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8-05-18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时态新闻报道语篇

◎ 仇 青

一、语篇分析的含义

语篇分析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倡导关注语篇意义的理论体系。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哈利迪(Halliday)指出语言是孕育在一定的文化中的,通常表现为特定的情景和语境。因此,分析特定的语篇时必须要考虑它的情境因素:语场、语旨和语式。[1]语场是指描述的事件或概念,即语篇透露的中心思想或内容;语旨是指话语的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语篇涉及相关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语式是指交际的形式,主要指语篇的结构。与之相对应的实现方式分别是哈利迪提出的语言的三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2]

文本理解主要是针对语篇中指明或者暗示的细节信息以及中心思想,也包括语篇中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评价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审辨式思维对语篇中隐含信息的正确性、语篇构建的合理性、作者观点的恰当性、人物关系的逻辑性展开质疑和论证。

二、语篇分析理论的应用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1的阅读文章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为例进行语篇分析和教学设计。

(一)语篇分析

1. 语篇分析的目的

(1) 从衔接词的使用来看文章的语义衔接及连贯性;

(2) 从省略、时态和语态的使用分析新闻报道的导语及体裁特点;

(3) 从转述词的使用分析男孩的家人、朋友、证人和其他人所给口供的真实性,引发学生对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思考。

2. 情境变量

(1) 语场:描述男孩神秘失踪这一事件;

(2) 语旨:警察和侦探与男孩心理和情感距离较远;男孩的父母和朋友与男孩关系密切;证人和其他人与男孩的心理和情感距离较远;

(3) 语式:新闻报道,正式的英语书面体。

3. 衔接词的分析

衔接词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衔接词分析

4.时态和语态的分析

(1) 一般过去时:简单陈述事实,几乎不带有感情色彩。(Justin Foster went missing...)

(2) 现在完成时:强调该事件对现在的影响。(Police have stepped up...)

(3) 过去进行时:描述事发当晚男孩的所做;男孩妹妹的所看所想;男孩父母的所做所想,强调延续性和当时维持的状态。(The teenager was spending...)

(4) 一般现在时: 转述路人的口供,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客观性。(Who both say...)

5.转述词的分析

转述词的具体分析见表2。

(二)教学过程

表2 转述词分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体裁明确。从内容上看,该报道概述了一个男孩失踪的案件,并细致阐述了其家人、朋友和路人给出的口供。这些口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因此值得质疑,同时关于外星人是否存在,文章中并未给出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语言上看,文章采用正式的书面体,语言精炼严谨,其中涉及多种时态和语态,语言复杂度较高。

Step 1:导入背景知识

教师呈现一篇最近的国内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关注新闻报道的体裁特点。大部分学生都经常阅读国内的新闻报道,很容易就能从中搜索有效信息。英文报道和中文报道类似,都有简洁的标题,并且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事件。让学生先阅读中文报道可以帮助其了解新闻报道这一独特的体裁特点,为后续的信息搜索和结构理解做铺垫。

Step 2:从标题看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标题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并且让学生将该标题用一句完整的英文表述出来,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发学生将原文标题与学生的表述进行对比,并解释原文标题好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missing和puzzled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对与文本内容的预测。

图1 时间轴

该新闻标题不仅简洁有力,而且包含了对理解篇章最为重要的两个词汇:missing 和puzzled,因此值得教师花费一定时间进行解释。对标题进行改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省略和新闻标题简洁鲜明特点的认识,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男孩失踪和警察感到疑惑这两者关系的猜测。很显然,警察感到疑惑,不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男孩失踪,而是男孩神秘失踪并且各方口供之间相互矛盾。

Step 3:根据第一部分概述主要事件

教师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找出这则新闻所描述的事件,其中包括who,what,when,where,why,how。学生根据之前从中文报道中搜索有效信息的经验,快速从文章的第一段找出关键信息:who,what,when,和where。学生发现how和why第一段中并未涉及,所以很可能在下文中会给出解释。教师利用这一步骤鼓励学生对男孩儿失踪这一事件的原因进行推测,让学生带着验证自己猜测的目的去阅读文章,大大增加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在阅读第一段的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disappear个词,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暗示告知学生它和标题中的missing是相呼应的,提供词汇附带习得的机会。

Step 4:找出对男孩失踪过程的描述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时间轴(见图1),并标注上文章中提及的关键时间点。学生根据该时间轴从文章中找出每个时间点对应的事件。

正文部分内容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很难从众多的口供中提取关键信息。时间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归纳关键信息,降低阅读任务的难度,并且在提供可分析对比的材料。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对标题中puzzled的本身含义及警察感到疑惑的原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除此之外,该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暗示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该策略,主要针对以时间顺序为主要结构的文章。

