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政治教研论文品质提升的路径探寻

2018-05-14许大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政治教学

许大成

摘 要:教研论文是教师的心灵表达和实践归纳。但很多教师会“上”不会“写”,论文缺乏应有的品位和质量。分析《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中的论文可以看出,选题之新、问题之真、思想之深、表达之美、有我之蕴是中学政治教研论文品质提升的基本路径。认真研究和悉心体会这些论文的写作,能为我们教研论文的品质提升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教研论文;品质提升;路径;政治教学

教研论文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但很多教师会“上”不会“写”,论文缺乏应有的品位和质量。其主要表现为:选题陈旧无新意,矫揉造作无问题,思想空泛无深度,理例分离无融合,体验缺乏无自我。怎样解决上述“五无”问题?笔者在阅读与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研读优秀专业期刊,学习借鉴优秀论文,有助于提升教研论文的品质。本文以近年来《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以下简称《政治教学》)为例,分析研究优秀教研论文是怎样写成的,希冀为中学政治教研论文写作找出一条品质提升的路径。

一、选题之新

选得新才能写得好。优秀论文的价值一半是“写”出来的,一半是“选”出来的。因此,论文写作要“把选题放在战略性的高度予以重视”[1], 防止重写轻选的倾向。但有价值的选题不可能信手拈来,它需要一种“诗外功夫”,那就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沉淀,课程改革的好奇与敏感,研究思考的持续与深入。

1.投身时代的“实践之新”。习近平同志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篇优秀论文,一定回响着生活的足音,律动着时代的脉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已成为中学政治课改革与发展最恢宏的背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政治课改革与发展最鲜明的主题。面对这样的背景和主题,姜兰波老师的《价值·模式·策略——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活动设计与实践探索》(2018年第6期),于成文老师的《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7年第12期),吕有志老师的《中国方案: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年第4期),王雍斌老师的《模拟政协: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2017年第6期)等文章,作者能够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中学政治课的改革与发展中来,自觉捕捉鲜活的教育话题,实践、思考和抒写“既有时代性,又有时效性”的优秀论文。

2.担当课改的“使命之新”。心不动,难为文。鲁迅先生说过:“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虽然优秀论文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但优秀论文又需要作者“理性的激情”。可以看出,像王国芳老师的《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意义》(2018年第5期)、胡碧漪老师的《高中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思考》(2017年第7·8期)、陈式华老师的《议题中心教学法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探索》(2017年第9期)等一系列论文,都是作者在“被时代感动、被使命推动,被问题驱动”的情形下形成的。他们“真心实意”地体验和思考,“真情实感”地抒写和表达,字里行间折射出自己对课程改革的真心“关注”,对教育现实的真诚“关切”,对学生成长的真情“关怀”,显示出作者投身新课程改革的使命自觉。

3.捕捉教学的“话语之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关键词。《政治教学》许多优秀论文的作者,自觉站在“素养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教学”的高度,精心捕捉新鲜的教学话语。陈大文、朱秀蓉老师的《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法治意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之“法治意识”解读》(2018年第5期)、董晨老师的《2017年高考北京文综思想政治试卷的“三重”》(2017年第9期)、陈航波老师的《素养为主导 议题为纽带 活动为依托——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2018年第4期)等文,分别抓住“新时代”“立德树人”“学科素养”“课程标准”“活动型学科课程”“关键能力”“议题教学”“学业质量标准”等关键词,从而从花团锦簇的教育春天“咔嚓”剪下一支新绿,形成最具时代意蕴的课改话语,显示出作者“高人一筹”的选题眼光和功力。

二、问题之真

无问不成文,真问价更高。所谓真问题,就是生活中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真实疑问。一篇优秀论文,一定建基于一个真问题。因此,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自觉意识到论文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写的,做到聚焦“真问题”,探索“真解决”,引发“真思考”。

1.真问题来自真生活。真问题来自教育的实践之“困”,理念的落地之“惑”,探索的创新之“难”,它们是时代的口号,是火热的教育生活向我们发出的呼喊。王锦飞老师的《核心素养视野下知识教学的路径选择》(2018年第5期),从“教学情境化,让知识教学与教学情境相连接;教学深度化,让知识教学助力思维进阶与价值归正;教学活动化,让知识教学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展开;教学个性化,让知识学习彰显个体理解与创生”四个方面提供了可实施的教学路径,体现了作者对“思政学科什么样的知识教学才能培育核心素养”这一真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2.真问题催生真解决。一篇优秀论文就是一个真问题的解决方案。真解决始于“破”,因为批判是我们的责任。在批判中拉近问题,聚焦思维,让文章有的放矢,增强战斗力。真解决成于“立”,因为建设是我们的使命,通过思考分析,找到问题的破解途径,让读者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促进核心素养落地,重在课堂也难在课堂。贡和法老师的《“三力”课堂:建构思政课教学的新样态》(2017年第7·8期),结合自身探索的体会,建构了“学习有动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的“三力”课堂新样态,实现了对当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创新。文章不仅理念先进,而且路径可行,真正解决了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教师放手不足,对素养关注的重心不稳”等具体问题,读后让人耳目一新,收获满满。该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绝非偶然。

