,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工具。

二、思维构图的设计方法

以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材“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对思维构图的设计进行说明,具体构图见图1。思维构图的步骤分解如下:

第一步,先寻找需要使用构图来呈现的教学内容。适合使用思维构图的教学内容具有以下特点:抽象、深奥、庞杂。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以去理解或掌握的内容。确定所要设计教学内容的教学主旨,这里的主旨可以是一节课,一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或者一个阶段。

首先思考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主旨,在主旨中寻找图形元素。如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思想历程,为今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思想基石。新文化运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思想民主化,即文学革命为主题;第二、第三阶段均为思想方法科学化的变革,内容之一为唯物主义的热潮。民主与科学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引发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变革,并为日后中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因此结合课本内容,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选择为:民主、科学。

第二步,确定表达内容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辩证关系等。以及可以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历史解释能力,比如原因、结果、影响、特点等。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不仅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学生需要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之后中国社会的影响,而这正是体现了对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寻找与你所表达的内涵接近的图形和图像,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是现成拿来使用。民主与科学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两位“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由内容联想到了化学反应方程式,正如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产生了水分子,民主和科学的结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第四步,解构图形,把图形中的要素与历史内容结合,将历史内容与所选择的图形相匹配。民主与科学的结合,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民主和科学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了变革,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民主和科学输出的原子又是什么呢?这里的原子即民主和科学的核心内容,在课本上表现为文学革命和唯物主义。

第五步,观察所完成的图形(见图1),重新思考所要表达的历史内容的内涵或关系,判断图形能否正确传达所要表达的含义,能否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层次。这个方程式,表达了以文学革命为主要方式宣传民主思想,和以唯物主义为代表的科学方法论推动了今后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实质上就是在引导学生去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每一个步骤,再把其中的特点整合起来反映这一运动的全貌。在解构中完成重构,亦是形成了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解释。

图1

三、思维构图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构图具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整合零散的知识

根据课本内容,将零散的课本知识用生动的形象来展示。帮助学生提升归纳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图2的设计意图是表达法律的宗旨——维护公平公正,天平的形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质。而罗马法体系正是从十二铜表法一步步发展而来,故以十二铜表法为基座。公民法是十二铜表法的发展,万民法是十二铜表法的扩大,整体构成罗马法。

图2

(二)梳理历史概念

使用思维构图梳理历史概念之间内在关系,并且使用与这些内在关系匹配的图形来表达对历史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概念和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图3

例如图3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理解一战后的美国在繁荣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四伏的社会状况。教师利用“冰山”展现这一内容。飘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除了人们视线可及的部分以外,海面下有更多的面积。由此展现一战后美国的社会状况。

(三)呈现事件全貌

对于跨度较大的历史事件,则是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一历史时间段内历史事件的整体观念,接着选择浅显生动的图形,让学生建立起宏观的历史观念,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秦朝到清朝中央集权制、中央官制的发展大致趋势是内朝官员的外朝化。教师利用不断上升的螺旋表示这一现象。不断上升的趋势代表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亡。螺旋表示了“内朝”的“外朝化”的反复出现。借助图4,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什么叫做“内朝”“外朝化”,以及从秦朝到清朝这个长时段中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表现。

图4

首先,思维构图展现了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思维构图的设计紧紧围绕逻辑关系展开。无论是图形的选择还是图形中的细节处理,都要向学生表达一种关系层次,如因果、从属、综合等。其次,思维构图表达了历史事实的整体面貌。思维构图的图形设计要力求能够展现一个时段、一个国家、一个整体的最大特点。最后,辅助了历史事实的记忆。通过对图形的记忆,掌握这些历史事实的逻辑关系和整体特点。

四、运用思维构图的建议

思维构图在课堂上使用,采纳了“示范—模仿—创作”的策略。教师首先给出思维构图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的形式,接着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相关内容设计自己的作品。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高一、高二年级着重于示范—模仿,大多由教师指定内容,学生绘制。也有教师创作作品,辅导学生理解完成解释。高三则更加重视创作,给予学生更多地自由发挥的空间。

对教师而言,首先力求达到教学主旨的形象化,即将这一节课教师所要教授的中心内容和思想以形象化的图案形式展现,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继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其次实现史学思想方法的可视化,历史教学中少不了史学思想方法的贯彻,利用思维构图可以让教师使用的史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内容用生动易理解的方式呈现,也能帮助学生构建起思考过程的模型。

对学生而言,首先能够加强对历史事实的理解。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能够完整地掌握一节课的所有要求。利用思维构图展示课堂教学主旨,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复杂的历史简约化、兴趣化。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观。鉴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历史思维构图,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一个时段、整体的历史。在课堂使用时教师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观与客观。任何作品都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对历史的主观理解基础上的创作,作品所表达的内在逻辑关系是否恰如其分?作品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或学生的理解?

(2)局部与整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画出适合的图形,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借助图形思考,不是所有的画都能够正确表达出主旨或方法的内在逻辑。能够形成思维构图的只是全部知识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也决定了思维构图是辅助历史教与学的工具和手段之一,绝不是灵丹妙药。

(3)刻意与必要。 教师课堂上的绘制,是否真的是学生需要帮助的部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哪些历史事实和现象能够理解?哪些历史解释和规律不能看透?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论证。

参考文献:

[1] 袁劲松. 思维脑图训练[M]. 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2] 赵恒烈. 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新文化运动图形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体相和个性:以五四为标识的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