Step 5:借助衔接词理解文章结构和意义

教师板书了一句话However, since Mrs.Foster thought that Justin was spending the night with a friend, she assumed that Kelly was having a bad dream, and sent her back to bed.教师帮助学生分析这句话中however,since和and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其他衔接词的使用。学生对文章中的衔接词进行分析之后,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利用这些词重述一些重要信息。

衔接词是构成语篇的主要语言成分之一,理解衔接词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意义有所把握,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和框架结构。该步骤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大量使用的衔接词,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旨在让学生对文章中各人的口供有更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的语篇评价和原因推测做铺垫。教师提出的六个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相关信息,而且为学生活用衔接词提供了机会。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仅是用简单的表述回答问题,而是要说出完整的句子。基于足够的阅读和教师讲解的输入,学生此时需要一定的语言输出来巩固其对篇章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必然要面对一些生词,比如dismiss,教师需要进行适当讲解。此时学生需要理解该单词来进行语言输出,这就大大提高其学习这个词的兴趣和效果。

Step 6:通过转述词分析信息的真实性

教师在PPT上展示两句话:

Witnesses also say they saw Justin walking towards his house at 10:45 p.m.

At fi rst, the young girl thought it was the light of the full moon, but then she realized it was moving and coming closer.

教师在PPT上呈现一个分析转述词的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其客观性和真实性。

该步骤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挖掘隐含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涉及语篇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

学生在分析来自各方口供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即谁的口供比较可靠,在此基础上对语篇进行评价。其中assume一词是该步骤中需要重点分析的词,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其暗示的可能性和客观性,也要阐述它的其他用法(该词是本单元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词汇)。

Step 7:通观全文,注意时态

教师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使用的各种时态,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时态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例句如下:

Kelly said that the spaceship then moved around to the side of the house, towards her brother’s bedroom.

Some people in Dover also say that they saw aliens that night.

Police in America have stepped up their search for a fi fteen-year-old boy.

Justin was spending the night with a friend.

教师让学生用现在完成时进行造句,巩固其表示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这一用法理解。学生在理解文章整体意义的基础上就不难把握具体的语法特点。现在完成时是本单元重要语法之一,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它的用法。但是教师并不需要讲解太细,只要说明完成时主要用来表示过去发生的事件对现在的影响即可,这是该语法点在本文中的主要含义。虽然高中生已经学过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过去进行时,教师仍有必要对其进行讲解,因为它们在本文中都有着各自特殊的含义。比如, say和 said并不表示分别是现在和过去说的,而是具有时效性的区别。对于警察可以采纳的客观的口供,往往用say,而对于口供细节的描述往往用said。said后面的内容往往因为不具有时效性而没有太大作用。这样的解释不仅可以解除学生对于文章中时态混用的疑惑,也有利于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

Step 8:评价语篇,升华理解

教师让学生根据本次课的分析,发挥想象力对男孩失踪的原因和外星人是否存在这两件事进行论述。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结案,不强求结果统一,只要符合逻辑就行。同时,教师最好给出西方国家结案陈词的模板,供学生参考。

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基于对文章的理解须是一项难度适中的语言输出任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内化吸收本课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三、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结合以上教学内容以及高中英语教材的特点,笔者针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逻辑框架

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逻辑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构建这一框架的语言结构或者具体要素。有些教师认为对文章的结构处理仅仅是指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或者隐含的线索构建文章的框架。事实上,结构处理不仅仅是指根据段落大意切割文章,而是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去关注作者通过哪些手段达到了有效构建语篇的目的。以本文中的教案为例,笔者并未设置概括段落大意等活动,而是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进而引导他们关注时间和口供这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叙事性文章一般以时间推移或者主人公的活动变化为结构线索。

(二)教学中文章的衔接

教授词汇和语法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衔接和连贯,在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的讲解中渗透衔接和连贯的原则。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是每个单元的重点学习材料,它不仅涵盖学生必须掌握的单元重点词汇,也是呈现本单元语法知识的主要载体。例如,教师在处理disappear这一关键词汇时,借助missing这一同义词以及didn’t show up等表述,不仅能让学生对disappear的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篇连贯性在词汇层面的体现,这对他们以后的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三)挖掘文章的隐含要素

根据相关背景知识挖掘文章暗含的非语言因素,如特殊的文化情境,并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因素。本文中教师选择的语篇是关于男孩儿失踪的新闻报道,而负责此案的是一名侦探,即Detective Sam Peterson.这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在刑事案件处理方面的差异,学生在总结此案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2nd ed.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2] Halliday MAK. Linguistic Studie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 In. Webster Jonathan (ed).Volumes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C].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2002.

猜你喜欢

时态新闻报道语篇
超高清的完成时态即将到来 探讨8K超高清系统构建难点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现在进行时
易混时态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