3.真问题引发真思考。真问题是开放的,对它的思考永远没有句号。海德格尔认为,“问题即道路”,真问题是对“思”的“召唤” 和“邀请”。它“不是为了得到答案,而是为了替‘思开启道路” [2]。主题式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评价?这是每一位中学政治教师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沈毓春老师的《高中思想政治主题式课堂教学的评价——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为例》(2017年第12期),从“教学主题确立的合理性,情境选择的贴切性,问题设置的适宜度,探究活动开展的有效度以及课堂目标的达成度”等五个方面为问题解决提供了答案。但是,答案不是思考的终止,而是思考的开始。由于“如何评价主题式教学”这一问题是真实的,开放的,因此,在实践的推动下,我们还将围绕这一问题继续思考,继续探索,不断形成新的答案。而这,正是真问题的魅力所在!

三、思想之深

文章为思想而写,思想因深刻而有力。一篇论文只有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才能引领读者“开启”教育之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化育”成长之善,提升灵魂,熔铸品质,养成向善的职业操守;“创造”人生之美,彰显丰富的生活之美、睿智的思想之美和灵动的智慧之美。但是,思想的深度,需要提炼概括和深刻思考。只有对思想政治学科一往情深的教师,才能形成深邃的思想,写出意味深长的深度美文。

1.深在“转化”。即通过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打通和转化提高思想的深度。邹幸老师的《在“深度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第1·2期),以深度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培育核心素养,必须“用基于价值引领的整合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用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性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用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思辨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用基于微课题的研究性教学导行学生的公共参与”,从而把深度教学的“一般要求”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策略和路径。这个转化不是简单的演绎和机械的照搬,而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而提高了论文的思想深度。

2.深在“多维”。即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分析、透视和探索。在这方面,北师大李晓东老师的论文堪称典范。他的《德育课程如何给中学生讲好故事》(2017年第1·2期),从“如何选故事,如何讲故事,如何评故事”三个维度展开。《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三重视角》(2018年第3期),从“低头走路:立足文本把握课程标准核心内容;抬头看路:从课程标准的根据认识课程标准定位;回望来路:用过程的观点理解课程标准的价值”三个维度展开。这种多维度展开,仿佛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有助于揭示事物的丰富性、关联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把单一角度“遮蔽”的内容“显现”和“绽放”出来,有助于拓展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3.深在“辩证”。辩证思维是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只有辩证思考,才能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防止非此即彼,固执己见,“成为偏见的囚徒”。李晓东老师在《理解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三重视角》的“回望来路”之维中,语重心长地告诫一线教师在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不应该简单地以新课程标准、新时代否定以往的课程改革努力,以‘喜新厌旧的方式否定过去”,认为“只有将课程标准放到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客观评价其价值,真正发挥其作用”。文章由此引导一线教师用“过程的观点”审视课程标准,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进步”与“踏步”的关系,“教”与“考”的关系以及理解与行动的关系。整个分析既包含作者亲身体会的“深切”之情,又蕴含辩证思考的“深邃”智慧,有力地指导着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从片面走向全面,从部分走向整体,从表面走向深刻。

四、表达之美

论文也有它的表达之美。但它的美是思想之美、结构之美和论证之美。这里重点谈谈论证之美。如果说,论文的论证之丑在于缺乏事例的 “假大空”,缺乏说理的“碎浅浮”,那么,论文的论证之美就在于有理有例,理例融通,虚实结合。

1.举例之美在于“真实具体”。“真实”才能科学可信,体现学科教学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具体”才能有用有力,为说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因此,要精心选择实践中真实具体的“课例”“题例”或“案例”,通过“一例到底”或者“多例并举”,为自己的“立论”构筑一个坚实的载体。葛本红老师的《学科核心素养立意的试题例说及高三政治教学思考》(2018年第1·2期),精选了北京市海淀区2017届一模文综卷39题的“题例”,该题虽不是高考真题,但由于蕴含素养立意的“真实”价值,体现情境设计和学生作答的“具体”要求,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典型性,为下文的“高三政治教学思考”提供“概括有根,说理有据”的有效铺垫。

2.说理之美在于“适度概括”。叶澜教授说过,讲一百个一千个故事,都不能代替一个理论的概括。因此,好论文要善于概括和提炼。但概括并不是越抽象越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在众多理论中,“既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程度,同时又能用经验事实加以验证”的“中层理论”[3],对实践最具指导意义。葛本红老师通过对“题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以现实情境搭建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平台,以结构化的学科内容为发展思想政治素养提供理据和依托,以学科任务驱动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的提升”等教学思考。这样的思考属于“中层理论”,它基于经验又超越经验,是经验在思考中的适度概括,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3.结合之美在于“理例融合”。一篇好论文既要“以例动人”,又要“以理服人”。因此,增强论文的论证之美,必须练就两项功夫:一要“讲好故事”,防止说理空洞,架空分析,导致文章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更要自觉增强故事力,用心把故事讲得具有生动的情节支架,恰当的信息承载,精准的观点指向。二要“讲好道理”,防止停留在故事的感性层面,罗列事实,叙而不论,把论文写成了无“论”之文。在此基础上,自觉把“讲故事”和“讲道理”有机地融合起来。葛本红老师的论文例中有理,理中有例,虚实相生,例理融合。它通过精选“题例”,赋予观点以支撑;通过提炼“观点”,赋予“题例”以灵魂,“理”与“例”,水乳交融,彰显了论文论证的结合之美。

五、有我之蕴

无我不成文。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研究的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参与其中的问题。因此,中学政治教研论文要蕴含自我体验,把观点放在自己经验的支撑下,自觉写出对新课程改革的独特感受和创新领悟。有我之蕴具体表现在:

1.写作因“有我”而踏实。我们可以选择时兴宏大的热点话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经验支撑,否则,话题不论大小冷热,都容易“走空”,难以说服自己,更难以说服编辑与读者。因此,我们要做融入自我的踏实研究。活动型课程的建构问题是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这个问题很宏大,不容易说透,难以驾驭。戴宵玲和方军老师的《以活动型课程建设推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2017年第6期)一文,围绕“活动主题课程化,紧扣学科知识;活动过程生本化,構建共生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化,感悟学科价值;活动评价多元化,激发成才动力”四个维度对活动型课程进行了“建设”,从而为推进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作者驾轻就熟,从自己体会最深处入手,通过灵活多样的事例,写出了自己熟悉的课程理解和教学感悟。整篇文章小中见大,熟中求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2.思想因“有我”而创新。对于一线教师来讲,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体验”最具创新价值。因此,教研论文要写出教育教学的“过程性”与“现场感”,认真讲好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案例和教学主张。笔者撰写的《依托课例:提升教师课程力的实践探索》(2016年第4期),从提升教师课程“理解力、建构力、实施力以及评价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了探索,虽然问题距离一线教师“较远”,但由于依托课例,整篇文章写出了笔者在教育现场中的实践之“新”,体验之“特”,感悟之“殊”,表达之“异”,不仅增强了论文的亲切感,而且提高了论文的创新度。该文在《政治教学》发表后,亦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3.品质因“有我”而提升。教研论文的品质提升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自觉开展行动研究。《政治教学》论文的作者不是为写而写,而是通过精彩的“做”,引发精彩的“写”,又通过精彩的“写”,指导精彩的“做”。王旭霞老师在《一节课有多长》(2018年第3期)一文中,虔诚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师要建构“魅力课堂”,必须“打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课堂”“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引领课堂”。可以看出,这个反思具有阶段性,还具有“再反思”的空间。随着对“一节课有多长”的不断追问,王老师还会把更丰富的实践沉淀为思考,把更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行动,进而创造出更精彩的“做”和“写”。这样,“做”“思”和“写”就融合成为相依相促的有机整体。它成长了教师,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中学政治教研论文的品质。

由此看来,中学政治教研论文的品质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支撑这项工程的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卓越的教育人生。《政治教学》优秀论文中体现出来的选题之新、问题之真、思想之深、表达之美、有我之蕴等,无不折射出中学政治教师的实践智慧和成长之道。它启发我们,提升中学政治教研论文的品质,应该自觉投身到火热的教育实践中,置身教育现场,直面教育困惑,用一颗对新课程改革的敏锐和敬畏之心,去实践、去阅读、去体验、去探索、去表达!这样,中学政治教研论文的品质提升,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行为,而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王雨磊.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4.

[2](美)约翰逊.海德格尔[M].张祥龙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120.

[3]賴一郎.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指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4.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探究
新时期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方法探析
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